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内心富足的孩子,就藏在父母的细节里

2023-09-27   富书

原标题:一个内心富足的孩子,就藏在父母的细节里

作者:小石页(富书专栏作者)

前两天,闺蜜和我聊天分享她女儿的事情,说:“我女儿现在是我最好的朋友,休息时陪我画画,画完还和我分享在幼儿园里的事情……”

看着她对女儿的爱意,简直是让我这个同样做妈的太羡慕了。

之后,她还拿出照片给我看她女儿馨儿画的画,画的比同龄小朋友好看多了,很难相信这是出自一个6岁孩子的手。

馨儿不仅陪她画画,还陪她一起健身、做瑜伽,一起跑步,还模仿妈妈的样子给家里的小猫、小狗们洗澡。

其实,从这些一点一滴不难看出,闺蜜对孩子的教育不仅体现在教育上,还体现在生活里,让她活成了真正内心富足的孩子。

想起一位妈妈去开家长会时,说的这样一句话:

“如果要问我,什么样的孩子能最终收获人生的幸福,我想答案一定不是成绩好的,家庭富有的……而是内心富足的孩子。

内心富足的孩子,一定是悦纳自己的,能够发现自己的优势,也能平和地接纳自己的不足,他不会被攀比、嫉妒束缚;

内心富足的孩子,有充盈的精神世界和健全的人格,能够淡然地看待挫折与失意,对人生总是充满自信和希望;

内心富足的孩子,懂得爱与被爱,会给予他人爱和关怀,能够保有同理心、懂得承担责任,会收获很好的人际关系、情感体验。”

就连当代著名作家马德也说过:“最盛大的富有,便是内心丰盈。

一个有格局、有远见的父母,懂得爱孩子、包容孩子的缺点,会培养孩子对生活的热爱,会陪伴在孩子身边,这便是最大的富有。

尊重孩子磨蹭,允许孩子慢慢来

网上有一项关于“孩子磨蹭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大部分父母都认为自家孩子有着拖延的毛病:

“半小时能做完的作业拖拉到一两个小时,一辅导作业就上头!”

“一干正事就要上厕所、喝水、吃东西,分分钟忍不住开启咆哮模式。”

“干啥事都要三催四催,孩子不开心,大人也跟着受累上火。也许孩子长大后就能改了吧。”

类似问题,层出不穷。

很显然,这样的催促并不管用。父母越催,孩子动作越慢。

一位网友分享过自己的亲身经历。

她在等地铁的时候,看到一个妈妈生气地对孩子说:“我不骂你,我管不了你,你看看老师怎么罚你。”

她的身后,紧跟着一个背着书包的可爱小男孩。而男孩却是一副低着头,难过的样子。

妈妈依旧无视孩子难过的样子,继续旁若无人地说:

“7点叫你,结果磨蹭到8点才起床,8点半才洗漱好,早餐都来不及吃。现在好了,要迟到半个钟。

我不管你了,你自己去给老师解释为什么迟到!是不是妈妈叫醒你,还是你自己要拖拖拉拉?!最好老师罚你抄十遍试卷。”

一直从站台说到地铁车厢里,再从上车一路骂到下车,从未停过。

生活中,这样的事情每天都会发生。

不知道你注意到了没有:

当我们不断催促孩子要“快快快”的时候,你是以成年人的节奏带了他的节奏。

父母的催促就像紧箍咒一样,紧紧地环绕在我们耳边,无法逃离,无法透气。

很赞同这样一句话:“磨蹭的孩子不是病,催促的家长才最要命。”

是啊,磨蹭的孩子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对孩子无休止的唠叨,无休止的催促。

在教育孩子的路上,我们不妨试着放下那颗急躁的心,给予孩子足够的耐心尝试,便会发现,等待很难,却很值得。

教育,本就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虽然很难,可却很有意义。

和孩子一起,寻找内心的热爱

企业家比尔·盖茨说:

“父母唯一应该为孩子做的事情,就是找到孩子的热情所在,鼓励他们全力以赴去追求,并发挥到淋漓尽致。”

和制造成绩优秀的孩子相比,心怀热爱的孩子才是我们需要培养的,孩子心中有了热爱、追求的东西,就能活成自己生命中的光。

曾经看到这样一条视频。

视频中,满地狼藉,地上全是堆着碎片,一旁的孩子委屈痛哭,声音中满是心碎委屈,愤怒地质问父亲:“为什么砸烂我的模型?”

父亲很是恼火地说:“如果以后顶嘴,就继续砸,把你所有热爱的东西都砸烂……”

视频的最后,出现了一张照片,照片中展示的是书架上曾经摆放的模型和精美手办,每一样东西,都是孩子的心血和汗水,都承载着孩子的幸福、喜悦。

可现在,却被父亲无情地砸碎了,变成了满地的垃圾。

纪录片《小小少年》中有这样一个女孩,名叫小云,生活在云南大山的她非常热爱芭蕾,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也不愿意放弃芭蕾。

母亲看着孩子对芭蕾的热爱,心中很是震撼。因为家里贫穷,无法支撑孩子学习昂贵的芭蕾,她便和小云一起,把自己砍伐的木头在院子里搭成练功房。

让小云通过手机视频跟着学习舞蹈动作,即使再难再累,也会陪着孩子追寻心中热爱,呵护孩子心中所追求的东西。

正如纪录片《小小少年》导演孙超所说的那句话:

“你去发现一个孩子的兴趣,它不一定能让孩子成功,但是它有可能让孩子获得一个不一样的力量,去面对时而无聊又困难重重的人生。”

那些看起来不起眼的爱好,恰恰是让孩子感到快乐的源泉,是滋养孩子心灵的养料,也是他们未来对抗世界的力量。

最深的爱,是让孩子成为自己

教育专家尹建莉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中说过:

“真正高层次的教育,是让孩子做自己,成为自由的人,做一个他自己原本期待和喜欢的样子。”

可见,允许孩子成为自己,才是父母送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

如何培养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我们不妨试试以下三点:

1、尊重孩子的差异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整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

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同样也没有十全十美的孩子,但是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经常拿他和别的孩子比较,但是真正缩小差异的不是比较,而是父母正确的引导和鼓励。

与其在比较中伤害孩子的自信心,不如让孩子自由成长,让孩子成为独一无二的个体。

电影《阿甘正传》中有这样一段话,令人印象深刻。

有人问阿甘:“你将来想成为像谁那样的人?”

阿甘回答:“难道我不能成为自己吗?”

有人说:“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也只能成为自己。”

是的,每个人只能成为自己,而不是别人的复制品,若是按照别人的方式生活,那就不是成为自己。

2、接纳孩子的不足之处,以爱的名义呈现

生活中,你是不是经常这样对孩子说:

“说过多少遍了,不要把家里弄得这么乱!”

“能不能把玩具收拾好,乱七八糟的,这么大了,懒得说你了。”

“快点吃饭,慢吞吞,像个乌龟一样。”

“怎么这么笨,那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写。”

心理学家科胡特曾说过:“不带敌意的坚决,不含诱惑的深情。”

意思是,父母对于孩子不能只放大缺点,忽视优点,也不因孩子犯错而对孩子产生敌意,以及为了高期待而给予孩子奖惩以诱惑努力。

如果孩子犯错误了,可以温和地跟孩子说:

“孩子,没关系,犯错误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任何情况下,妈妈都爱你,如果你需要妈妈帮忙,随时都可以说。”

无条件的接纳孩子,包容孩子的不足之处,以爱的名义呈现给孩子,才是为人父母给孩子最大的肯定和支持。

3、最深的爱,就是让孩子成为自己

孙瑞雪在《完整的成长》中说过:“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这是人成长的核心,也是教育的最核心。”

在电影《小王子》中,一位单身妈妈希望女儿考进精英学校,就连她的人生规划都做好了安排。

为了能让女儿顺利通过面试,妈妈做了大量的准备;

训练女儿的坐姿,连微笑的表情都不放过;

练习面对考官赞美时的完美回答;

提前演练她准备的终极问题“你有上沃斯学院的潜质吗?”;

甚至连她的一生都安排得满满当当的,都是一系列计划表。

而小女孩,连成为自己的资格就这样被剥夺了。

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妈妈数不胜数,为了自己的期望而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殊不知,这样做其实是最不利于孩子的。

听过这样一句话:

“想养出一个内心富足的孩子,一定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与接纳。”

当孩子犯错时,父母的第一反应不该是责怪,而是接纳、包容他的缺点,给予他无条件的爱,滋润孩子的内心世界。

因为沉浸在爱中长大的孩子,即使遇到困难,也能勇往直前,无惧孤独、无畏风雨。

愿我们在给予孩子爱的同时,也要培养孩子富足的内心,孩子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茁壮成长。

作者简介:小石页,富书专栏作者,文章:爸妈进化论,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