1964年,苏州市文化部门的专家们接到紧急任务,午饭都没来得及吃,就赶往盘门外的盘溪小学了,因为他们接到报告,这所学校因为扩建校舍,竟然挖出了一座古墓。学校校长立即保护现场,邀请专家们前来。专家达到现场后,经过两天的挖掘,发现这是一座元末明初的古墓,墓室宽度约10米,深度约4米,陪葬品丰富。在墓室立了一座石碑,上书:“张吴王母曹太妃墓碑记”10个大字,专家们激动不已,因为这座古墓的主人太不简单。
古墓中的棺椁刚打开时,尸体的部分肌肤还未腐烂,可见古墓保存良好。墓中有金冠、银妆奁等物,都是稀有的文物。这个墓室的主人,姓曹,她的儿子就是元朝末年著名的枭雄张士诚。为了保护这座古墓,朱元璋当年曾下死命令,600年来都无人敢盗。不过现在被意外挖出来,专家们只能对朱元璋和张士诚说声对不起了。
元朝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张士诚在苏州建立“张吴”政权,自称吴王,尊自己的母亲曹氏为王太妃。4年后,张士诚被朱元璋所灭。张士诚已经灭亡,朱元璋缘何要保护她母亲的墓呢?
众所周知,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元军无力镇压,到了后期,有陈友谅、朱元璋、张士诚三大枭雄,公元1363年,朱元璋在鄱阳湖上灭掉陈友谅,然后开始调整战略方向,兼并张士诚。张士诚身居苏、吴,是富庶之地,兵多粮足,深得民心。朱元璋花费4年时间,才吞并张士诚,其中,只一座苏州城,朱元璋围困近2年才攻下。
张士诚的母亲曹氏,是个命苦之人,早年丧夫,一手拉扯张士诚兄弟四个。张士诚作为长子,为了帮助母亲养家,自幼加入盐帮,靠贩卖私盐这种掉脑袋的工作来维持生计。张士诚十分尊敬自己的母亲,张士诚称帝后,尊母亲为太妃(下图为墓中出土的金冠)。
曹氏的死,和朱元璋也有关系。当时朱元璋派徐达攻打常州,徐达在常州设伏,生擒了张士诚的弟弟张士德。《国朝献征录》记载:
士德母痛之,议归永安以易。上不从,士德死,(廖永安)竟不获归。
也就是说,曹氏听闻儿子张士德被俘,让张士诚用朱元璋的爱将廖永安来换张士德。但当时朱元璋认为廖永安的作用远远不及张士德,所以拒绝了换俘,最终张士德死在朱元璋军中。曹氏听闻爱子去世,一口气没上来,也一命呜呼了(下图为墓中出土的衣服和鞋子)。
张士诚为了报母、弟之仇,拼死和朱元璋对抗,决不投降。但张士诚之母曹氏的墓却葬在苏州城外。两年后,朱元璋围攻苏州,张士诚死守城池,有人建议将张士诚之母的坟挖出来,以震士气,但被朱元璋拒绝了。《明史纪事本末》记载:
八月辛亥,名徐达为大将军,帅师二十万伐张士诚,集诸将佐谕之曰:卿等宜戒饬士卒,毋肆掳掠,毋妄杀戮,毋发丘垄,毋毁庐舍。闻士诚母葬姑苏城外,慎勿侵毁其墓。汝等毋忘吾言!
在攻打张士诚时,朱元璋曾召集众将,让大家不要烧杀抢掠,特别下死命令:张士诚母亲之墓在城外,不准侵毁其墓。待到朱元璋攻下张士诚,曹氏的墓仍旧安好。有明一朝,明朝历代官员都遵从明太祖朱元璋的口谕,对该墓进行保护。明朝灭亡后,因为苏州百姓十分爱戴张士诚,所以没有人盗掘这座古墓,这座古墓逐渐被人遗忘。这次盘溪小学扩建,被挖出来,也是个意外。从曹氏去世,到被挖出,正好600年时间。
笔者认为:曹氏之墓之所以600年无人敢盗,取决于两方面原因,第一方面,是朱元璋下的命令,朱元璋虽然性格刚猛,但内心仍然对张士诚等人心存敬意,守住了道德底线,从这一点来看,朱元璋的心胸值得敬佩。第二方面,是张士诚在苏州深得民心,乃至于多年来其母亲之墓都被百姓自发保护,苏州至今仍有“讲张”之说,据说是为了怀念张士诚。只是很遗憾,曹氏安眠了600年,最后因为一场意外被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