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兰3个技巧告诉你如何转换角色视角!

2022-07-09     第一制片人

原标题:诺兰3个技巧告诉你如何转换角色视角!

2022年7月9日刊总第27569

视角是观众与角色建立联系和共鸣的重要方式,在混乱的场景中观众很容易丢失这种联系,只关注空洞的动作。

克里斯托弗·诺兰的《信条》在处理视角方面做的非常好,特别是在机场的打斗场景中。

在这个场景中,主角遇到了一个神秘战士,而这个人竟然是未来的自己,后来又出现了同样的打斗,但角色的视角颠倒了。

下面就来看看诺兰是如何在打斗之中建立独特的视角的:

01构图

首先是构图,诺兰遵循了非常基本和简单的构图规则,将画面的中心位置留给最重要的元素,动作场景尤其如此,这样在快速运动和剪辑中仍然能够聚焦于画面中重要的元素。

在两场打斗中,调度在不断变化,但也有一些特定的时刻主体被有意地放在中间。

打斗场景1

打斗场景2

第一场打斗和第二场打斗的虽然是同一时刻,但这两个版本都展示了不同的视角。

除了构图,诺兰在两场打戏中都用了不同的覆盖镜头,摄影机被放置在180度轴线的两侧,角度的改变让第二场打斗看起来像是另一场,这样做能够让观众更容易接受不同的视角。

打斗场景1

打斗场景2

02剪辑

再来看看剪辑是如何发挥类似作用的:

《信条》的剪辑师詹尼弗·拉梅强化了视角的概念,这两场戏中的很多镜头都是双人镜头,但有时也会切到被摄主体的单人镜头,这些简短的镜头有助于将视角转向预期的被摄主体。

在这两场打戏中可以看到被摄主体的非纯单人镜头:穿西装的人出拳,战士抵御他的攻击,通过切入更多单人镜头,可以更容易地在那一刻与主体产生联系。

非纯单人镜头

但在双人镜头和单人镜头之间切换只是一个开始。诺兰更进一步加入了主观镜头和反应镜头,主观镜头和反应镜头的结合被用来引导打戏的进展。

例如在第一个打斗场景中当枪和弹夹倒向他们时,穿西装男子的主观镜头和反应镜头:

在第二场打斗的同一时刻,战士看向另一个房间等待另一个他,然后逃进旋转门:

这些时刻虽然简短,但给了观众一个特定的视角。

03声音

虽然画面提供了大部分信息,但声音设计也致力于将观众与特定角色的视角联系起来。

第一场打戏可以听到的是一个相当客观的声音设计,就好像观众也在房间里一样:旋转门的嗡嗡作响声,组装枪支声,子弹发动攻击声,而观众听到的大部分人声来自穿西装的男子的咕哝声和呻吟声。

《信条》客观声音设计

第二场打斗声音显然更加主观,声音听起来不像在现场,而通过战士的耳朵听到现场声音:沉闷的对话,防毒面罩里的空气压缩声,还有他被刺时的声音。

《信条》主观声音设计

这些微妙的声音和画面选择有助于强化视角的概念,这些技术都不太明显,如果单独使用其中一个效果就不会那么好了,把这些技术结合使用,就呈现了同一打斗场景的两个独立视角。

转载于:淘梦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49c558031cb0f319271e64be8e091a4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