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国庆档割裂感最严重的电影。
有人看完哭得稀里哗啦。
有人骂它大烂片。
但最恰当的评价恐怕是——
这怕不是一部纪录片?
说点热乎观感,派爷看哭了。
但没办法摸着良心说这部电影好。
因为感人的是志愿军,不是电影。
电影,实在是低于预期。
这部电影的内容跟豆瓣简介出入不大。
全景式还原抗美援朝。
所以内容也是货真价实的“全景式”。
为什么出兵?如何出兵?
彭德怀(王砚辉 饰)如何去大榆洞建立指挥部?
毛岸英(魏大勋 饰)同志如何牺牲?
梁兴初(王骁 饰)为什么贻误战机?
高潮部分当属三次战役——
首战两水洞伏击战、14个小时跑了七十多公里山路奔袭三所里、死战不退的松骨峰阻击战。
最后,更是将伍修权(张颂文 饰)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发言和前线作战进行穿插剪辑。
生动阐述了——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
不可谓不多,不可谓不全。
而且都拍得很清楚。
给不熟悉历史的年轻一代讲述抗美援朝前因后果,这部电影是完全ok的。
还原度这块被叫做“纪录片”也是一种称赞。
况且有些片段比“纪录片”催泪多了。
比如,彭老总说:“你我生在这个时代,牺牲是我们一定要付出的代价,你不付,儿子付,孙子付,我们这辈人,一身血,两脚泥,还是我们来付吧!”
毛岸英即将奔赴前线隔着玻璃默默与父亲告别:“爸爸28岁去上海干了大事,我今年也28岁了…”
魏晨饰演的连长戴如义被炸掉一条胳膊后,用嘴配合操作重机枪战斗到最后一刻,直到被烈火吞噬。
奔袭三所里中途有战士跑到吐血牺牲。
这些场景震颤灵魂。
可惜,优点止步于此了。
成也萧何败萧何。
为了“全景式”还原,该片在叙事上简直一塌糊涂。
最常见最有效的叙事策略是以小见大,以情动人。
所以绝大对数战争题材的电影都会选取一场战役或一次行动。
因为只有在具体的战役和行动中,小人物才能发挥出左右结局的关键作用。
整部电影的情感脉络也得以通过小人物展开。
而《志愿军》采用的显然是宏观角度的叙事,表达的还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如此宏大的主题。
没有具体的人物作为“抓手”,怎么讲好这个故事呢?
除了硬上,好像也没别的办法。
于是,我们在这部电影里看到了走马观花式的人物出场。
谁都没落下,可也没谁让人印象深刻。
人物不过是出来迎合一下观众心中的刻板印象。
当然,陈凯歌导演也不是心里没数。
所以他在众多真实存在的历史角色中加入了一个原创角色——李默尹(辛柏青 饰)。
影片中,李默尹的任务是跟随各个部队考察前线,研判美军战斗力。
彩蛋里,李默尹的儿子李想(朱一龙 饰)和女儿李晓(张子枫 饰)出现在下次战役中。
该说不说,借由这个角色来串联故事中的每一次战役再自然不过。
用这个家庭来串联第一部和第二部的剧情也非常巧妙。
但李默尹也就只是个串联剧情的工具人。
战斗时,他在一旁打辅助。
战斗完,他也没发表什么感言。
电影开始他是一位20年代就加入红军的老战士,结尾他是一位战斗经历更丰富的老战士。
这个毫无成长感的角色像是一根细线,挑不起一块豆腐。
美其名曰全景。
实际弄出一团乱七八糟的群像,视点还跟着人物不讲道理地乱切。
最后的观感就俩字——混乱。
如果说叙事上的失败是为了兼顾还原历史,那还可以原谅。
可制作上的粗糙就真没得洗。
一部大制作电影。
美军登陆仁川的画面居然卡帧,这是在开玩笑吗?
还有就是一堆莫名其妙的运镜。
镜头很爱甩,忍了。
但为什么要围着人物转圈圈啊?
不仅看得头晕还十分幼稚。
特别是配上阿瑟的大白牙,可太出戏了。
讲到这里,顺便回应一下热搜#志愿军 不像陈凯歌拍的#。
网友火眼金睛。
阿瑟露脸时长和战斗指数都是铁证。
走近志愿军的第一个镜头,阿瑟在,忙着和魏晨、尹昉在站台嬉笑玩闹。
美军轰炸我国边境的时候,阿瑟在,忙着保护抢收麦子的农民。
通讯班被敌人攻破的时候,阿瑟在,迷路了正好碰上就过来帮忙。
最后,松骨峰被美军炮火铲平,全连牺牲到只剩个位数的时候,阿瑟还在。
而且,打得最焦灼的时候,阿瑟还自告奉勇给敌人来了个“反冲锋”。
什么是反冲锋?
只见他从坡上滑到坡下,对着敌人一通扫射,然后自己毫发无伤。
整得跟爽片一样。
后面被击穿肩膀又被炸弹冲击波震飞,该下线了吧?
毕竟陈导还给了个大大的特写镜头啊。
结果人家只是晕过去了,后面啥事没有抱着战友的尸体痛哭。
英勇还是离谱?
反正给派爷气笑了。
没开玩笑,第一次这么希望一个角色下线。
水这些剧情,不如挪点时长讲讲另一个阿瑟。
对!麦克阿瑟。
影片中,他的狂妄自大确实感受到了。
但为什么狂妄自大要说清楚吧。
咱借点史料说说。
首先,麦克阿瑟不相信新中国敢和强大的美国对抗。
其次,麦克阿瑟一开始是知道有中国军队入场的,但他估计中国军队的人数只有三四万。
而且后面他还下令轰炸鸭绿江大桥以及大桥两岸,切断志愿军的补给。
最后,美军还派出了大量的侦察机,但是他们在朝鲜北部没有发现志愿军的身影。
这是因为志愿军白天不行军,不生火,不吃热饭,隐蔽工作做得好。
而不是美军又蠢又瞎。
对应的,彭老总的战略、战术也应该是影片表现的一个重点。
可,整部片子看下来只记住了一个“扎口袋”。
翻译翻译就是——诱敌深入,包圆了打。
具体细节就是几秒的动态行军图。
上面是移动的行军路线,下面是一大串解释的文字。
咱两只眼睛是真看不过来啊。
战斗部分也是同样的问题。
除了打得激烈打得残酷,根本看不出是怎么打的。
怎么可能只是靠意志和信念击退火力强劲的美军?
我军的战斗智慧难道不值得浓墨重彩地描绘吗?
总之,敌人塑造地太愚蠢,志愿军塑造地太粗糙。
战斗是一场接着一场,可没品出胜利是伟大的奇迹,倒是觉得流水账。
真是愧对“抗美援朝”的题材。
每个人感知历史的颗粒度是不一样的。
每个人对“抗美援朝”的了解也是不一样的。
《志愿军:雄兵出击》槽点不少,但它至少坚持了“还原”的底线。
不像《长津湖》片名仅供参考。
本来是志愿军从长津湖连追击带穿插阻击,打得美军由兴南港装船走水路撤离。
结果影片追击没咋拍,连三炸水门桥都被删得一干二净。
而且还自作聪明虚构了完全不讲战术的密集型队形冲锋。
这种硬核就是肾上腺素拉满的蠢。
《志愿军:雄兵出击》至少没有挂羊头卖狗肉,它更像是不舍的鸡肋。
差在过于平庸。
可以当做科普去看,但千万不要把电影当做历史。
因为你只能看见到前所未有的勇气,却没有看见前所未有的军纪、战术和战略。
这样的胜利实际上是在麻痹我们自己,麻痹我们的下一代。
最后,希望“主旋律”电影的进步能快一点再快一点。
拍出最真实,最有深度的电影。
如此才是对最可爱的人最大的敬意,才是对中华民族精神财富最好的传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