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见众生,从《这货哪来的》看小卖家波澜壮阔的生意江湖

2023-03-01   深度文娱

原标题:货见众生,从《这货哪来的》看小卖家波澜壮阔的生意江湖

全国闻名的集美情趣内衣工坊是如何设计内衣的?直播间里20元5束鲜花的发出地——斗南鲜花市场是个怎样的存在?每当大家难以买到想要的玩偶时,为什么“压力总会给到义乌这边”?

消费主义之风盛行的当下,人们的购物热情被极大点燃,一件件包裹前仆后继地抵达,以此满足大众此起彼伏的消费欲望。或许你偶尔疑问,这些商品是怎样被生产出来的?经历了怎样的旅途才来到我们面前?近期播出的纪录片《这货哪来的》就能满足这些好奇心。该纪录片以小生意人为主角,挖掘出一件件货品背后的故事。

《这货哪来的》是国内首档聚焦小生意人买卖门道和赛博烟火气的纪录片,它将镜头延展至网页背后的中国,展现本土制造的视觉奇观和手艺情怀,以最有人情味的视角讲述最市井的小本买卖,展现“人造万物、货见众生”的主题。

“说点你不知道的事儿”

《这货哪来的》把镜头对准假发、卡车床垫、炒菜机、手机壳、情趣内衣……创作团队用幽默风趣的解说,讲述了十几种小商品背后的故事。虽然这些小商品不是大国重器,却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某种意义上反应了人民生活和社会观念的变迁。

在被问及“为什么选择这样独特的选题”时,总导演陈英杰说道,“《这货哪来的》是货品的寻根溯源之旅,在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我们对物的感知和想象乃至使用时的幸福感日益消退。让更多人了解到货品是由一双双有温度的手做出来的,是我决定拍摄的缘由。”

纪录片的第一功能是提供信息。中国拥有全世界最丰富的制造业门类,除大国重器外,中国制造的这些“边角料”似乎给人一种“灯下黑”的感觉,其实有很多可挖掘的故事,这也是促成陈英杰拍摄该纪录片的机缘。

《这货哪来的》以当代人的需求为线索,提炼成美学大卖场、体面提货点、治丧救助站、仪式养成班、奇趣杂货店与舒服供应链六集内容,折射出广袤的社会图景。

快节奏的剪辑节奏、丰富奇特的货品让人眼花缭乱,一闪而过的手机壳、不锈钢雕塑、假发、殡葬用品……流水线上的万千货物,主导着无数家庭的悲喜离合,成为卖方与买方的情感寄托。这是小卖家们的琐碎日常,也是波澜壮阔的生意江湖。

货品见证了无数人的生活,也被不同人赋予了不同意义,蕴含着无限生命力与治愈力,让大街小巷的小生意人演绎着“人间真实”的江湖故事。《这货哪来的》延续着对烟火气的追寻,通过讲述一个个有温度情义的故事,让观众窥见自己生活的缩影,引发共鸣。

为生命不息的小人物立传

陈英杰团队将镜头对准大时代下的小生意人,《这货哪来的》揭开了一位位小生意人工作与生活的一角,他们驻守在流水线、后厨、仓库、小店铺……挫折、冲突总给他们平静的生活掀起波澜,最后又归于温情底色。这一幕幕不禁让人好奇,性格迥异的主人公们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他们天生不是聚光灯下的宠儿,光着膀子奔走在边缘角落的大街小巷。他们中有卖十块包邮手机壳的小哥,有亲自上阵试穿卖情趣内衣的女孩,他们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闯荡出一个热气腾腾的生意江湖。这部带着黑色幽默视角的纪录片,拍出了野蛮生长的小人物们最真实的模样,是敢于为“无名之辈”立传。

在飞速变化的时代,一笔笔交易就是他们每日的生活缩影。也正是这群坚定乐观、充满勇气的小生意人,让货品们不被时代洪流淹没,甚至成为独具特色的地域名片。他们每天面临着订单、开销、物流、材料,忙的团团转,需要在生意和生活之间努力去调整节奏,“这是一种极强的人格力量,或者说是人的韧性。”陈英杰谈道。

手机壳三人组,阿水、挂哥、伊哥骑着电动车,穿梭在五个隐蔽的仓库之间,迅速交接着一筐筐用黑色塑料袋包裹的货物,平添了一分神秘感。厂商们直呼“不想见到他们”,因为三人组是专门做尾货生意的。

由于手机壳的款式迭代极快,生产往往赶不上流行速度,造成了大量卖不出去的积压商品。以致于常常面临这样辛酸的场景:以卖手机壳为生的人,站在垃圾桶边,把整袋整袋未开封的手机壳扔进去。

为了把淘汰边缘的手机壳抢救回来,三人组出了奇招——在淘宝销售。榨尽手机壳全部的剩余价值,使其“重获美学上的尊严”。自然,其间少不了打工人的血泪。线上售出的手机壳,若不合买家意,反手就是几个差评。但没关系,“在这个审美清奇、系统混沌的手机壳世界。他们依然在坂田街头风驰电掣,活得炽热。”

同样游走在都市夜色中的,还有匡扶情趣正义的盐不浪。暧昧灯光掩映下,她身着各式性感内衣,踩着小猫跟,身姿摇曳。盐不浪不仅是情趣内衣模特,还是老板。她和几个小伙伴经营的工作室,高挂“天王盖地虎,貂毛丁字裤”的经营招牌。还首创了文学性的取名风格,拔高档次,诱发想象。

拨开神秘的面纱,她们是少数能直击社会欲望的人。她们同样是受尽磨难的打工人,时不时会遇到“普信男”指责她们的照片,说她们有腋毛。盐不浪则发挥着她在直播间里大胆泼辣的风格,不时回怼:“人类进化时是不是对你按下了暂停键?”不愧是情趣内衣界的脱口秀女王,每句话都是可以摘抄的程度。

生意江湖,高手如云。除了情趣内衣,《这货哪来的》还记录了假发制作、唢呐气模、殡葬用具、日式搬家等行业。该纪录片大胆打破森严的阶级壁垒,倒转社会的等级次序。将平日里不被看见的无名之辈,归位于生存世界的中心。

探寻众生百态里的滚烫人生

《这货哪来的》将视线聚焦那些小众货品和市场,从货品的角度重新解读时代和个体。该片在风格上敢拍敢说,选取了大胆的生意题材、犀利的人物言论,呈现了一个真实又野生的生意江湖;熟悉的烟嗓、戳心的文案,再加上主角们的金句,说出了每一个年轻打拼人的心声。

《美学大卖场》一集聚焦三个行业,呈现出了商业背后的人生百态。手机壳三人组中的伊哥,原本是在富士康流水线上打螺丝,因为厌倦了重复的生活,开始创业。很多人可能会不以为然:卖手机壳算什么事业,但伊哥有股野草般强韧的生命力。摆摊、直播,他总是吆喝声最响、最能说会道,让厂商大佬都对他刮目相看。

事业本就无分高低贵贱,令你为之热血澎湃、全心投入的,便是事业。被问到“尾货生意是否难以为继”时,挂哥的回答却洋溢着乐观,“你都已经看到的东西,它还叫什么希望呢。希望是你看不见的东西。”

同样,“爆裂鼓手”老三,也用热情鼓动着整个厂房。别人眼中费力又枯燥的打料环节,在老三看来却是美妙的交响乐。他教育徒弟,“锻打和娶媳妇一样,得琢磨、花心思,用心才会有反馈”。从业多年,老三聊起雕塑,依然会两眼冒光,从心底里透着珍视和喜欢。正如他那番话糙理不糙的比喻,“青蛙,坐井观天。癞蛤蟆,思想前卫。但青蛙变成了桌上的一道菜,癞蛤蟆成了金蟾,全靠想得美。”

商业固然有其规则,但也足够宽容,能容下如此多完全不同的人们,在这里谋一份生计、存一份希望。《这货哪来的》纪录片团队希望记录下小生意人们野性生长的某个瞬间,并和大家一起看见一个更广阔天地里的众生百态,品味更多五味杂陈的滚烫人生。

“万物皆人造,万物可见”。今天的人们普遍缺乏耐心,没有时间了解货品们是如何制造和交付的。其实,货品的背后积累了很多的故事。如果没有《这货哪来的》,有多少人知道新奇货品后面的百态人生?这部纪录片让我们看到货品背后的人,它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对草根群体的赞扬。这种生猛的叙事力量,来自于万钧的真实世界,也是过度娱乐的环境下最需要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