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听还不如垫音?网友对华晨宇的吐槽,让我明白乐坛的确要完了

2023-07-01     论音娱

原标题:难听还不如垫音?网友对华晨宇的吐槽,让我明白乐坛的确要完了

大湾区音乐晚会结束以后,我看了很多踩内娱艺人的帖子,这其中是否有资本营销我不评价,我只客观说一句,港圈那边的艺人,假唱的并不少。

不过本篇文章也懒得和大家讨论真假唱了,毕竟大家都不是特别在乎。

我更想和大家聊的是一种现象:

听众真的在乎真唱假唱吗?

大家吐槽是真的吐槽还是只是跟风还是发泄情绪!

对华晨宇的吐槽

我在一个帖子中看见了这样一条评论:难听还不如垫音了,实在是太……

难听还不如垫音?这句话是怎么说出口的,我可算是明白为什么乐坛要完了。

怪歌手、怪资本、同时也怪听众,其实这是一个死循环。

无论各位基于什么立场,粉的是谁、讨厌的是谁,我们都应该明白,假唱是应该被抵制的,假唱的艺人更应该被谴责!

只是目前内娱对于假唱并没有什么处罚罢了。

这里给各位讲解一下,内娱为什么不处罚假唱,因为根本没办法处罚。

首先大多数歌手的演唱能力其实是不过关的,目前主流歌手中,诸如张杰、张靓颖、谭维维和周深等歌手能够保证现场不翻车,其余大多数都存在翻车可能。

这种翻车可不是说随意下的结论,而是基于唱功去评判。

官方的很多节目因此为了观看体验,只能让艺人选择假唱,艺人们为了挣钱,哪怕挨骂也只能假唱,而部分粉丝嘴硬吹“假唱”唱功,也让资本心满意足。

什么时候大家能够意识到明星不完美,唱功很重要,什么时候假唱会被重罚了,或许就不会看到各种“混子”参加晚会了,这显然不可能,毕竟这非常不利好一些“走捷径”的人。

稍微偏题以后,我们再继续说华晨宇,大家真的认为华晨宇这场演出难听吗?难道华晨宇不清楚自己的演唱能力?明知难听还选择演唱?

其实是大多数人对于唱功没有一个了解,以下内容皆基于唱功去评判,非常客观。

目前华晨宇的唱功是及格的,但是并非主流唱法。

无论是林俊杰早期学习的SLS到现在转换为靠练声维持更多胸声支撑,还是诸如周深这样依靠天赋主打轻机能,亦或者是像张杰这样进修以后走平衡混路线……

总之,华晨宇的咽音路线其实是有着自己的不足之处的:缺乏共鸣。

这个共鸣不是说引起听众共鸣,而是声音本身的问题,共鸣不充分,听感上的直观体验就是声音单薄,头声和胸声的参与都没有那么多,到了高音基本全程咽音了。

所以华晨宇很喜欢大混响和多轨道和声,这样可以很好掩盖他的缺点的同时,也让他的声音更好听。

好了,到这里或许一部分人知道我要说什么了。

华晨宇声音之所以让部分大众觉得难听,其实是收音并没有添加混响导致,而现场饭拍视频的大混响,则听感更好。

大众觉得难听倒也没有太大问题,但是于我而言,只能说这个现场中规中矩吧,本身也不是华晨宇擅长的曲子。

但是,说华晨宇难听不如垫音的,我个人觉得,华晨宇倒也没有这么不堪……

歌手翻车是常事,但垫音为何能被部分人认同?

理性来说,各位真得觉得华晨宇是一位唱功差劲且现场难听的歌手吗?

难听是有着主观判断的,毕竟每个人对声音看法不同。

但是说华晨宇唱功差劲,那就没有必要了,一位能够在换声区游刃有余且在小字三组的c-e没有太多吃力感的歌手,不存在唱功差劲的说法。

只能说,偏见太多,华晨宇路人缘也确实有点小崩。

笔者还是希望大家就事论事吧,说难听没关系,但是真的犯不着把华晨宇拿去和假唱的人对比。

而且各位应该发现,现如今垫音已经被部分人认同了。

尤其是随着半开麦的普及,很多的歌手现场现如今也选择半开麦,我个人的看法是,声音除了应该添加混响以外,不应该使用其它任何的辅助工具,这都算是假唱。

简单的道理,各位在KTV唱歌的时候,把原唱打开,然后把原唱声音调至麦克风声音的一半,各位觉得这样的声音会难听吗?这算是真唱吗?

这其实就是一种试探,试探大众底线,同时也是因为大多数歌手实力摆在那里,工资只能选择让歌手采用这种方式去维持听感。

以后或许都不用考虑假唱或者垫音了,交给Ai就行了,目前的声音技术已经完美了,只是存在滞后感,或许过不了多久我们就能看到了。

说到底,看了很多评论之后,我都开思考如今的下沉市场听众是否在乎歌手假唱与否了,因为大多数没学习音乐的朋友,很难第一时间判断真假唱,只能根据自己的主观意识判断好听与否。

对他们而言,对于唱功并没有普遍认知。

同时,歌手的印象分本身是否也会影响网友对歌手的评价?这其实也是一个问题。

华语乐坛确实不行,新生代唱作人目前并不存在任何一位唱功、创作能力都处于顶级的存在。

我想华晨宇自己看到这条评论或许也会寒心吧……

同时更多歌手或许也会开始思考,自己该不该真唱,毕竟,哪有艺人能够保证自己永远现场不翻车啊。

这样的评论,这样的乐坛,完了也罢。

喜欢文章的朋友可以点赞并分享噢!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48b753dd8c53df722e16cc4c208720d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