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2年3月,太平军将领白承恩率部攻打瑞安县城,此战白承恩冲锋在前,亲率前锋营向瑞安县城的门户雷桥发起突袭,岂料,清军在雷桥四周部下重兵,等到白承恩率部前来,埋伏于四周的清军洋枪队突施冷枪,正中白承恩的胸膛,白承恩顿时翻身落马而死,令人唏嘘不已!
白承恩,太平军将领,人送绰号“老三”,他本是一名游走于江湖的算命先生,1853年,太平军定都天京之后,受天平天国运动的感召,白承恩便化装成乞丐躲避清军的盘查,一路乞讨去往天京城。
白承恩在途径镇江时,偶遇太平军罗大纲部,随后表明了来意,被太平军罗大纲部接纳,成为一名太平军战士。
成为太平军战士的白承恩一心想要建立功勋,成为太平军的高级将领,因此在随后的战事中十分卖力,但是就在他憧憬自己的未来时,罗大纲却在战事中兵败身死,这就使得白承恩的计划被全部打乱。
罗大纲死后,白承恩被编入到了待王李世贤的麾下,由于白承恩游走江湖多年,对于浙江,江苏等地的地理人情十分的了解,待王李世贤便对其破格提拔,成为待王李世贤麾下的一员谋士,为李世贤出谋划策。
白承恩这个人朴实,讲究情义,他来到待王李世贤麾下任职后不久,就和李世贤部的太平军将士打成了一片,成为李世贤部中受人尊崇的“军师”。
1860年,待王李世贤率部东征,白承恩在此战中,运筹帷幄,联系到了苏南天地会武装加入到太平军的东征之战中,使得待王李世贤主导的东征之战可以顺利开展。
在随后东征苏常和嘉兴解围的战事中,白承恩率部冲锋陷阵,奋勇杀敌,立下赫赫战功,因而被待王李世贤保举,被幼天王封为“天朝九门御林朝勋臣骧天燕”,跻身于太平军名将的序列之中。
1861年,侍王李世贤率部去往浙江境内开拓,作为心腹部将的白承恩追随左右,在随后的战事中,白承恩率部强势攻取金华等地,为侍王李世贤部在浙江站稳脚跟,奠定了基础,侍王李世贤为了表彰其功绩,将其封为通天福,以示恩宠!
1861年,侍王李世贤率部攻打温州府城,此战,侍王李世贤兵分两路,一路攻打温州城的门口处州,一路则由自己率主力人马领衔攻打台州府。
当时,白承恩率领第一路人马由海溪出发,冒着寒风,向着温州方向一步步逼近,不久之后便强势攻下了青田县城,但是清军和地方团练狼狈为奸,不久之后就卷土重来,设置壁垒来阻挡白承恩率领的太平军人马。
白承恩见此情形,便在大岭地区摆下“荷包阵”,诱敌深入,将清军和地方团练的人马打的是溃不成军,地方团练的团总孙诒谷也在此战中被太平军击毙。
取得战事的胜利之后,白承恩便开始短暂停留,招募兵勇,准备先攻下瑞安县城,再与侍王李世贤部取得汇合,
1862年3月,白承恩率领麾下的太平军将士经过昼夜的急行军来到了瑞安县城境内,此战,白承恩力图速战速决,因此并没有派出前哨对前行之路进行侦察,而是一人一马冲锋在前,引领太平军向瑞安县城进行冲锋。
但是令白承恩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个人的莽撞进攻,不仅令麾下的太平军损兵折将,更是令自己在此战中“折戟沉沙”,中枪而亡。
当时,白承恩骑着高头大马,拿着武器,凭着一股勇劲,向雷桥飞奔而去,而早已埋伏在雷桥高点的清军洋枪队则是毫不犹豫地将枪口瞄向了白承恩,只听几声枪响,白承恩胸膛中枪,当即翻身落马而死,白承恩一死,他麾下的太平军将领顿时陷入到混乱的局面之中,被清军趁势一阵掩杀,大败而走。史载:“行至雷桥,猝遇伏,中抬枪,伤重,死于桃花墙。”
白承恩死后,他的尸首被当地的老百姓收敛之后,埋于雷桥东侧,后续他的族人来到这里,将他的棺椁迁回到了他的故乡的湖窦进行安葬,使得白承恩落叶归根。1988年,白承恩的墓被进行了重新翻修,在他的墓处又修建了天福亭,以此来纪念这位太平天国的斗士,现如今这个天福亭已经成为了平阳地区著名的旅游、文化景点之一,令全国各地的老百姓到此一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