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丨“前线”10天——重庆永川抗疫夫妻只打通了9个电话

2022-03-22     港渝网HCM

原标题:特写丨“前线”10天——重庆永川抗疫夫妻只打通了9个电话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3月21日20时讯(记者 王钰)3月14日凌晨00:48,重庆市永川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检科李霞的电话响起,来电显示“520”。没有急促的铃声,手机振动25秒后又恢复了安静。

直到20多个小时后,当天深夜22:34分,李霞回拨,电话那头是老公,也是永川区疾控中心传染病控制科科长周宗良。

“今天的检测结果全部出来了,我下班回家了。”“我这边还要守一会,今天也不回了。”电话干脆地挂断,26秒的通话完成了当天的所有交流。

周宗良和同事整理流调资料。采访对象供图 华龙网发

3月11日,重庆发现3名确诊病例;14日,媒体公布区外一病例活动轨迹涉及永川,让整个永川紧张了起来。

其实早在12号下午,周宗良便接到通知要协查多名人员,而李霞因为倍增的样本也同样下不了班。

12日-21日,10天里,夫妻俩有21个通话记录,仅有9个被接通,12个未接通。

通话时长一共187秒,3分钟,最短的对话才7秒,最长的不超过1分钟。

这是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从李霞抽空发来截图发现的。

几秒钟能说几句话?

大概是:“回家吗”“不回”;又或是:“吃了吗”“还没”这种私事。

更多的是:这个人的核酸结果出来了吗?结果多久出来?CT值多高?这类公事。

疫情期间,周宗良主要负责全区新冠疫情流调溯源工作,要想抢在前面,快速切断传播链条,他需要和病毒赛跑。

李霞穿着防护服准备进入实验室。采访对象供图 华龙网发

这不仅是体力活,还需要从大量的信息中抽丝剥茧,更需要微检科的支持,基因测序可以帮助确定病毒源头;抗体、CT值高低可以帮助判断感染时间的先后。

夫妻俩各自做着本职工作,却又互相守望支持着。

早一时厘清病毒的传播链条,永川市民就少一分曝露在病毒中的危险。3分钟的通话时长正是这对“夫妻档”的“抗疫密码”。

战场不等人,两个人忙起来都接不了电话,亲戚朋友早已习以为常。

而孩子们对此并不适应。哥哥上一年级,妹妹上幼儿园,平时李霞自己接兄妹放学。

周宗良和李霞部分通话记录截图。采访对象供图 华龙网发

这一天,他们没等到妈妈,老师打去的电话也没有接通。

虽然最后孩子们由外公外婆顺利接回,但这次过后,敏感的妹妹就变得更加粘人,想起爸妈来就哭闹,半天也哄不好。

这些哭闹最后变成了拨出去的电话,又变成手机里的未接显示。

接了电话代表出了实验室,没接则代表没有忙完,不打扰就是都安好,这是夫妻的默契。

10天来,两人靠“缘分”通话,最忙碌的一天甚至没有一次通话。

周宗良和同事梳理病毒传播链。采访对象供图 华龙网发

连续奋战多天的周宗良觉得自己快发臭了,抽时间回家冲了个澡。

李霞赶紧让他去看看孩子。

白天的燥热渐渐被晚风褪去,闹着要爸妈的两个孩子已经睡着,周宗良很想摸摸他们的小脸,却发现已经累得抬不起手。

只得对妻子苦笑:“希望他们做一个打败病毒的美梦。”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4419a0afa9b708523289eca0d0cf86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