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出生于1881年,蔡元培出生于1868年,年龄相差13岁。
鲁迅是浙江绍兴人,蔡元培也是浙江绍兴人,标标准准的老乡。
因为相差13岁,两人年少时的经历大不相同。
蔡元培乃是晚清的进士(全国第三十七名),成了清朝的翰林编修。
通俗点说,年龄老则入行早,比如甲午战争时,蔡元培已经在提倡西学了,而鲁迅(原名周樟寿)刚刚改名为周树人,刚刚在南京开始求学之旅。
鲁迅是留日学医不成,改为习文的“海归”。
当然,他自己说是看了一部震撼极大的电影,顿时感悟到学医无用,改为习文:“医学并非一件紧要的事情,如果中国人思想不能觉醒,不能改变精神,中国就没有希望!”
理由转折的很好,很高大上,让后人由衷的敬佩。
但两人有一件事,是不约而同的一致:发妻放在一边,然后和自己的女学生结了婚。
新时代,忘了兔子不吃窝边草,却记得老兔子也爱吃嫩草。
鲁迅和蔡元培二人,原本是没有交集的。
以鲁迅的性格,真心的朋友可谓寥寥无几,许寿裳算是一个。
1912年,通过许寿裳,鲁迅认识了同乡蔡元培。
当时,临时政府刚刚在南京成立。蔡元培出任教育总长,可谓教育界的“扛把子”。
正是因为蔡元培的任命,鲁迅才成了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的科长。
这个科长,鲁迅一当就是14年(周科长)。
1916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鲁迅又被聘为北大教师(讲师)。
鲁迅又靠着蔡元培的关系,把自家老三周建人安排进了商务印书馆。
还没算完,鲁迅在北京混不下去了(因为公开骂人被通缉),只能南下教书。
在厦门大学和广州中山又和林语堂、顾颉刚等人闹得不欢而散。
幸好赶上北伐胜利,鲁迅急忙带着家人到上海谋出路。
因生活所迫,情急之下再次托人向蔡元培求助。
已是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的蔡元培,在1927年大笔一挥,为鲁迅送来一个不用上班就可以拿到300块薪水的铁饭碗:“特约著述员(又称特约著述员)。”
当时复旦大学的教授,月薪仅是200块。
这笔钱,鲁迅一领就是4年(1927到1931年),解决了鲁迅的大问题。
被鲁迅骂过的郭沫若说过:“影响鲁迅生活颇深的人应该首推蔡元培吧?这位有名的自由主义者(指蔡元培),对于中国文化教育界贡献相当大,而他对鲁迅始终是刮目相看的。鲁迅进教育部乃至进北京教育界都是由于蔡元培的援引。一直到鲁迅的病殁,蔡元培是尽了没世不渝的友谊。”
然而,在思想上,鲁迅与蔡元培早已经是南辕北辙、完全不同了。
蔡元培的理论可分为两大部分:
教育上,他提倡教育模式要新颖,要不拘一格,思想要灵活,兼容并包,不因学术争议而排斥,广泛吸收各家所长。蔡元培反对呆板僵化,提倡健康教育、人格教育。
思想上,蔡元培倡导“兼容并包”。所以,在他任北大校长期间,北大成了“自由的高地”任何一种思想,无论是封建主义,还是资本主义,无论是保守,还是开放,在北大都可以自由的谈论和探讨,一时间,北大成了自由的沃土。
鲁迅的理论,简言之:一个字“左”,两个字“很左”,三个字“特别左”。
左到在当时几乎没朋友,只有年轻的崇拜者。
鲁迅和蔡元培正式“分道而驰”应该是1926年,蔡元培成了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之后。
当时自由主义者蔡元培倡导“潜心研究与冷眼旁观”,这与自由主义者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写主义”,非常之相似。二人都是自由主义者嘛。
鲁迅对此嗤之以鼻,谈到蔡元培时,曾说:“其实,我和此公,气味不相投者也。”
1936年10月,一代文豪鲁迅病逝在上海的寓所。
蔡元培参加鲁迅治丧委员会,送挽联:
“著作最严谨,岂唯中国小说史;遗言太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葬礼上,蔡元培又致词:
“我们要使鲁迅先生的精神永远不死,必须担负起继续发扬他精神的责任来。”
1937年,蔡元培亲自写信给中央宣传部部长邵力子,请其亲自审查《鲁迅全集》。
务必确保《鲁迅全集》出版。
许广平请蔡元培为之作序,蔡元培花了一个多月,才认真的为《鲁迅全文》写出了序文。
并欣然在纪念本上题字。
本文由后知后觉吴原创,欢迎关注和评论。
蔡元培
鲁迅
鲁迅、萧伯纳、蔡元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