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也是一部辉煌灿烂的农业文明史,而创造这一历史的主体是农民。农民是中华民族文化创造、传承、发展的力量源泉。
中国的腾飞,更是离不开可亲可敬的农民。建国后,为了发展工业依靠农民、改革开放从小岗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加入WTO以后中国迅速发展是因为农民工、经济危机中又是依靠农民消化了过剩产能……可以说,没有农民的爱国大义、无私奉献,就没有国家的今天,我们的今天。
在浙江就有这样一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农民——吴华富。吴华富是一位名叫何茂生的飞行员的救命恩人。26年后,飞行员来报恩,这一次何茂生救了吴华富。
飞行中的意外
战争年代,中国便已深深地感受到空军的威力与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空军建设非常重视。
歼6战机是当时我国空军的实力担当,歼6战机通过不断改进,装备了极为先进的弹射座椅,以保障飞行员的安全。
何茂生就是歼6战机的飞行员。
1988年10月11日上午9点15分,何茂生在江西上空进行飞行训练任务。然而却在即将结束任务之际,发生了意外。
在飞行至一片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上空时,飞机出现了震颤,何茂生立即检查飞机问题,可还没来得及排查故障,飞机的后半部分传来一声巨响,何茂生背部剧痛。此时,弹射座椅启动,把他弹射出了窗外。
弹射偏离导致他直接撞向右侧机身,强大冲击力导致他上胸骨直接骨裂,右手小臂也粉碎性骨折。他拼尽全力,打开降落伞。此时的他已经鲜血直流,更别提控制降落的位置。
何茂生随风飞行,被降落伞带到尚未开发的深山老林里,所幸这片森林树木高大茂盛,避免了二次伤害。
何茂生的身体已经无法支撑他站立,他只能在地上缓慢爬行。
人迹罕至的森林让何茂生有些绝望,但求生的本能并没有让他这样放弃。他掏出手枪朝天开了三枪,又凭着感觉往前爬。
在晕倒的那一刻,何茂生以为自己再也醒不来了。
吴华富的义举
吴华富是来自浙江丽水市松阳县,同哥哥吴金朋和一位松阳老乡,在江西东北部这片深山老林里割松香油。他们准备暂住几天再回乡,便在此处搭了简易棚子。这天三人像往常一样刮松香油,天空的一声巨响引起他们的注意。
虽然感到奇怪,但他们并未发现奇怪的踪迹,便继续干活。结束劳作返回途中,却发现眼前在一棵树上挂着降落伞,树下还有血迹。
吴华富立刻带着两人循着血迹查找,发现了躺在地上昏死过去的何茂生。三人迅速将他抬进棚子,用盐水为他清理伤口并简单包扎,还拿出了平时舍不得吃的营养品为何茂生补充能量。
终于,经过悉心照料何茂生转醒。他向三人说明了自己的身份,并希望他们帮助自己联系部队。
吴华富自告奋勇,先帮助何茂生取回降落伞和信号收发器,但信号器发出后一直没有收到回应。
吴华富又连夜跑了几十公里的崎岖山路,到山下去找乡政府救援。终于,救援人员跟着何茂生上山,将命悬一线的何茂生送往医院。
经过抢救后何茂生脱离生命危险,三人得知后都十分开心,不久便悄悄离开了。等到大部队派人到医院时,早已不见三人的踪迹。何茂生恢复到能下床走路便急着到大山寻找恩人,然而窝棚早已废弃,人也不知去向。何茂生内心倍感后悔,没能对恩人当面致谢。
军民鱼水情深
此后的26年间,何茂生一直耿耿于怀,一直在寻找自己的恩人。他辗转找到当时救援事件中报道的记者陈汉忠,陈汉忠得知何茂生一直在寻找吴华富,十分震惊也感动不已,于是决定帮助他找到救命恩人。
他们在报纸上刊登了一篇文章《遥远的思念》,吴华富的女儿看到此篇文章又想到父亲讲过的故事,便和陈汉忠取得联系上。两人都十分激动,立即启程登门致谢。
然而到吴华富家中,却听闻噩耗。
吴华富患上肝癌,在医院住院。何茂生终于在医院见到了这位朴实善良的“农民”,看着吴华富被病痛折磨的面容,何茂生心中难过不已。
何茂生隶属的空军部队得知此事后,决定对吴华富全力救治。病重的吴华富被接到了北京空军总医院,免费医疗、专家会诊、手术顺利……终于,保住了吴华富的命。
吴华富回到江西老家休养,等待下次进院治疗。在
吴华富出院的那一天,部队领导前来探视,大力赞赏感谢他当年的义举。许下诺言:如需帮助,义不容辞!
可疾病还是没有放过吴华富,不幸的事还是发生了。吴华富的病情恶化,离开了人世。
何茂生在吴华富离世后,常常去他的墓地探望,他永远忘不了这位救命恩人。
小结:
善心善行得善果。从前你救我,现在我救你。吴华富善行义举,何茂生知恩图报。你是军,我是民,军民鱼水情谊深。
农民对国家的贡献不可磨灭。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农民永远是社会前进的推动力。山河的巨变、朝代的变迁、文化的发展,农民的参与必不可少。一个社会体系,缺了农民的参与,社会便不是社会。
中国在筑梦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的道路上,仍然面临着艰难险阻、重重考验。危险离我们并不遥远,和平的背后是总有一批“最可爱的人”,出现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我永远记得“你退后,让我来”的时代楷模杜富国,记得“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戍边战士陈祥榕。
最伟大的力量就是同心合力。军民同心,何惧山高路远,军民同心,定能共克时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