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得了一种病,这种病会严重影响你的健康和未来的生活质量,还会折寿。
然后医生宽慰道:
“别紧张,对付这个病有个常用的法子,不用开刀也不用吃药。但是呢,过程痛苦且比较难坚持,而且,内个吧……
治疗成功率挺低的,复发风险也很高,你看你要不要试试?”
图片来源:网络
估计大部分人都不会寄希望于这样一种低效的方式。
但现在我告诉你, 这种病,是“肥胖”;这个法子,叫“管住嘴迈开腿”。
是不是一切都合理了起来?
没错,肥胖者正身处这样一种困境—— 少吃多动被奉为减肥的金科玉律,但真正通过这种方式减下来还不反弹的肥胖者,少之又少。
曾经美国有一个爆火的真人秀节目,叫做《超级减肥王》,参赛的 14 位肥胖患者,在七个月严苛的节食和运动安排下,快速减掉了大量的体重,平均掉秤超过 100 磅。
成果喜人,对不对?
但在 6 年后的跟进调查中,14 人中 13 人都复胖了,甚至有些人比参赛前还胖。
图片来源:网络
这是呈现在公众面前的活生生的案例,我们身边正有无数肥胖者在节食、运动、复胖中重蹈覆辙,最终搞出进食障碍、心理问题的不在少数。
为啥对普通人来说效果不错的“管住嘴迈开腿”,在胖人身上就失效了呢?
肥胖是一种疾病状态
仅靠个人意志逆转难度大
生活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曾有过“减肥”的经历,体会过“管住嘴迈开腿”的效果。
正因为“减肥”如此普遍,让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一个问题:大多数人口中的减肥,和肥胖症患者的减肥,不是一回事。
肥胖症的诊断通常以 BMI 作为依据。根据亚洲人体质特征, 我国将 24~27.9 定义为超重,28 以上是肥胖。作为参考,身高 165 cm 的人,体重到了 150 斤,就属于肥胖了。
国际标准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肥胖的成因非常复杂,先天的遗传因素能解释 30%~70% ,特殊的成长经历、错误的育儿观念、某些药物治疗、生活环境的变化,都能促使肥胖发生。
尤其是后工业时代,各种高热量超加工食品唾手可得,工作方式越来越趋向于久坐不动,使得肥胖发病率井喷式增长。
到了肥胖的状态,夸张点说,就是一种超越个人意志的“病理性的神经内分泌”问题了。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打个比方,抑郁症患者是大脑结构与神经递质出现改变,从而失去了快乐的能力、做事的动力。正常人情绪低落,通过某些方式宣泄下排解下,很快就能调整回来,但抑郁症患者不行,他的大脑不允许。
而肥胖患者 ,体内神经激素调节往往出了 bug,一些食欲抑制回路失效了。
大脑的食欲调节系统会根据“饱”和“饿”的信号控制进食,但在肥胖者体内,大脑感知“饱”信号的能力大大下降,感知“饿”信号的能力则会明显提升。
普通人吃饱了,大脑收信号,会告诉你:憋吃了!
肥胖者吃饱了,大脑:饱是什么意思?
肥胖程度越高,体内的神经激素失调往往就越严重。
如果你认为不应该对一个抑郁症患者说:
你为什么不能开心一点?
那就同样不应该对一个肥胖症患者说:
你为什么不能少吃一点?
当你体内的食欲刺激素、饥饿素、神经肽 Y、去甲肾上腺素、胰岛素等等病态地叫喧着“给我吃!!”,相信我,你只能选择吃。 因为你很难用自己那一点后天得来的理性,与原始的、压倒性的身体意志对抗。
说到运动,那就更扎心了。本身由于体重带来的负荷,他们运动难度就大,还伴随着更严重的关节磨损,难以承受高强度运动的负荷。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很多人胖并非是不自律、运动少,而是身体不允许啊!他们要对抗的来自身体的阻力,很可能要远强于常人。
就算是克服艰难险阻终于瘦下来了,身体也不会善罢甘休。
科学家发现,人体似乎存在体重或脂肪量的“设定点”,一旦体重减轻低于这个点,身体就会分泌各种反调节激素,让人报复性进食以重新回到体重设定点, “故仅将有效治疗肥胖寄希望于个人意志力的策略可能会反复失败”[1] 。
汇总目前大量研究证据可以得出:仅采取生活方式干预时,肥胖者体重通常可以减轻 5%~7%,但该效果往往难以保持。 [1]
总之,对肥胖者而言,如果仅通过管住嘴迈开腿来减肥,往往要经历反反复复的挫败感,还很可能因为瘦不下来被贴上“自控力差”“懒”“馋”的标签,面临各种显性或隐性的肥胖歧视,成为被调侃的对象。
就像抑郁症需要医疗系统的干预一样,当作为疾病的肥胖很难通过个人意志逆转时,也应当求助医学、科学的帮助。
虽然科学对肥胖的研究和了解越来越深入,但社会对于对肥胖的刻板印象却没有改变,而这会阻碍肥胖者获取有效的帮助。
例如减肥手术。
很多肥胖者,宁可在饥饿-反弹中一次次失败挣扎,也不敢去咨询减肥门诊;一些肥胖者无奈之下接受了减肥手术,也大多不愿宣扬这个经历,甚至要隐瞒自己做过手术。
因为很多人听到“减肥手术”四个字,第一反应就是:这不是偷懒吗,明明努力就能做到,干嘛这样作践自己的身体?
但真要比起来,放任肥胖可能更“作践”身体。
减肥手术没那么可怕
更可怕的是放任肥胖
所有的医疗手段,都是权衡利弊后的选择:细菌感染用抗生素,严重感染用糖皮质激素,癌症要化疗……
种种治疗手段的背后,身体都在承受或多或少代价,但若不治,人会面临更严重的健康甚至生命危险。
减肥手术也是如此。
肥胖带来的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等各种风险的显著增加,每年因超重或肥胖导致的死亡高达 280 万。
这些冷冰冰的数字,不以文化、审美、价值观为转移。
事实上,对肥胖症患者来说,选择减肥手术,并不是单纯为了变瘦、变美,而是为了更健康地活下去。他们所面临的,是一种真实的“要么瘦,要么死”的危险处境。
科学角度来讲,减肥手术其实没有大众想象中的那么可怕。
从 70 年代的“胃旁路手术”到 90 年代的“胃袖状切除术”,到不改变器官构造的“可调节胃束带”,减肥手术的风险和副作用越来越低。
手术也不需要开膛破肚,只需在肚子上开几个小口,属于小手术。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这些手术限制了患者的进食量,减重效果显著,还能对控制能量平衡的众多激素分泌产生影响,让体重“设定点”下调。经过长期观察,手术后患者的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疾病的发病率也明显下降。
在当今的减重医学界,“减肥手术是治疗严重肥胖最有效的手段”几乎成为一种共识。
最近一项发表在顶级医学期刊 JAMA 的新研究 [2] ,对 30318 名肥胖患者进行了长期跟踪,其中 5053 名肥胖成年人接受了减肥手术,其他人则未进行手术。
10 年后,做了减肥手术的肥胖患者 平均体重减轻 24.8 千克,而没有进行手术减肥的人体重基本没啥变化。更重要的是, 手术减肥者比未手术者肥胖相关癌症发病风险降低 32%,癌症死亡风险降低了 48%。
这项研究再次证实了减肥手术给肥胖者带来的利远大于弊。等到肥胖最后引起的各种健康问题,就不是做个小手术能解决的了。
注意:“减肥手术”只有应用在真正的肥胖患者身上,才是收益大于风险,不适用于想要“瘦一点好看一点”但体重没有超标且没有健康风险的普罗大众。
根据国内指南:BMI 大于 32.5 可以推荐手术治疗,BMI 大于 37.5 建议积极手术
信息来源参考文献[3],点击看大图
但在现实中,肥胖人群因为社会刻板印象的压力,不敢选择减肥手术。而一些不正规的机构,利用身材焦虑的浪潮,让很多不满足手术条件的人做了手术。
这样的偏差,使得“减肥手术”这项医学技术,不仅没有更好地帮助需要的人,反而饱受诟病和争议。
我们想看到的, 是医学的进步能帮助到真正有需要的人。
对抗天性通过努力打败食欲和激素,成功减肥的人,当然值得一个赞。但那些已经做过努力,却依旧受到肥胖折磨的人,也应该有选择医学手段而不被指责的自由,拥有健康正向的人生。
这正是医学之美。
当然,减肥手术也不是一劳永逸,对于肥胖者而言,饮食、运动上的努力必不可少,即使体重没有变化,同样会有健康上的收益。
只不过,当你被肥胖严重影响了生活、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实现减重时,别忘了,你可以不用孤军奋战,积极寻求医生的帮助,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来聊一聊
在以瘦为美的时代,胖,是一个有多重负面意味的字。 在大众的观念里,“胖”不仅是视觉上的身材走样,还意味着一个失去控制的混乱不堪的人生。
伴随肥胖而来的恶意,随处可见:学校里的孤立,职场上的质疑,交往中的嘲笑…… 对肥胖的歧视和恶意,不仅伤害着肥胖者,也绑架了我们每个人。
你经历过,看到过,意识到了哪些“对肥胖的恶意”?欢迎来评论区聊聊。
让我们一起,解开更多被肥胖歧视困住的人生。
本文审核专家
更多优质内容
减肥相关问题可以咨询“内分泌科”医生
专业指导 科学减重更高效
在线咨询 新人仅需 1 元起
参考文献
[1]Up to Date:成人肥胖:治疗概述
[2]Aminian A, Wilson R, Al-Kurd A, et al. Association of Bariatric Surgery With Cancer Risk and Mortality in Adults With Obesity. JAMA. Published online June 03, 2022. doi:10.1001/jama.2022.9009
[3]中国营养学会肥胖防控分会, 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行为健康分会,等. 中国居民肥胖防治专家共识[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2, 43(5):18.
[4]Up to Date:重度肥胖的减肥手术治疗介绍
[5] Gonzalez A , Hartge P , Cerhan J R , et al. Body-mass index and mortality among 1.46 million white adults.[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0, 363(23):2211-9.
[6] Greenway F L , Aronne L J , Raben A , et al.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of Gelesis100: A Novel Nonsystemic Oral Hydrogel for Weight Loss[J]. Obesity, 2019, 27(suppl 1A).
策划制作
策划:Deanna | 监制:Feidi
插图:见标注 | 封面图来源:站酷海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