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历史资料最为丰富的国家,尤其是自从《史记》以来的二十四史,更是古代人们所要研读“经史子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史书中,所记载的人物大多是古老的帝王将相,关于那一些皇帝以及大臣丞相的事迹,可以激发出很多人从小的斗志。
当然在大多数时候人们都是很难成为皇帝的,所追求的就是“位极人臣”,也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历朝历代出名的宰相都有很多,如秦朝的李斯、汉朝的萧何、唐朝的张九龄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宰相,但是唐朝还有这么一个宰相,他在后世的相对知名度不高,但是却因为其死因很离奇,所以被人们津津乐道,他就是武则天时期的裴炎。
裴炎这个人从小就显得有点不合群,哪怕是他的小伙伴们都出去玩耍了,他也依然在家非常勤苦地读书,哪怕被朋友们孤立也在所不惜,这是因为他从小就树立了远大的志向,所谓“概然有澄清天下之志”。裴炎从小就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理想,在这个理想方向的指引之下,他能够长时间地克制自己,进行修身养性,而最高目的则是“治国平天下”。
正所谓“有志者事竟成”,具有远大理想并且刻苦努力的裴炎并没有被生活辜负,他在参加科举考试以后成功地考中了明经科的进士,由此步入仕途并且步步高升,在680年的时候成为了大唐帝国的宰相,在任期间连续处理了好几件大事,同时在对待那一些基本日常工作的时候,也表现出了非常强大的能力,所以深深地获得了武后武则天的赏识。
但是此时武则天已经流露出了一些想要做皇帝的想法,当然她也知道想要做成这个史无前例的事情压力很大,于是首先试探群臣,希望能够立自己的祖先为王,结果遭到了裴炎的强烈反对,因为他认为这并不符合礼仪,防止后宫擅权应该防微杜渐,所以竭力阻止,结果引起了武后的强烈不满,就此对他心生杀机。
后来裴炎还悄悄地准备了人马,在武后出门的必经之道上设伏,准备用武力强行逼迫她放权,让皇帝能够亲政,结果因为连续多天都下大雨,武后并未外出,她在知道这个消息以后没多久,裴炎就因为谋反的罪名而被杀害,并且抄没家产,就连曾经为他说好话的官员也是或死或贬。
在正史的记载中,只是说武后表示裴炎一定是有异心所以就把他给干掉了,但是并没有说明具体的理由是什么。倒是有野史记载,裴炎的死因是因为他给后来造反的徐敬业写了一封信,信上仅仅有“青鹅”二字,结果被截获后交给武后,武后看到以后立刻下令将其处死。面对众大臣疑惑不解的目光时,武后很自然地解释说是因为他想造反,将“青鹅”二字拆开来看就是“十二月,我自与”,也就是约定时间里应外合的意思。
其实根据裴炎从小所受到的道德观念来看,他所坚持的正是自己儿时的那一份理想,某一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自己心中的正义,而武后为了自己能够更进一步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他们两人之间必然会有一场争斗,不过最终结果是裴炎输了,于是他只能背着骂名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