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反转,寒门学子“认罪”了

2023-11-09   视觉志

原标题:突然反转,寒门学子“认罪”了

“我四岁爹死妈嫁,成了孤儿,爷爷奶奶把我捡来带大。”

“我连自己下一顿饭在哪吃都不知道。”

“每一块钱都是救命钱。”

这是一个贫困生流着泪的自述。

他手举身份证实名举报自己所在的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将助学金名额被非贫困生挤掉,面对网友的争议,学校的不作为,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流着泪为自己辩护。

而那些本应保护学生的校工作人员,却在面对他的质疑时,语气平静地问——

“你有证据吗?”

而就在前不久,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在其官方微信公号发布情况通报称:近日,网络上出现学生反映该校助学金评定问题,经调查,不存在国家助学金名额遭“挤占”情况。

此事本应该就此尘埃落定,可是网上的声浪却有愈演愈烈,大家都一副:“真的吗,我的不信”的架势……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的在读学生小苏,在短视频平台实名举报自己学校贫困生评选舞弊。

小苏4岁时父亲离世,第二年母亲改嫁,家中还有4个姐姐和1个妹妹。他是靠爷爷奶奶抚养长大的,直到2018年,他的爷爷去世了。

小苏的家庭是建档立卡户,而国家“建档立卡”的原因,就是为了精准帮扶而建立贫困户档案。

也就是说,小苏家的贫困是真实的。

小苏在入学前两年都有国家二等助学金,今年他们班有9个人申请,助学金人选的产生应该是根据困难生评定排序和分配名额确定的。

但9月,小苏的班上进行了助学金评选。评选的结果是,他排名垫底,并没有得到助学金名额。

小苏说,参加评选的同学中,有人不是建档立卡的家庭,有人有800多块的名牌鞋,有高配置的电子设备,还经常有聚餐、旅游等高消费。

他选择相信学校,但学校却没有给他一个说法。他哭着说出了这样的质问——

“我们做错什么了?”“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对我呢?”

没人能回答这个问题。

之后有网友给小苏捐吃饭钱,他拒绝了。

只是早前小苏实名举报的视频不断发酵,相比评选结果,网友更想明确此次的评选是否公平。

天津中德发表声明,称学校不存在舞弊事件。所涉及的其他两位同学符合困难生资助条件。至于视频中说的“AJ”等生活品,学校则表示是学生勤工俭学收入所购买或亲属所赠。

事情到了这一步,网上讨论的画风开始改变。针对小苏的质疑开始出现,比如有人说小苏用着8000元电脑、4000元的手机,他也没资格做“贫困生”。

比如有人说小苏人缘差,怎么可能全班都孤立他?应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无数的指责之下,小苏再次发声。表示自己“认罪”。他承认自己有电脑和手机。

他的电脑和手机,都是在二手平台上买的,总共花了13012元。这些是他学习的刚需。同时他还晒出了自己的求学笔记,作证自己的话。

但小苏的解释并未得到网友的认可。他被迅速认定为并不配成为“贫困生”。甚至有人猜测,他马上要做网红了。

就这样,学校声明发布不足3天,小苏的“形象”迅速反转。

然而,在事情发酵后,有官方媒体去到小苏的家乡,工作人员说的确有这么一位低保户,家庭条件不好,母亲改嫁,家里的老人也只有奶奶一个。

但事实是怎样,无人在意。只有8000元电脑,4000元手机,被高亮了。

只是,通过事情一次次地不断反转也能看出,网友对贫困生助学金是真的关注。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这几千元的助学金对一个贫困的孩子,意味着什么。

它不是钱,而是实打实的生活。挤占助学金,挤占的也不是贫困生的钱,而是他们的命。

其实整件事最令人心寒的,是网友在知晓这件事后的反映——“不意外。”

很多相关视频下都有类似的回复。他们讲述着自己的故事。阳光底下无新事,每一个故事都带着份小小的绝望。

网络上,一位女孩说,自己贫困生评选失败,她心都碎了。因为评选成功的那位同学一个月有2000元,而她为了多省2块钱,早餐甚至不敢买豆浆。

人们常说贫困生是寒门贵子,一个“贵”字,让他们似乎拥有了人生的光环。但,真实的贫困生过的日子,他们生活的苦融入日常的细节,超乎我们的想象。

他们会为了未来拼命,因为除了这条命,他们一无所有。

2021年,一篇清华贫困生的树洞自白在网络流传,揭示了寒门学子在中国最高等级学府的日常生活。

这位同学是真穷,穷到什么程度?他上大学,家里拿不出一分钱。5000元的学费,750元的住宿费,对他而言都是天文数字。靠着奖学金和助学金,他才把学费交上。

最后剩下了6500,他买了学习必须要用的电脑和电子设备,用掉一半的钱。

之后剩下3200元是他全部的积蓄,他要花上8个月,核算下来,一个月差不多花400元。

一个月400块怎么花?一日三餐,要算计去哪个食堂打饭,打什么菜,钱要精准计算到毛。

如果他这样省,每月就能剩下100块钱的“巨款”。他就可以用这100块理发、洗澡、充话费,或是买些日常或者学习用品。

他没钱买学生用水,所以每天去图书馆接两瓶子水,作为自己的洗漱用水。

为了省钱,他只坐最便宜的硬座火车,大学四年的火车票,不如北京到上海的一张高铁票。

为了省钱,他兼职做家教,100块一小时,每次都是骑着自行车去。

为了省钱,班级第一次组织大家出游,人均需要缴纳150元,他找借口不去。直到大三才陆续参加班里的活动。

就这样他一点点攒出自己的“积蓄”,换掉旧衣服,更换各种设备。

直到大四毕业,他终于请同学吃了一顿散伙饭,花了2000块。

人人都赞寒门贵子,但这贵的背后是日复一日在泥泞中的行走,直到有天踏上人生的康庄大道。

他们不比同龄人差,却吃了比同龄人更多的苦。助学金是他们行走于泥泞的拐杖,但就是这么一副拐杖,还千人抢、万人夺。

凭什么!

2021年中科院博士黄国平的一篇博士论文在网上疯传,网友这才知道黄国平是怎样度过他的少年时代的。

12岁母亲离家,17岁父亲离世。黄国平穷到什么程度?晚上在煤油灯下看书,生活来源是夜里钓鱼、养小猪仔,还因拖欠学费时常被老师约谈。

村里人这样形容黄国平的家——

“种庄稼,都没得钱买肥料,种出来的庄稼也没得啥子收成。”

好在他聪明,好在他遇到了一位心好的高中老师,才考入了大学。大学期间他一边读书,一边勤工俭学,直到一步步拿到保研资格,后来又进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硕博连读。

他的人生,当然少不了自己的努力。如果少了他人的帮衬,也都有可能坠入绝望的深渊。

你看到的贫困生补助的这点钱,是普通人的“零花钱”,却是贫困生的救命钱。

很多人,仅仅是抱着不要白不要的心态,就去申请助学金。

甚至有人,在网络上怂恿大家都去申请,甚至编写理由都可以、夸张事实都可以,因为“自己的权益为什么不去争取?”

殊不知,他们根本不是争取自己的权益,而是剥夺贫困生的未来!

都说如今寒门难出贵子,却没看到有多少人,盯着寒门学子手里破了口的饭碗,虎视眈眈!

是真缺这口饭吗?

张雪峰说,他捐钱就捐给贫困生个人,因为那些贫困生“希望通过学习改变命运”,他就帮这样的人。也许他太清楚,这些贫困生身上蕴含的力量,以及他们改变命运的决心能有多强烈。

这些人,更要突破自己。他们唯一祈求的,可能也只有命运那么一点点的垂爱。

2023年4月,张雪峰说自己每年向苏州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捐款100万,资助大一贫困新生的第一年学费。他让贫困生“放心报考苏州的学校,你的背后有我”。

这对于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稀疏平常的事,却是贫困生难得的奢望。毕竟,他们从懂事时起就要学会,省吃俭用、为家人分忧。

普通人突破自己,是为了更璀璨的将来。而贫困学子却只有凭着突破自己,才能活下去。他们唯一祈求的,可能也只有命运那么一点点的垂爱。

清华树洞的贫困生说,直到今天都觉得上天是眷顾他的,因为父母身体健康。

也许对于一个出生便跌入贫困的人来说,生活中的一点点庆幸,足以成为带来甜蜜的糖。

那如微光般的希望,也要被夺去吗?

黄国平在自己的论文致谢中说,“身处命运的漩涡,耗尽心力去争取那些可能本就是稀疏平常的东西……幸运的是,命运到底还有一丝怜惜”。

这助学金,是国家的帮扶,何尝不是命运的怜惜?

助学金,助的是学生,更是未来。让努力上进的贫困生能轻松一点,哪怕一点,都能让他们对未来多些期盼。

这是教育的希望,更是未来的希望。

不要让某些人的私欲熄灭这希望的火苗!

9 / Nov / 2023

监制:视觉志

编辑:小飚

微博:视觉志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来微博找小视玩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