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2日刊总第2721期
4月20日,“与光为伍:国剧创作发展多元化的创新探索”春推会论坛在北京举办。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首制协创作规划指导委员会主任李京盛;北京广播电视局电视剧管理处副处长许立国;爱奇艺副总裁、影视文学研发中心总经理张恒;《人民的名义》、《人世间》导演、总制片人李路;东阳正午阳光影视有限公司董事长、首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协会副会长侯鸿亮;北京长信影视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郭靖宇等人参加了该论坛。
论坛上,大家就如何在现有基础上更好地提高现实主义题材剧内容“深度”与“宽度”,以及扩大受众规模,进行了深度探讨。
创作本身没有标准,
现实题材创作需要“温度”与“锐度”
近几年,现实主义题材成为主流创作方向,从去年出圈的《觉醒年代》到今年大热的《人世间》,现实主义逐渐拥抱年轻市场,成为市场的中流砥柱。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对《人世间》高度赞赏,他认为现实主义题材并不新鲜,这部剧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完整呈现了中国50年间社会的发展变化,里面有两个中国,一个是政治的中国,一个是民间的中国,是现实题材创作的集大成者。
李京盛就《人世间》的成功,提出了现实题材创作的“三束光”和“三条平衡线”。第一束光就是亲情和家的温暖;第二束光,作品写出了普通人底色的善良和朴素,没有形成善恶对立;第三束光,作品中始终保持老百姓为美好生活努力奋斗的不放弃的勇气。同时他表示,现实主义题材创作本身没有标准,“温度”和“锐度”是现实题材创作当中需要的两股力量,可如何将温暖的力量和锐度的力量很好的结合起来?编剧和导演可以把握三条平衡线,第一,不回避现实生活当中的粗粝和人生磨难,第二,不质疑人性的善良和美好,不能因为个人受到许多生活困顿就对社会、人心产生一种咬牙切齿的怀疑,甚至是诅咒。第三,无论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不放弃为生活拼搏奋斗和努力。
现实主义题材剧的大热也带动了影视行业对该类剧的创作热情,张恒与郭靖宇认为,艺术创新的价值是永恒的,创作者应当做到不重复别人,不重复自己,避免内卷,才有可能获得观众的青睐。对于题材扎堆,侯鸿亮还提议协会或者是管理部门,应该给制作公司一些指导。内容的核心是应该创新,毕竟再好的菜吃多了也会觉得不好吃。《人民的名义》《人世间》导演、总制片人李路表示自己从业三十年来,看过很多很好的现实主义题材剧,如今现实主义题材的宽泛度要比以前更广,写人、写事、写当下、写时代精神等等,他认为市场不应过度强调某一题材剧,类型本身没有好坏,无论从IP转化的,文化作品改编的、原创的、动漫的,都有可能成为优秀题材的发源地。能否创作出优秀的作品,还要看创作者、创作公司与创作团队,有没有不被阉割的创作精神。
尊敬编剧、给年轻人空间,
行业才有更长久的发展
近几年许多大热的剧都出自于IP改编,无论是《人民的》还是年初的《开端》《人世间》均为小说改编而来,如何将IP很好地转化成大众喜爱的影视作品,对创作者也是一大考验。
爱奇艺副总裁、影视文学研发中心总经理张恒表示,过去的十年,影视作品有一半以上来自于文学作品的改编,有些盲目,可能过多的强化了IP的作用,而在2020年以后,IP达到了理性的平衡。导演、总制片人李路也认可张恒的观点,他认为如今影视作品一半是改编,另外一半都是原创。“作家不会直奔主题的破题,只要描摹笔下的人物和不一样的故事,所以功利性小一些。小说改编成剧本就涉及到取舍问题,要把很多优美的文字描述的这种东西去掉,然后把它视觉化,这是完全两个艺术门类的工作。一个是文学性的是小众的,是品位的,一个是开路的,完全开放的。”
在侯鸿亮看来,无论IP转化还是原创内容开发,剧本都至关重要。一个好的剧本可以带来无限可能,甚至一个好的创意会成就一个项目。同时他也强调编剧的重要性,呼吁行业应重视编剧的重要性。“因为编剧不像导演是一个人带着千军万马在克服各种困难。编剧永远要和自己来斗争,他自己过着最艰难的岁月,最困苦的岁月是你想象不到的。大家越尊敬编剧,行业才会有更长久的发展。”对于题材,侯鸿亮表示《开端》提供了一个可能性,它把一个可能的恶性事件换了一个方式写了一篇小说,它更像一个现实题材的生活剧,并不是说要报复社会,一下子带来很多可操作性。
郭靖宇也为编剧和青年创作者发声,他表示:“尊敬编剧、给年轻人空间,行业才有更长久的发展。”同时呼吁行业应该给年轻人机会执掌更重要的作品,也给他们普遍从事的那些作品一些更大的空间,比如分账剧,因为平台总体的分账剧预算,决定今年有几部分账剧还能站得住,有多少家倒下,这个是在行业紧张的时候需要考虑的。
论坛最后,嘉宾们分别思考了长剧行业的未来。张恒表示长视频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趋势。前几年是量变,我们的产量产能都特别高,高速发展,但是量变是一个积累,积累了资本和人才、技术、经验,接下来就是一个求质变的阶段。侯鸿亮、李路从不可替代性与精品化发展,佐证了长剧的重要地位。郭靖宇从内容出发,将2022视作好戏频出的“大年”。
而尤小刚和敦淇也通过视讯分别从制作与创作角度,为行业发声,他们认为在行业平稳发展的当下,机构领导、平台负责人与一线创作者们应不忘初心,站在不同的立场,用实际行动为行业助力,这样长剧才能有更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