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售票房破3亿....
上映6天,票房已经破20亿。
这个数字,还在高速增长。
而口碑上,更不用说。
不仅频频上热搜,而且观众们毫不吝惜自己的赞美之词。
毫无疑问,这个春节档就是《长津湖之水门桥》的一枝独秀。
当然,并非说《长津湖之水门桥》一定很完美,其实它也有瑕疵。
但是瑕不掩瑜,观众真正想看的,并不是所谓的特效、大场面、演技,而是真实的故事。
正因为这一点,才是让很多观众真正选择二刷,甚至三刷的原因。
故事承接上一部,长津湖一战后,美军决定向朝鲜东海岸撤退。
而这座长8.8米,建在悬崖峭壁水坝上的水门桥,就是他们唯一的通道。
于是七连战士们接到命令——炸水门桥,为此志愿军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时隔62年,《水门桥》用电影的方式,让这段被冰封的、壮烈的历史在银幕上重现。
《长津湖之水门桥》的片长有149分钟,相比前作少了27分钟,但质量依然过硬。
而且电影的基调,就是瞄准了这场战役背后战士们的“悲壮”。
要知道,这是一场注定不会“成功”的战役。
现实中,以血肉之躯去面对飞机、大炮的轮番轰炸,简直无法想象。
但是,志愿军的战士们并没有因此退缩,而是用命去完成这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历史上,志愿军的战士们先后三次炸毁了桥梁。
但是,美军拥有强大现代化的工业基础,每当志愿军炸一次,他们就会在短时间内修复。
甚至在桥全部炸毁的情况下,美军仅用一天时间,就重新建起了一座坚固的钢铁大桥。
《长津湖》在形式上,依然是以“小人物+大事件”为核心的叙述方式。
不仅有残酷的战争场面,还有丰富的人物群像,很容易让观众有代入感。
而相比第一部,《水门桥》换了拍法,片中有90%的戏份,都是徐克执导,势必会有完全不同的观感。
首先从剧情结构上,影片直接用一句话,描绘出这场战役的惨烈。
“第七穿插连应到157人,实到1人!”
七连所有的战士,为了完成任务,三次炸毁水门桥,直到战斗到最后一刻。
最后,只有易烊千玺饰演的伍万里活了下来,其余战士全部牺牲,永远长眠于冰冷的雪地里。
看到这里,实在让人心疼。
其次从普通人的角度,战斗场景显得更加惨烈。
志愿军的战士们,有的被燃油弹成为了火人,有的被炮火击碎的密密麻麻的石块直接击中了身体,还有的炮弹瞬间炸成了碎片。
这种难以想象的痛感,集中体现在这群保家卫国战士们的身上。
就拿七连指导员梅生,先是在战斗中受伤,一只眼睛看不清楚。
然后,在第二次炸桥时,再次受了重伤,连走都走不动了。
最后,身体到处都是伤口和血迹,头绑着纱布,眼睛红肿,面色惨白。
痛在志愿军战士的身上,疼在观众们的心里。
除了足够真实外,《水门桥》还能带给观众逼真的战场认知和深度的情感体验。
这是电影的魅力,更是人心的和鸣。
影片细腻描摹了志愿军将士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先烈们的话语字字铿锵、句句滚烫。
而诗意山河与无情战火的强烈对比,深切地表达了人民对和平与美好生活的无比珍视和期许。
最终,我们战胜敌人,靠的不是先进的武器,而是被西方国家称之为“谜一样的东方精神”。
而这种精神只要根深,那么就永远不可战胜。
在片中,有这样一幕,就是伍千里和伍万里两兄弟分别的场景。
兄弟俩的感情自然不用多说,但在这背后,还有一种精神的传递。
那种情感的张力,相信会令无数人动容。
而兄弟俩的感情,被伍万里的一句话点破:“七连所有战士,都是我哥。”
虽说《水门桥》在票房方面,能否超越前作是个未知数,但是两部电影拥有同等的分量。
总的来说,《长津湖》穿越历史岁月的硝烟,第一次将镜头对准了那群最可爱的人,塑造了这些鲜为人知的英雄群像,将这场气壮山河的战斗拍得惊心动魄感人肺腑。
值得一提的是,还记得《长津湖》票房大卖的时候,好莱坞的一些媒体开始故意诋毁这部电影。
认为它是歪曲历史,甚至还存在一些过激的言论,实在令人感到荒谬和可笑。
而在《水门桥》上映后,这种情况依然没有改变。
反观好莱坞一些知名的战争片,比如说《拯救大兵瑞恩》、《珍珠港》、《血战钢锯岭》....
虽说电影是一部好电影,但是里面却夹杂着一些“私货”,令人不敢苟同。
对此,我想说,好莱坞根本什么都不懂。
就像西点军校的军事课里,有一场战例必定会跟每一个学生讲——上甘岭战役。
至今,没有哪位西点军校的教授能够讲明白,当初美军拥有绝对的制空权,以及绝对的地面炮火压制。
但是,为什么美军7个营轮番进攻,却始终攻不下志愿军2个连守的阵地?
或许,找不到答案的原因,是无法接受这次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