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年轻球员的使用,国安的过去并不那么令人难忘。通往一线队, 国安,的道路对于梯队球员来说从来没有这么顺畅过,以至于国安梯队的很多年轻球员都看到了“墙内开花墙外香”。
丁海峰,唐淼和李提香应该算是这种类型的代表。
不知道丁海峰是谁国安,前主席罗宁,此前离开国安的时候,只听到球迷和媒体念叨这个名字,不是央视版《水浒传》的武松,而是国安梯队培养的左后卫。
丁海峰在2011年被帕切科提拔到一线队。当时,老帕非常看好他。有一次,他被列入18人大名单,带他去参加赛前新闻发布会。然而,在帕切科,的领导下,丁海峰没有得到上场的机会。
在老帕执教的第二年,丁海峰离开了当时的国安,有一种说法是帕切科让丁海峰签下了和自己有关的经纪公司,而丁海峰没能如愿,所以后来被老帕开除,还有一种说法是国安的一位中国教练让丁海峰休赛期为自己的业余球队打野球。丁海峰因为害怕受伤没有同意,所以他离开了,而老帕后来得知丁海峰已经离开了。
不管怎样,足球界有很多谣言。你相不相信并不重要,但结果是,丁海峰,离开了,去了南方,然后又去了北方。深圳和辽宁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在中国中超,滑了一段时间后,他成为了一名国际左后卫。
丁海峰的最高成就,恐怕曾经引起当时广州和恒大的兴趣。平心而论,丁海峰巅峰状态不如李磊.他更明显的是攻强守弱,不如李磊.均衡不过作为“国安",之子”这样一个拥有边缘国际实力和一定技术特点的球员最终没能为国安做出贡献。恐怕他上至罗总经理,下至普通球迷都会感到“遗憾”。
在李磊,成熟之前,国安曾长期由张辛昕独自支撑。赵和靖最初是作为右后卫出场的,在张辛昕受伤并客串了两年后才被确定下来。但事实上,国安从来没有一个正经的左后卫。
与丁海峰,唐淼,的右后卫位置相似,国安,一直缺人。周挺,是一名老兵,一直坚持到35岁。周挺离开后,赵和靖被从左翼调到右翼,国安设法应付了一两年。
比唐淼丁海峰更悲惨的是,他从未谋面的帕切科国安精英队从新加坡战斗回来后被解散了,当时受伤并不受欢迎的唐淼,带着他的弟弟唐鑫离开了国安
和唐淼丁海峰,一样,他也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低谷,从中乙到中甲再到中超,最后成为富力, 广州,的主力,然后成为富力,的老将,最后入选国家队。
唐淼和丁海峰后来在富力, 广州打球,唐淼等着他的队友李提香,现在,李提香是富力, 广州,队的中场核心,也是该队的中国队长。和唐淼,一起,他是国安两个梯队的球员,就像广州城这支球队的老大哥一样。
实际上,国安并没有忽视李提香。帕切科非常喜欢这位漂亮但虚弱的中场球员。李提香有一个很好的左脚传球,并且有一个很好的整体视野。他是典型的北京足球运动员,但年轻时身体太瘦,对抗能力差。
帕切科给了李提香一些机会,尤其是在2012年的最后阶段,帕切科拿下了组织原来的核心,徐亮,让李提香打组织后腰。如果2012年底帕切科不离开国安,也许李提香会接手国安,的徐亮班但是帕切科离开后,斯塔诺之前一批年轻球员的培养出现了很多问题,大部分年轻球员在斯塔诺手下明显退步了
>后来国安还一度把李提香租借到葡萄牙去锻炼了半个赛季,但因为2014年的时候国安整体兵强马壮,李提香确实没有太多机会,后来他也就只能离开了北京。
但李提香这样技术和意识的球员,在中国足坛确实不多见,所以他后来慢慢地在中超站稳脚跟,更神奇的是,他在广州富力长期担任三中卫里的左中卫,在对抗方面也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所弥补,现在33岁的他在组织型后腰的位置上踢得也更游刃有余。
李提香、唐淼和丁海峰,他们身前是徐亮、周挺和张辛昕,这三名老将的能力确实强于他们,即便是后来他们三人踢出名堂,也未必比当时的三位老将更好。这是中国足球“一代不如一代”的现实造成的。但是,如果用发展的眼光来看,2011年和2012年的他们三人或许不如三位老将,但如果在国安能够得到更多机会锻炼,到2016年或者2017年的时候,他们三人还不如36、7岁的三位老将吗?肯定不会。他们仍是同位置同年龄段球员里的佼佼者。
其实,李提香、唐淼和丁海峰能够踢出来,跟他们离开国安早有一定的关系。同样早早离开国安的苏渤洋、唐鑫等人后来也都有了踢中超的机会,当然他们的能力不算多强,但如果能够有一定的机会锻炼,是不是至少可以在国安担任一个替补位置呢?
而那些没有早点离开国安的年轻球员,其实比他们更为可惜。
杨运、王皓、谭天澄、李涵博,这是典型因为没有离开国安,而最后让自己陷入到无球可踢的尴尬中的人。
论天赋,谭天澄曾经与武磊和张稀哲齐名,他是91国青“三叉戟”中的箭头人物,在青年队的阶段,这是中国本土赛场上的大杀器。
谭天澄的起点很高,在09年国安争冠的时候,就代表国安首发过,而且表现还很不错。如果沿着这条路走的话,他至少不应该比张稀哲差太多。
但悲催的地方在于,谭天澄成长的初期,中国足球已经开始了由广州恒大引发的“军备竞赛”。各支球队锋线上全都是外援,打双前锋的往往会用两个外援组成“黑风双煞”,打三前锋的则习惯使用“三叉戟”。在那个年代,本土的当打前锋郜林和于大宝也只能是去踢边路,只有杨旭一个人算是正经的本土中锋,但在到鲁能以后也成了替补。
帕切科手下,谭天澄得到了一些机会,一方面是帕切科重视年轻球员,另一方面也是国安当时的外援水平确实一般,大格和小马丁虽然更好用,但整体能力并非超群。可是再往后的卡努特、格隆、乌塔卡、德扬等人,要么是名满欧洲亚洲的外援,要么是在欧美联赛拿过个人荣誉的外援,谭天澄根本就没有机会。
可能到现在,谭天澄都会遗憾他在2015年的一场比赛里替补上场后错失了一个绝杀的好机会,如果那个球进了,或许他会有更多的机会,但擦着立柱出去的这个球,也宣告了他跟国安的缘分结束了。
谭天澄没踢出来,跟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受到伤病困扰也有关系。他后来去了中甲和中超的几个队也踢了一些比赛,但比起当年的队友武磊和张稀哲,他已经落后太多了。
比谭天澄大两岁的杨运,同样是外援前锋当道的受害者。很多人记得的都是2014年杨运在亚冠赛场上回传失误,导致杨智红牌的那一幕,却没有人记得,2010年时刚刚21岁的杨运是如何蹂躏国脚中卫赵鹏的——或许是因为球迷太年轻,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那场比赛有一个19岁的张稀哲比杨运更出彩。
2010年主场同河南队的比赛,杨运作为首发中锋出场,在与国脚赵鹏的对抗中取得了完胜,赵鹏为了防守杨运不得不多次采取犯规战术,同时还付出了一张黄牌的代价。而杨运的一次禁区内的凌空垫射也差点打入自己的中超处子球。
虽然赵鹏是范志毅口中的那个“他能踢中卫吗?没有那个能力”的人,但在2010年前后,赵鹏确实也是国内中后卫里数得着的球员。能够赢得与赵鹏的对抗,说明了杨运作为中锋的能力。
杨运的球风其实有点像张玉宁,他身体很强壮,背身拿球的能力不错,站桩做球的意识好,只是门前射门的能力不如张玉宁。
但杨运算是在国安只留下了这么一点高光时刻,还有一次是2011年,国安客场打天津的时候,杨运曾经为队友送出过一次助攻。
帕切科走了以后,杨运的机会就彻底没了。斯塔诺把他改造成了后腰,毕竟他有身体,也有技术,只是在后腰这个特别需要位置感和预判意识的位置上,中锋出身的杨运完全迷失。
杨运离开国安的时候已经26、7岁了,他的技术已经定型,而连自己的位置都没有找到,虽然他后来去其他的中超球队也踢了一段时间的主力,但也是不温不火。
斯塔诺手下唯一成长的年轻球员是王皓,这位前国青队边锋特别适合斯塔诺的防守反击战术,在2013年里他为国安贡献了多个进球和助攻,已经有破茧而出之势。
但很奇怪的是,在2013年底和2014年初的转会窗口期,国安在王皓已经踢出不错表现且引进了张呈栋后,又先后引进了宋博轩和陈志钊两位边前卫,2015年又引进了张池明。这一下国安在边路的球员出现了扎堆,张呈栋、宋博轩和陈志钊都是花了好几千万买来的,而自己梯队培养的王皓,自然排在了末尾。
加上王皓并不适应曼萨诺的高位压迫和传控的踢法,结果,2013年的短暂辉煌,成为昙花一现,王皓在破茧的最后一刻,没能化成蝴蝶。
后来王皓离开国安就销声匿迹了,中甲中乙也没有了他的消息,据说是还不到30岁就直接退役了。
还有一个在亚冠打入过惊天一球的李涵博,也跟王皓一样早早退役。李涵博是91梯队的成员,跟张稀哲和雷腾龙同岁,从帕切科时期到曼萨诺时期,一直到扎切罗尼来到球队时,他都在队中。帕切科用他打过边前卫,曼萨诺用他打过边后卫,扎切罗尼用他打前锋,位置的不断更迭也说明他就是球队的一个应急球员。
其实,李涵博也有自己的特点,他的速度、体能和技术都不错,个子虽然不高,但身体对抗很好,是个矮壮型的球员。如果早一点改造成边后卫的话,至少能够缓解一下国安在边后卫位置人员短缺的问题。
只是国安当时一门心思去挖边后卫,没有想到内部挖潜培养,买来了李运秋,结果发现也并不好用,而李涵博也失去了黄金的培养期。
李涵博离开国安的时间比王皓晚,但同样在离开国安后就没有出现在职业赛场上,不到30岁就结束了足球生涯。
以上这些人,像唐淼和丁海峰,后来证明都是有国脚实力的,李提香在中超中游球队也能踢上主力。杨运和王皓都在中超有过短暂的闪光,谭天澄和李涵博则是在青年队时被寄予厚望。这都说明他们的能力其实都不错,只是没有得到机会,要么被老将压制,要么被外援压制,要么被引援压制。
很多事实也证明,那些离开国安的球员,最后再回到国安来也能为国安贡献很大的力量。姜涛和张瑀是最典型的代表。姜涛也是帕切科赏识的球员,但从帕切科到曼萨诺,他都没有得到过一分钟的机会。无奈之下25岁的他离开国安去了青岛踢了两年中甲,2017年他回到国安,很快就成为了球队主力。
当时很多球迷对姜涛不感冒,骂他骂得特别狠。但要知道,回到国安的那一年,其实才是姜涛职业生涯的第三个赛季,这位27岁的“小将”,如果能够早一些得到锻炼和机会,他的表现会比如今强得多。
好在,后来姜涛也不断证明自己,除了兢兢业业的比赛态度之外,还有对国安不离不弃的忠心,以及偶尔神来之笔的传中,在国安的历史上也留下了两脚精美绝伦的贡献。
张瑀离开国安也颇为无奈,国安草草的解散了93-94梯队,张瑀一度无球可踢,后来寻求体育总监邵佳一的帮忙回到国安,一直在预备队折服。直到2018年施密特把他扶上位,踢了一年的主力。
虽然那一年张瑀的表现不能说多出彩,但作为一名24岁的中超“新人”,他至少也能得到70分的评价。其实以张瑀的能力、特点和年龄,以及北京孩子的这一特殊身份,在国安担任一个替补中卫是没有问题的,但没办法,国安先是改造了于大宝,而后回收了晋鹏翔,接着引进了杨帆,一个又一个新中卫的出现,挤压了张瑀的空间,他只能再一次离开国安。
但实话实说,于大宝也好,杨帆也好,更别提晋鹏翔和柏杨,他们哪一个比张瑀踢主力的那一年表现更好了?张瑀的情况跟王皓有些类似,明明眼看着就好“冒头”了,然后被国安自己生生的给按回去。纵然他们在国安这种强队无法成为主力,那么就算是担任个替补,也比留着晋鹏翔这样的球员有点意义吧。
姜涛和张瑀之后,现在还有国安吴贵超、张岩这样的新一代国安梯队成员,他们离开国安,然后在其他球队成长,这些,国安不觉得可惜吗?纵然以上这些人都不是张稀哲这样的“天才”,但至少比球队里那些“庸才”强得多吧。
国安总是习惯买来一些能力并不算特别突出的球员,把自己的同位置还不错的青训球员压下去,然后还不让自己的青训球员早点离开另谋出路,最后的结果是,买人花了钱,卖人没钱赚。
从中信到中赫,这个问题一直都在,且没有看到有要解决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