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 (ASLA) 于 1899 年由数位杰出的美国景观设计师所开创成立。每年都会面向全球征集年度奖项作品评比。ASLA年度奖项分为专业奖和学生奖两部分,二者都包括综合设计、居住设计、分析和规划、交流和研究等五类奖项。协会每年会举行一次全球的学术交流会议,都是世界范围内的景观设计师与建筑大师云集之时。
ZOODesigner在学生参赛过程中,给予竞赛题目解析、概念指导、图纸指导等帮助,最终帮助学生团队荣获竞赛综合设计类荣誉奖。
今天我们有幸请到获奖团队的小组成员们与大家分享他们创作时的心路历程、对获奖作品的独特见解、亲自揭露幕后团队合作时发生的趣事。
以下视频来源于
ZOO建筑设计事务所
已关注
关注
重播分享赞
关闭
观看更多
更多
正在加载
正在加载
退出全屏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点击观看《珊瑚的冬天》团队访谈
图源自作者团队
- 获奖作品解读 -
Members of the Honored Team
珊瑚礁是地球上受威胁最严重的生态系统之一,并且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濒临死亡。研究人员将珊瑚白化和最终的大规模珊瑚死亡原因归因于诸多的环境压力因素。特别是气候变化导致的海水温度升高,以及海水中持续增加的二氧化碳浓度。
在1971年,珊瑚仍然是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但是在此后的30年,我们以一个惊人的速度失去了地球上一半的珊瑚。第一次全球性的珊瑚白化事件发生在1997年至1998年,紧接着2012年第二次全球性的珊瑚白化事件也发生了,而现在我们即将迎来第三次的全球珊瑚白化爆发。而这一次的爆发大体上还会留下多少的珊瑚,换句话来说在查阅大量的资料之后,我们以一种较为悲观的态度,给珊瑚礁这个海洋生态重要组成部分送上挽歌。
图源自作者团队
- 获奖团队成员-
Members of the Honored Team
01
谈谈作品的“诞生”过程
概念构想
Q:首先恭喜同学们荣获Asla竞赛综合设计类荣誉奖!Asla竞赛题目这种模式已经持续很久了,面对宽泛的选题选址可以和我们聊聊最终确立‘珊瑚的冬天(解决珊瑚白化问题)’这一主题的缘由吗?受了哪些启发?
A:珊瑚原本生长在热带亚热带周围,五彩缤纷的色彩为蓝色的海洋增添了一抹绚丽的景观带。珊瑚的颜色来源于其体内的共生藻类。随着全球变暖引起的海洋温度上升,导致与珊瑚虫共生的藻类因温度异变被排出体内,共生体系分离,珊瑚白化死亡。冬天隐喻为白色,放在珊瑚这里是白化的意思,这也是珊瑚的冬天主题的由来。
图片源于纪录片《追逐珊瑚》
Q:在确立这个主题之前大家还有一些其他的想法和备选方案吗?
A:我们曾尝试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海平面上升对城市影响方面的问题探索,由于范围太大,学科设计复杂,只有本科背景的团队成员,面对这些棘手世纪问题属实难以继续,最终切入珊瑚白化领域进行探索。
Q:大家又是如何将研究范围锁定在了弗罗里达呢?这个基址有何特别之处?
A:我们选择矛盾冲突较为剧烈的佛罗里达礁域,一是:佛罗里达礁域是呈链状的巨大珊瑚礁分布区,直线长度绵延约360英里,一直到佛罗里达大西洋沿岸的圣卢西亚潟湖。二:世界各地都存在珊瑚白化问题,如广东省徐闻县西南角珊瑚白化则是受人为影响较大,而温度则影响较小,相反弗罗里达珊瑚白化受温度影响较大,具有代表性。
图源自作者团队
过程推进
Q:为了解决珊瑚白化这一问题,大家都做了哪些方面的调查?
A:在我们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导致珊瑚白化最主要因素是温度!面对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运用常规的景观设计思维和策略去解决珊瑚白化,简直杯水车薪,因此,团队决定打破传统思维,多学科参与寻找解决方法与策略,最终分别从水流体力学和生态两部分着手去进行。
首先是根据牛顿力学原理,流体分为理想流体和实际流体两大类。理想流体在流动时无阻力,称之为非粘性流体。实际流体流动时有阻力产生及内摩擦力,故又称之为粘性流体。之所以在这里作出相关的理论性解释是因为在咨询了海洋物理学相关老师,发现在实际情况下海洋的温度不同表层温度不一样,即使是同一区域同一表层的海水也可能因为诸多的环境因素导致海水温度不同,水体的温度会导致密度不同,从而在后期设计上导致摩擦力变大。因此综上所述我们的方案建立在理想流体下。
图源自作者团队
图片源于纪录片《追逐珊瑚》
Q:为了支撑这一概念设想,你们做了哪些相关的数据调查或者资料查询呢?又是如何从中提取出关键的信息?
A:我们从用水流体力学举例,我们希望创造一种装置,可以在转动的过程中带动水体流动并且给流动的水体降温。
单装置制冷:我们提取空调制冷原理,在异常温度的海水条件下,海水进入装置,经过气体压缩吸热原理改变装置内海水温度,再通过涡轮装置排出,形成洋流屏障,以稳定海洋局部温度。
多装置联动制冷:物理法则装置转动给海水降温相同温度的海水就会流动起来从高温到低温变成一个流动的液体圈,而这个模型作为第一个单元模块,每四个单元模块变成一个小的循环系统,再由四个小的循环系统构成一个更大范围的循环系统由次根据制冷范围进行性模块化叠加,扩大制冷的范围。
图源自作者团队
Q:多人的团队中怎样去协调不同的声音来达到分工合作的最高效率呢?
A:随着海洋环流理念的提出,相应的策略也随之而出,如在不含土壤的礁岛种植红树林,在珊瑚生长区控制海洋温度,每一个策略都需要一个极其复杂的装置才能达到目的。这时,生态一词在团队中引起争议,我们的策略并非基于现实条件,可以说并非理想的生态策略,而是基于现在的科技对未来的景观做出的一种大胆探索形式——仿生境设计。如果单纯从生态策略入手,那么将无法及时满足人类对珊瑚景观的保护,我们必须利用景观装置的研发,在小范围试点,改造及稳定珊瑚所生长的生境,以此保护珊瑚景观得以延续!当生态策略无法及时解决珊瑚白化现象,我们只有另辟蹊径,争议便是在不断探索,证明过程中化解。
图源自作者团队
概念初定
Q:Dynamic是个非常有趣的概念,在设计中是如何体现的?(两种时态的strategy)
A:我们运用海洋流体规律去控制海水温度,运用红树林生态效益去维持珊瑚生境的韧性,运用科普教育去提供公众对珊瑚生态系统重要性的认知,我们创造的景观是动态的景观,随着时间发展,生态利益最大化发展的系统。
图源自作者团队
Q:这些策略的提出来源于原来的知识储备还是竞赛期间的集中输入?方案的提出还与哪些学科有紧密的联系呢?
A:前期是靠知识储备,随着方案的专项设计不断深化,必须通过集中输入以推进策略!
02
在竞赛营中的故事
图纸完善
Q:那最后就是画图阶段了,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妥善地去解决它们呢?
A:实话实说,我们的策略深化是在疫情期间逐步完善,用时半年之久,但是图纸一直未有明确的分工,在作品提交前俩天我们有一半图纸未与新策略所契合,仍然是旧版本策略。同时,感谢我的团队,遇见你们是幸运,让我明白一个优秀团队的所拥有的本质——信任。在最后俩天时间里,我们发挥自己所擅长的作图领域,各司其职,及时高效完成图纸。相比其他获奖团队,我们的图纸可能相比“逊色”,但是从侧面也证明,好的景观理念,策略才是重中之重。
自我评价
Q:此次方案大家最满意的点或者说觉得该作品最大亮点是什么呢?
A:景观设计方法和材料的探索。
在住处讨论方案
图源自作者团队
Q:在解读中‘未完成’部分同学们提及了景观的终极问题,可以和我们共同探讨一下这部分大家的想法吗?
A:在整个竞赛过程中,我们经常反思我们所做的一切策略是否能真正的保护珊瑚,我们甚至怀疑自己,我们做的设计不属于景观设计范畴,我们通过一切手段稳定珊瑚生长的环境,可是,在复杂的珊瑚生态系统中,我们的这些策略,又会发挥多大的作用呢!我们的作品的确是“未完成”状态,不光是全球珊瑚数据库系统的建设未在作品中体现,更是对未来景观的发展方向产生更多不确定的想法!我们团队是一个很年起、吸收性很强的团队,在未来不断深造过程中,我们的作品会随着时间不断完善与深化,它是具备生命的并且将一直伴随着我们成长,这就是“未完成”状态的由来!
图片源于纪录片《追逐珊瑚》
团队合作
Q:大家是如何在短时间的相处中彼此进行了解的,团队又是如何进行分工的呢?可以谈一谈大家对团队合作的想法和见解吗?
A:团队合作我一直认为是各取所长就可以。每个人先挑自己最擅长的部分主要负责,剩下的部分大家一起想解决方案,平等地交流也是很重要的,团队每个人需要有自己的意见,也需要倾听别人的,然后讨论。即使遇到冲突也需要退一步,合作就是大家慢慢磨合,逐渐培养默契。
智慧山的身影
图源自作者团队
导师助教
Q:可以评价一下导师团队的个人品质和教学特点吗?和导师在一起时发生过什么趣事吗?
A:导师团就是都很平易近人,越相处越觉得亦师亦友的感觉吧,后来还经常做完图一起约饭聊天。
Q:对导师、队友有什么想说的话,感谢、期待或祝福吗?
A:很感谢他们可以在我们对课题方案迷茫的适合给我们很多引导性的建议。对我们都很耐心,讲课很细致,会关注你有没有听懂之类。所以很感谢老师们课上及课后的帮助~队友的话,感谢从头到尾一直坚持的大家,特别是后期大家都有很多自己的事情要忙的时候也没有放弃,一起熬过了白天与黑夜。
终期答辩合影
图源自作者团队
竞赛生活
Q:大家对在观望或者正在准备竞赛的同学有什么建议呢?
A:大一大二:因为学科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因此需要自己聆听
大三大四:研究历年获奖作品,勇于创新,大胆实践。
Q:在做这次的Asla竞赛之前,平时关注各类竞赛吗,参加竞赛的契机是什么呢?
A:不管在任何学科领域,竞赛对于学生始终都是制高点的存在,竞赛不光是学科领域创新的源泉,更是我们本身对自己能力的大胆实践。
Q:最后一个话题,聊一聊自己未来的规划吧,学历深造或职业规划?
A:据我了解,我们团队是由风景园林、和环境艺术专业学科背景组成,同时,我们好像也是国内最年轻的ASLA本科获奖团队。在这个阶段能获此殊荣,不光是对我们自身能力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发展的鞭策。
目前,团队成员大多数都在研究生备考及学习中,随着成员在各自研究领域不断发展,我们相信将会继续做出更好的作品。
本次采访就到这里了,再次恭喜同学们获奖!
希望同学们的梦想都可以成真,希望好运可以一直眷顾你们!本次访谈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感谢同学们的分享,再次衷心祝贺你们创造佳绩!感恩你们与ZOOdesigner的相遇,让我们之间又多了一段关于热爱,创造和温暖的故事。
原创声明:本文受访自Asla竞赛综合设计类荣誉奖获奖团队,部分图纸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来源自网络已标明。原创编辑版权归ZOOdesigner所有,禁止二改,授权请留言。
·END·
作品解读丨当海啸再来的时候...2022eVolo二等奖独家专访
作品解读丨2022年第二届 Active House Award中国区空间竞赛铂金奖:北京三里河三区家装改造
作品解读丨绿色蔓延
作品解读︱塘头振兴:未来农业生产与居住一体化的城边村设计
作品解读丨《New Spring》——一枝“禾苗”从春日开启了它的一生
作品解读︱畅想生命起源,打造未来人类的海底居所。
作品解读|基于媒介生态学的数字与物质学习环境建构
作品解读丨在北欧,用建筑抵御季节性抑郁
作品解读丨虚拟现实技术嵌入城市环境的游戏化机制
作品解读丨2021eVolo一等奖佳作回顾丨持续新生,蕴含生命力的自然之树!
作品解读丨哈佛GSD城市设计论文奖:自主的城市主义,迈向交通乌托邦
作品解读丨竞赛作品《半园》
作品解读丨香港大学优秀课设:曾出现在“古惑仔”系列电影里的社区,现在怎么样了?
作品解读丨2021eVolo一等奖佳作回顾丨持续新生,蕴含生命力的自然之树!
作品解读丨想在高密度住宅区实现蔬菜自由?耶鲁大学提供新设想
作品解读丨进击的砖块!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生打破传统,从一块砖到一栋房重塑不太一样的砖房
作品解读丨“2022年成都公园城市国际花园季暨第五届北林国际花园建造周”三等奖
作品解读|基于英国女王形象的园艺精神重塑与包容性城市设计
作品解读丨咱家门口小菜园【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第八届紫金奖建筑赛
作品解读丨“青春有几年 疫情占三年”建筑师开始放大招!!!这款动动动动感学生宿舍了解一下...
作品解读丨被TUD选出代表学校参赛的建筑优秀毕设:马西洛谷仓改造
作品解读丨2021EVOLO竞赛营优秀作品专访:The Fantasy of Eden 伊甸园狂想
作品解读丨珊瑚的冬天,以最小干预力复原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海洋世界!
作品解读丨打败孤独,设计师在行动
作品解读丨消费主义逆行者:一个购物中心是如何做到循环利用的
作品解读 | 桥上的街市:旧铁道桥改造【南通大学】第八届紫金奖建筑赛
作品解读丨“紫金奖 · 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获奖优秀作品访谈(一)
作品解读 | 今天你发电(运动)了吗?【东南大学】第八届紫金奖建筑赛
作品解读 | 游牧计划【南京市第二建筑设计院】第八届紫金奖建筑赛
作品解读丨城市充绿宝【苏州园林设计院】第八届紫金奖建筑赛
作品解读 | 蒸腾时光【中国矿业大学】第八届紫金奖建筑赛
作品解读 | 下个屋顶见!【江苏政泰建筑设计集团】第八届紫金奖建筑赛
作品解读 | 为希望做顿好饭——共享厨房幸福的家【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第八届紫金奖建筑赛
作品解读丨重建边缘:以苏尔莫纳-卡尔皮诺内铁路和吉齐奥河畔的佩托拉诺镇为例
作品解读丨清凉一下,快来冰岛看看洞穴中的瑰丽景象
作品解读丨渔火相传——浙江省大陈岛镇区乡村设计
作品解读丨UCL UD毕设银奖质疑CBD空间使用权?用大数据分析与AI算法实现城市重构和空间平等!
作品解读 | 从前有座煤气罐——气罐社区营造记【中通服咨询设计研究院】第八届紫金奖建筑赛
作品解读 | 伞林间——城郊地上站区共享绿用【东南大学】第八届紫金奖建筑赛
作品解读 | 都市“手环”【东南大学】第八届紫金奖建筑赛
作品解读 | 循级利用—H₂O与CO₂变奏曲【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第八届紫金奖建筑赛
作品解读 | 碳路记【苏州园林设计院】第八届紫金奖建筑赛
作品解读丨万物皆有灵:为小动物而设计
作品解读丨崖壁窑洞映斜阳,朱小地设计团队绘制榆林恢弘图景
作品解读 | 对北荷兰循环农业的可能性进行的深度景观空间探索
作品解读 | “挤”出来的空间【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第八届紫金奖建筑赛
作品解读丨新园公社——对青年居住模式的探索【昆明理工大学】第八届紫金奖建筑赛
作品解读丨微观分形——城中村居住新解【郑州大学】第八届紫金奖建筑赛
作品解读丨废弃铁路摇身一变成为绿色走廊!
作品解读丨虚拟与现实的住房平台:INTERWOVEN
作品解读|城市中绿色生产空间的不同方式-公共空间中央景观
作品解读|Isomatic 异构体-充斥着色彩和虚构人物的混乱游乐场
作品解读|AQUAVILLE 应对水平面上升的建筑策略
作品解读|一个不完整的无边界地图集 An Incomplete Atlas of Non-borders
作品解读|“kikai Shien Robotto”生态和能源可再生主题公园
作品解读|Blind Park 盲人公园-把无法看见的变成可感知的
作品解读|City Nomads 城市游牧民族-新的变化,新的时代,新的居民
作品解读 | 为了农业土地更好的未来(构建农业景观与农业定居点)
作品解读|伊斯坦布尔防灾中心 Istanbul disaster prevention centre
作品解读 | 为马德里附近的 Tetuán 建立一个新的维修中心
作品解读|生产环境:“鹿特丹自给自足”(城市农业综合体)
作品解读|“kikai Shien Robotto”生态和能源可再生主题公园
作品解读 | 虚拟与现实的住房平台:INTERWOVEN
作品解读|你知道废弃的电子产品去哪了吗?
作品解读丨探讨婚姻与建筑的适配性-致我即将分离的恋人
作品解读丨跨越20年的思念, 致我挚爱的Mircioiu
作品解读 | 人类回归海洋的日子真的不远了吗?
作品解读丨台达杯一等奖竞赛作品解读|积木·乐园
作品解读丨第五届天华杯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三等奖:流动制造
作品解读丨崇礼OOW竞赛获奖作品赏析:西坡·归去来
作品解读丨开封竞赛获奖作品赏析:逸境
作品解读丨开封竞赛获奖作品赏析:清园春韵---“新宋潮“特色文旅体验中心设计
作品解读丨崇礼OOW竞赛获奖作品赏析:不止于居
作品解读丨国际建筑设计竞赛获奖作品:福建土楼(南靖)保护与活化利用
作品解读丨开封竞赛获奖作品赏析:移动创客营地
作品解读丨开封竞赛获奖作品赏析:游宋
作品解读丨渭南竞赛获奖作品赏析:相见故里
作品解读丨开封竞赛获奖作品:开封时间 TIME ON/OFF
作品解读丨渭南竞赛获奖作品赏析:银色田茂 情动预愈--全龄友好的村落式银发小镇再塑
作品解读丨UIA-霍普杯 2020 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二等奖深度解读——衍聚-倚巷折坊
作品解读丨UIA-霍普杯 2020 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三等奖深度解读——迷宫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