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车圈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大概有比亚迪冲万亿市值的一席之地。作为国内集整车制造、动力电池于一体的汽车制造商(参数|图片),比亚迪在汽车行业的话语权越来越多,尤其是传统汽车时代向智能汽车时代转变的过程中,比亚迪的技术优势让这个汽车行业的“后生”占尽了先机。
01
市值与销量齐飞,比亚迪能否战胜特斯拉?
8月1日,比亚迪汉EV推出标准续航版入门豪华车型,20万左右的售价,续航里程超500km,9月开始交付,在20万级别的纯电动轿车市场,比亚迪的这张牌打得恰是时候。
前不久,特斯拉先后推出27.6万元的Model Y(参数|图片)标准续航版和23.59万元的
Model 3(参数|图片)标准续航升级版,使得国内新能源汽车买家纷纷转向特斯拉。比亚迪汉EV标续入门豪华版的出现,可以说就是为了应对特斯拉激烈竞争而做出的的决策。
8月5日,比亚迪发布了7月份销量数据:56,975辆新车里面,新能源车型占比高达87.8%,为50,057辆。而且电动车型与混动车型各占一半,销量分别为24,996辆、25,061辆,高下难分。
今年年初,比亚迪发布了全新DM-i超级混动技术,依靠有效降低油耗的卖点受到市场追捧。从图中可以看出,今年上半年以来,混动车型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在比亚迪新能源车中的占比也是逐步提升,直到最近两个月与纯电动车平分秋色。
技术优势推动新能源销量,比亚迪做到了。而且在国内市场,比亚迪新能源业务开始反超特斯拉,从5月份开始,比亚迪新能源车的销量就已经超过了特斯拉,比亚迪、特斯拉当月的零售销量分别为31,908辆、21,936辆。到了7月份,特斯拉国内交付量遭遇滑铁卢,只卖出了8,621辆新车,环比大跌近七成,而比亚迪新能源车销量却攀升至5万台。
有分析机构认为,2021年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40万辆,这是个什么概念?目前国内对整个新能源汽车年销量的预估在240-260万辆之间,而比亚迪一家公司就占了40万辆,市场份额达到15%-17%,非常夸张。要知道,巅峰时期的上汽燃油车全国市占率也不过22%左右,比亚迪在新能源领域可能会创造新的纪录。
销量的增长使新能源市场普遍看好比亚迪,直接推动了其市值飙升,超越中石油。8月6日,也就是公布销量的第二天,比亚迪股价一度大涨,市值破9000亿,直逼一万亿,欲与宁德时代比肩。宁德时代的市值在最近一年多上涨了5倍多,如今已经来到1.2万亿的高位;而比亚迪则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市值涨了5倍多,目前8683亿。这两家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头部力量,在这股新浪潮中都在进行疯狂的冲刺。
在特斯拉起来之前,比亚迪一直是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头号玩家”,特斯拉爆发之后,比亚迪也紧随其后,并没有落伍的趋势,作为一家从传统车企拼杀出来的汽车制造商,比亚迪颇为不易。在国内坐稳老大地位之后,下一步一定会剑指特斯拉,两者在未来的竞争中谁会活到最后,值得期待。
02
能阻拦比亚迪前进的,只能是比亚迪
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领域一路披荆斩棘,世界上鲜有能把这两件事都做到全球前列的车企,但比亚迪做到了。如果说还有什么能阻挡比亚迪前进的步伐,我只能说,比亚迪最大的敌人就是它自己。
一家车企既要能接受别人的夸赞,也要正视不同的声音,甚至是质疑,从这个角度来说,比亚迪似乎尚欠火候。
前段时间,懂车帝与比亚迪的一场争论引起了行业的关注。很少有汽车平台与车企之间闹不愉快,但这次比亚迪却输得哑口无言。事情的起因是,懂车帝在自家平台发布了一条比亚迪汉EV与极狐阿尔法S碰撞测试的视频,在碰撞结果中,比亚迪汉“面目全非”,被主持人称为“碰撞测试中除老头乐之外受损最严重的车”,并且在测试之后的48小时内,装载“刀片点此”的比亚迪汉居然起火了。
比亚迪不轻易回应这种问题,一回应就是一场风波。在官方声明中,比亚迪将车辆起火的原因直接转移到懂车帝身上,认为懂车帝的测试团队将比亚迪官方不导电的紫冷却液,换成了行业通用的导电的红色冷却液,才导致碰撞后比亚迪汉EV起火。
可惜比亚迪千算万算终究没想到,它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比亚迪声明一出,不少车主反映自己车里的冷却液也是红色的,顿时令比亚迪哑口无言,宣告了比亚迪的社死。后来又有媒体爆料,比亚迪工作人员称紫色和红色冷却液并无区别,都不导电,将这件事的有利线索彻底向懂车帝一方倾斜。最后此事不了了之。
刚过没几天,又有微博大V爆料,一台疑似比亚迪汉的车半夜发生自燃,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问题再次被热议。
不过,这一次比亚迪直接承认了是自家车型发生起火事故,但同时也将起火的原因查明并公之于众。比起与懂车帝争议中的甩锅对抗,这一次比亚迪的处理显得更加稳妥。
上面已经提到,比亚迪新能源主要是纯电动和混动车型各占一半,从DM-i车型发布到现在,由于产能问题,比亚迪的交付周期令许多用户无法接受。5月份的时候,比亚迪被曝出在车辆交付中实施“昆仑战役”,就是说,在车辆交付前期,比亚迪会将新车供给到重庆、天津、江苏、广西、湖南这五个地方,导致其他地区的交付周期被大大延长。这件事被曝出后,比亚迪立即发布了道歉声明,态度还算诚恳。
到了8月初,比亚迪交付问题再次遭到用户投诉。杭州的一百多名车主反映,今年3月底上市的宋PLUS DM-i(参数|图片)混动车型,等了四个多月不仅没有交付,还一再推迟交付时间,车主想退订却被4s店告知无法退还定金,这个操作令车主大为恼火。此事已经引起了杭州律师协会和各路媒体的关注,目前比亚迪并未对此作出回应。
以上事件直指比亚迪产品质量和产能交付等问题,比亚迪汽车的整体质量自然是有口皆碑,加上刀片电池的加持,安全性有所保障,产能和交付相对来说更难控制。这些问题受到一些质疑再正常不过,但比亚迪的反映不是过激就是过于“佛系”,对用户来说,有时也难以接受这样的态度和做法。
所以比亚迪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产品安全问题,也不是产能提高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如何在质疑的声音中证明自己、留住用户的能力,这可能是比亚迪未来最大的挑战。
写在最后
乘联会数据显示,7月份国内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已经达到了14.8%,而在1-7月的平均渗透率也突破了十个点,为10.9%,比2020年5.8%的渗透率有了明显提升。
在这个大趋势下,比亚迪新能源更是如鱼得水。以比亚迪汉为代表的纯电动车型,单车销量已经累计突破了10万台;DM-i混动车型仍处在供不应求的状态;定位更低的纯电动品牌“海豚(参数|图片)”也已经出现;而高端品牌预计也会在下半年正式发布。
除了新能源汽车,近期比亚迪更是拿下了特斯拉的动力电池订单,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和动力电池领域齐头并进,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巨头似乎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