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任十天被冠以“驱驴宰相”的诨号,大唐耿介之臣真的被黑化了吗

2022-12-30     寻根拜祖

原标题:上任十天被冠以“驱驴宰相”的诨号,大唐耿介之臣真的被黑化了吗

王及善虽然贵为宰相,但他留在历史上的印记却是两个不大好听的称谓:鸠集凤池、驱驴宰相。

鸠是一种鹘鸼、斑鸠类的小鸟,长得很像山雀,既不高大威猛,又不美艳动人,因此在民间它就是个“普通人”的代名词。凤凰则不一样,它是传说中的神鸟,高贵的象征。

“鸠集凤池”就是讽刺那些占据了要位的庸碌之辈,用在王及善身上就是:你这个不学无术,一副空皮囊的家伙,怎么好意思与宰相们为伍?

后来王及善更加“不要脸”,居然当起了宰相。在任期间,他干起了门卫大爷的活,每天忙着赶驴,被人讥笑为“驱驴宰相”。

驴怎么惹着大宰相了呢?

作为交通工具,古代有钱人家骑马,经济实力弱一点就骑驴。驴没有马那么讨喜,这东西总喜欢扯着嗓子怪叫,估计王大宰相嫌弃它噪音太大,所以上任之时就规定,尚书省的官员一律不许骑驴上班。

规定是规定,可总有官员买不起马,只能骑驴。于是王及善只好亲自下场,跟在驴屁股后面驱赶。

这个场面有点滑稽,81岁的老宰相颠着蹒跚的脚步撵着驴子跑,他老人家累得气喘吁吁,那些驴主人却吊着嘴角不紧不慢地跟老头躲猫猫,像极了菜市场上的一幕。

估计那几天体力透支严重,王及善上任还不到十天,就突然病逝了。

也不知道王家人会不会找朝廷哭闹:俺们家老王是因公殉职,拿抚恤金来。

当然这是笑话,否则驴主人们岂不都成了罪犯?王及善虽不是烈士,但却是货真价实的烈士之后。

王及善的爹叫王君愕,是大唐开国功臣。

当年隋末天下大乱之时,并州有个叫王君廓的贼首,聚集了数万人,四处攻城略地、打家劫舍。

王君廓、王君愕,名字很像哥俩,其实七十八杆子打不着,王君廓是山西人,王君愕是河北人。

那时候王君廓风头正盛,他越过太行山,一路劫掠到了邯郸。

王君愕就是在这时候去拜见王君廓的:“天下豪杰并起,您本该招抚流民,如今您身无立足之地,手无十日余粮,又四处祸害百姓,我实在为您感到羞耻。”

王君廓一惊:大兄弟,你说哥该怎么做?

王君愕拨云见日:“别四处流窜了,占据井陉关隘,在那里静等真主的到来。”

后来,李渊路过井陉关,王君廓、王君愕率部加盟了唐军,从此跻身开国功臣行列。

贞观十九年,王君愕追随李世民参加讨伐高句丽的战争,不幸牺牲在了驻跸山。因为父亲的功勋,王及善继承了邢国公爵位,并被授职散朝大夫,开始了自己的仕宦生涯。

王及善的职业生涯很简单,年轻时曾经在东宫任“左奉裕率”,负责太子府的保安工作。

有一次太子李弘举办宴席,席间少不了有娱乐节目,一群人喝高了,手舞足蹈地表演“掷倒伎”。轮到王及善上场了,他却一撂脸:“殿下娱乐自有乐伎侍奉,臣的职责里没有这一项,恕不奉陪。”

李弘这才意识到自己的不妥,“掷倒伎”是乐伎们的工作,低贱得很,怎么让有身份的官员干这种事?

于是李弘赶紧向王及善道歉。

敢于顶撞太子,这说明王及善身上有一股耿介之气。这事被高宗李治知道了,他赏了王及善一百匹绢,还将他提拔为三品的右千牛卫将军。

从太子宫的保安直升为皇帝的贴身保安司令,李治表现出了对王及善特别的赏识,他还说:“一般人想见到朕是很困难的事,你却每天可以横着一把大刀随侍左右,可知道其中的尊贵?无他,朕欣赏你的忠心与谨慎。”

在宫廷保安工作岗位上,王及善一干就是几十年,直到69岁那年才陆续转岗,并加光禄大夫衔光荣退休。

如果就这么点鸡毛蒜皮的事,王及善实在不配浪费史家笔墨。

十年后,79岁的王及善突然被武则天再次启用,出任滑州刺史。临行前,武则天特地关照:“您老带着家小,一路慢行,不着急,只要别让河北的动乱蔓延过黄河就行。”

原来,由于契丹入侵幽州、冀州,武懿宗在平叛过程中残害河北百姓,导致黄河以北的形势不容乐观,大有蔓延到山东的趋势。

十年前,王及善曾经巡抚山东赈灾,武则天大概是想利用他在山东的影响力,来安抚民众。

谈话间,武则天又顺嘴问了一句:局势如此,难道是朝廷治理有失策的地方吗?您老有什么建议?

没想到王及善虽然退休了十年,却一直关注着朝政,他侃侃而谈,陈述了十几条治乱的主张。

惊讶之余,武则天当机立断:“您说的这些事才是根本,滑州您就不要去了,留下来任内史吧。”

内史就是中书省的中书令,皇帝的秘书长,相当于副相。一个退休了十年的老头,因为不经意间的一次谈话意外升官了,你说这种人生魔幻不魔幻?

抓住人生的小尾巴,王及善又靠两次闪光的表现给自己增色添彩了。

一次是来俊臣落网后,该如何处置他?武则天犯了难。

当时朝中憎恨来俊臣的人很多,大多主张杀了他,包括相王李旦、太平公主,甚至武三思等人都持这个主张。

但武则天心里明镜似的,来俊臣其实就是自己的爪牙,杀了他等于自断手足,因此她试图留来俊臣一条命。

关键时刻,王及善的一句话让武则天拿定了主意:“来俊臣是个‘凶狡之徒’,他‘引亡命,污戮善良’,早就惹得天下人恨之入骨,不杀他,恐怕给朝廷留下动乱的祸根。”

请注意,河北的动乱已经让武则天上头了,她最害怕的就是朝局不稳。杀了一个来俊臣,宽慰各大势力的心,这笔买卖还是很划算的。

武则天当即采纳了王及善的意见,一笔勾掉了来俊臣的命。

王及善的另一个贡献就是促成李显被立为太子。

在狄仁杰等人的努力下,武则天最终决定将皇位传给李显。但她一时吃不准朝中各派势力的态度,于是武则天以治病为由,将李显秘密召回洛阳。

当然,这件事瞒不住王及善,他立刻读懂了其中的政治意义,于是他立刻抛出了自己的主张和建议:赞同立李显为太子,同时不要遮遮掩掩,应该让他公开露面,以安群臣之心。

也就是说,王及善认定朝中的主流势力是心向着李家的,李显公开露面有利无弊。

武则天又接受了王及善的建议,果然李显的露面迅速平息了多年的“李武之争”,天下大安。

这么一看,您是不是觉得王及善简直就是武则天的心腹?想多了,很快二人就产生了龃龉。

武则天晚年始终由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作伴,这两个小男生仗着皇帝的宠幸,表现得有些嚣张,尤其是在宴会上,哥俩吆五喝六,仿佛男主一般,毫无人臣之礼。

王及善看不惯,多次上奏指责。

武则天有点挂不住面子:又不是朝堂之上,娱乐嘛,至于搞得板板正正的嘛?于是她对王及善说:“你老岁数大了,不适合参加这种场合了,以后就在内阁的事情上多操操心吧。”

于是,王及善挂着内史的衔,却被推到了尚书省做事,很难见到武则天了。

王及善知道自己惹人嫌了,他称病一个多月不上班,武则天竟然摆出一副“有你不多无你不少”的姿态,不闻不问。

这不是吃干饭宰相嘛?外面都已经给他起了个“鸠集凤池”的称号,再这么下去,不得又扣上一个“干饭宰相”的诨号?算了,俺辞职吧,81岁了,该回家抱孙子了。

奇怪的是,王及善打了三次报告武则天都不批准,相反却又下了一道旨:王及善转任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

解释一下,前面王及善的“内史”严格讲不是宰相,只有加了“同三品”、“同平章事”才算是正式的宰相。

也就是说,武则天不光没同意王及善辞职,还又给他升了半格,正式拜相了,只是从中书省移到了尚书省。

中书省官员整天在皇帝眼皮子底下,尚书省则是执行机构,离皇帝远多了。用一句时髦的话讲,他与武则天之间“距离产生了,美没了”。

老先生还真敬业,在尚书省赶了十天的驴,带着“驱驴宰相”的新称号永远地退休了。

这就是王及善的一生,《旧唐书》认为,王及善有“智力”,有“兴复之志”,只是缺少表现的机会。《新唐书》认为,王及善“清正自将,临事不可夺,有大臣节。”

总之,两唐书对王及善是肯定的态度,也因此后人一直认为,所谓的“鸠集凤池”、“驱驴宰相”是世人的黑化、恶毒攻击。

真的是这样吗?我不这么认为。

首先,我们得承认王及善确实是一个忠直耿介的人,人品无可挑剔。

其次,我个人认为,王及善虽然有一定的见识,但与宰相的距离还差得有点远,严格来讲,他并不具备宰相的才华。

王及善一生中最大的闪光点应该就是那十几条治乱之策,然而,他的“代表作”却没能在史书上留下一个字,也并没有见到任何执行的效果。这说明,王及善具备看出问题的能力,但缺乏解决问题的手段。

宰相不是坐在那里动动嘴就行的,见识和能力缺一不可。很显然,王及善瘸腿,做不成事,这恐怕就是武则天不大重视他的原因。

最后,王及善缺乏学术功底,世人评价他“鸠集凤池”虽有偏颇,但也不是全无道理。

王及善进入仕途不是靠科举,而是沾了老爸的光,加上他的出身又不够高贵。在讲究出身和学术水平的唐朝,他注定是很难有出头之日。

虽然我不赞同学术水平与才能划等号,但他们之间确实存在正向关联度。我们可以推测,他的治乱之策很可能就像零散的珍珠,假如有学术做支撑,那将是一串项链,这就是宰辅之才与一般大臣的差别。

当王及善驱驴时,我猜想他的内心憋了一股火,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去做的。其实他这么做,何尝不是无能的表现?何尝不是拉低了宰相的品味?

与其如此,你还不如摔给武则天一纸辞书:老子不想伺候你了!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42effece2ba617210cb6717891c6dbf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