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欢喜》:我们太喜欢介入孩子的成长,也太喜欢为他们代劳一切

2023-08-04   发现生活的美

原标题:《小欢喜》:我们太喜欢介入孩子的成长,也太喜欢为他们代劳一切

《小欢喜》或许对当下的家庭教育有着一定的启发性,但与此同时,

剧中父母们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引发人们的深思。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从学习到生活,再具体到交友不管是方圆还是童文洁,

或者是宋倩和乔卫东,都表现的有些用力过度。

我们总在期盼孩子快点长大,但当孩子真的长大时,我们又有了某种慌恐,

我们又在怀疑孩子是否真的长大了。

作为家长,我们太过相信自己的经验,生怕孩子在我们曾经走的弯路上重蹈覆辙,

然而事实上,正如同黑格尔所说:人类唯一能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就是,

人类从来都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纵观世界人类发展史,

发现无论朝代更迭、经济发展等活动都在不断地重复过去。

孩子的现在,分明就是我们的曾经,而我们总是试图想让孩子比我们当初更优秀。

《小欢喜》中童文洁身上有大部分母亲的影子,她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不断的尝试与孩子进行零距离的交流,但其实人与人之间,总是无法实现零距离的沟通的,

由其是家长和孩子,给孩子留一部分个人的空间,是作为父母必须明白的一点,

而中国的父母太喜欢为孩子包揽一切,从小到大,甚至孩子结婚生子以后,

都在不断的涉足孩子的生活,以为是一种无私的爱,

结果以爱之名,既破坏了自己的生活,也影响了孩子的生活。

中国的父母情感太过于依托于孩子,他们认为那就是一种无私的爱,

而其实这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面对人生时,每个人都应该属于自己的活法,

一个孩子,我们将他抚养成人,为他提供力所能及的教育及生活资源,直到他成家立业,

就已经完成了作为父母的责任,但大多数中国父母,都将孩子看护到自己没有能力之时,

当父母需要孩子照顾时,却发现自己的孩子只是个啃老族。

啃老族的产生,并不是一个单向的社会现向,而是因为溺爱而形成的一种寄生思想,

诸如《小欢喜》中宋倩那样的妈妈,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但孰不知,她为孩子做的一切只是她的意愿,而不是孩子想要的。

以爱的名义绑架孩子,使孩子放弃以自我为主的人生选择,到底是对还是错?

你可能会觉得,宋倩对于英子的建议是对的,清华大学是一等一的好大学,

将来一定比南大出来的含金量高出很多,但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孩子有权选择自己的未来,

并不是每个人活着都为了一份好工作,为了能有极高的社会地位的,

那只是大部分人的追求罢了,世界因百花齐放而不同,人生因各自不同而精彩,

以自己的价值观去强迫孩子服从于自己的选择,宋倩打造出来的人生不是孩子的,

而是她人生的一件作品,英子的坚持,在她眼里是错的,但背离孩子本意的选择,

又如何能称之为正确呢?为什么不能让孩子自己作主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生呢?

我们总是喜欢去为孩子安排一切,当孩子习惯于这种安排后凡事没有独立性时,

我们又站出来批评孩子不够独立,不够懂事,其实家长在一开始就没准备让孩子长大。

太多的不信任和不放心,太多的爱裹挟着中国的孩子,让他们难以断奶,难以长大。

不要以爱的名义去剥夺孩子的选择权,既使你是对的,但那不是孩子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