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反纳粹的游击队员们在罗马的一间公寓开会,纳粹党卫军在集中营焚尸炉旁讨论绿色植物的摆放位置;13世纪的英国王室,王后发出撕心裂肺的叫喊,她的每一次生育都关乎王朝的政局;鲸鱼群在头鲸的带领下不幸搁浅,三岛由纪夫拒绝日本改制为民主国家而切腹自杀,乐队在沉没的泰坦尼克号上坚持了演奏……85分钟的演出时间内,五位演员至少演绎了17个碎片化了的故事。碎片的呈现和剪辑生成链接,是的,是互联网式的链接,而不是传统的线性逻辑的连接,意大利地下剧团创作的《历史的天使》是一场建立了超链接的文本狂欢。
通常的演出中,手机要求被静音,《历史的天使》在演出肇始,一位表演者请观众拿出手机,自愿参与的打开手机的飞行模式,并在同一时间设定53分钟后的闹钟。当演出进行到第53分钟,刚好是本雅明逃亡到西班牙和法国边境的段落,演员讲述他因还没有拿到美国领馆的文件无法过境,身为犹太人的他命在旦夕,致电美领馆,就在这一刻,观众们设定的闹钟次第响起,充当了那一晚无人接听的电话铃声——观众进入链接,成为这场演出中无限超链接的一个链接点。
而演员们在模仿鲸群时,也把话筒对准自己打开的手机,模仿鲸群的低频叫声。何必屏蔽手机,假装生活中随时随处都在场的手机在剧场中是缺席的?手机也是超文本的一个链接点,是呈复数状态的演出文本中的一个文本。
所有的表演者都随身带着话筒,随时在持话筒的讲述者和放下话筒的表演者之间切换身份。他们在台上唱歌、跳舞、模拟各种声效、进行无实物表演、肢体和哑剧式的表演,他们的表演文本,仍然是复数的。
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选取了决定人类历史走向和成就超级英雄的若干瞬间,历时一年时间集体创作的《历史的天使》从最初的两百则轶事奇闻中不断筛选,一系列的事件在逐渐转变为“故事”时,共同指向一个问题:是思维和认知构建了故事,还是故事作为认知模型塑造着人类的思维?
超链接式的碎片拼贴形成了超文本式的结构,这一互联网式的传递和接受方式似乎也回应着罗兰·巴特的“可写文本”的构想,文本是一个编织物,任何文本——《历史的天使》中的任何一个故事——之间都彼此互文,任何故事和故事的碎片都被重写,最终收获的不是线性的清晰轨迹而是庞杂的网络系统。
既戏谑又深刻,既轻松又沉重,从2019年的《噼!啪!嘭!》到今年的《历史的天使》,意大利地下剧团再一次为ACT上海当代戏剧节带来惊喜。
作者:郭晨子
文:郭晨子(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 图:剧照 编辑:孙彦扬(见习记者) 责任编辑:邢晓芳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