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沛泽爸
有一种爱,不敢言说,因为太厚重,厚重到世间所有的华丽辞藻都无以表达,所以,它只能深埋心底,却积聚给我们无穷的力量。
如山的父爱
志高是我的发小,我们在一个院子里长大,小时候,一起下河捉虾,上树掏鸟窝,一起吓唬邻居胖婶。还有,我们都喜欢一个叫小雨的女孩,只因为在我们这群同龄人中,只有她梳着一个小辫子,其他的都是光腚的和尚。童年的记忆就像是一颗沉睡的种子,总在不经意间被唤醒,慢慢地发芽,挠得你痒痒的,酸酸中带着一点甜。
我和志高虽一起长大,但性格迥异。我天生胆小,家里又管得严,所以,我是一个典型的乖娃。志高则天生是个淘气鬼,脑子也活分,总有些机灵古怪的想法,比如,他跟街边修车的师傅,学会了换自行车胎,还从垃圾桶里捡回一个已经破了的玩具手枪,自制了一把射程10多米远的“石子”手枪。
因为太调皮,太贪玩,太爱搞恶作剧,志高的学习成绩总是班上倒数几名,所以,每次考试后,都能听到志高父亲铜锣般的咆哮声,“叫你不好好读书,看我不打得你皮开肉绽。”
接着便是志高凄惨的哭喊声,即便如此,同住一个院子里的人却没有人敢去“解救”志高,因为志高的父亲是一个说一不二的人,解救志高,只会让父亲更加用力抽打他,我只好躲进屋子里,用棉被蒙住头。
也许,志高天生就不是读书的料,尽管他的父亲使出了浑身解数,也没有把志高“教育”好,反而越来越叛逆,他曾经偷偷地告诉我,他要离家出走,当初我以为他只是说着玩的,毕竟那时候我们才十五六岁,离开父母,自谋生活,想想都害怕,从小到大,连大山的那一面是什么都不知道。
然而,在一个风高月黑的夜晚,在志高与父亲又一次激烈的争吵后,志高摔门而去,母亲撕心裂肺地呼喊着志高的名字,志高回头望着母亲,父亲却火上浇油地喊了一句,“小子有种,你在外面别饿死!”也许,就是因为这句话,志高最终选择了离家出走。
至此之后,我再也没有看到过志高,因为去了市里读书,只听邻居二狗子说,有一次,志高破衣烂衫地回来过,却被父亲无情地骂走了,骂他没有出息,骂他没有种,不是男子汉。
等我再次见到志高,已经是10年之后的事情了,他开着小轿车,带着一个细高挑的姑娘回来,他给我介绍说,这是他媳妇,还邀请我坐他的小车,去城里看他的新房,但因为那时候我刚刚大学毕业没多久,急着找工作,未能成行。
志高回来的时候,志高的父亲笑得合不拢嘴,就像范进中举一样,逢人就说,“这是我们家志高,他出息了。”志高却用鼻子轻轻地哼了两声,蔑视地看着父亲,狠狠地说,“我现在出息了,你认我这个儿子了,你还记得当初你是怎么狠心把我赶出去的吗?我这次回来,就想告诉你,老子有种,没有饿死在街头。”
之后,志高想把母亲接到城里住,母亲拒绝了,再之后,志高的父亲在一次砍柴中摔伤了,卧床不起,半年后去世了,在此期间,志高托人带了些钱回来,并没有回家探望,最终老人带着遗憾去世了。
在老人下葬的那天,志高在父亲的坟头长跪不起,哭得一塌糊涂,村里的人都骂他是混蛋,装腔作势,只有我理解志高的肝肠寸断,因为老人离世前,曾交给我一封信,让我一定要交给志高。
志高:
儿啊!我知道你恨我,我却不难过,因为只有你恨我,你才会活出个样子来,证明给我看,本来我想告诉你我当初的想法,但是你没有给我这个机会,那就算了,爹的日子不多了,不过我终于可以在九泉之下闭眼了,因为我养了一个有出息的儿子。
……
儿啊,如果你原谅了我,就到我的坟头上告诉我一声,爹不怪你,没有哪个父亲会恨儿子的,儿啊,你知道我为什么给你起名叫志高吗?就是志存高远的意思,你的路还长,无论什么时候,你都要记住:戒骄戒躁,生活好了,别忘了那块生你养你的土地!
理解父母的爱总是太晚太晚
父母之爱如涓涓细流,却细微得难以捕捉,所以,总是觉得爱离我们很远很远,或者把爱当成一种束缚,直到有一天,束缚不再有,爱真的消失了,才如梦初醒:我曾经是那样的幸福。
如果一切还有机会该多好,可惜,如果永远都只能是人们美好的愿望,无法走进现实,志高的父亲去世了,但他并不遗憾,因为他在有生之年看到儿子出息了,但对于志高来说,这实在有些残忍。
父亲以父子失和做赌注,来激发儿子的斗志,希望他有朝一日,能够出人头地,多年来,父亲刺耳的责骂声成为志高努力向前的动力。经过不懈地努力,他成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却无法原谅父亲当年的决绝,这种恨深深地植入他的心里,就像一根刺,深深刺痛他。
终于有一天,这根刺被拔掉了,志高却无法轻松起来,反而愈发的痛,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痛,一种痛彻心扉的伤,一种无可奈何的叹。直到那时,他才明白父爱如山这句话的真实含义。
是啊,父爱如山,可是有多少人是在多少年后,才真正读懂这句话,才真正明白亲情的可贵,才真正了解父母不为人知的付出。每每想到志高的故事,都让我想起一件很温暖的事情。
如今,我虽然已到了不惑之年,但每次离家,母亲都会送出我老远,默默地望着我的背影,即使是冬天,她依然会保持这个习惯,纵使我说过好多次不用她送,她依然会这样做,然后在我即将转过一个弯,消失在他们视线中时,母亲会大声地喊:“杨子,在外面要多加小心。”
已经记不清母亲的这个习惯保持了多少年了,从何时开始,也许是第一次去县城读书,每次返校,母亲都会在我即将在她视线中消失的时候,嘱咐几句,从“在学校要好好读书,听老师的话”到现在的“在外面要多加小心”,反反复复就只是这两句话,但随着年龄的长大,我的心情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读书的时候,总嫌父母唠叨,每次回家,他们都要耳提面命一番,现在再听到母亲(父亲已经去世多年)的唠叨和嘱咐,心里暖暖的、酸酸的。我多么希望能够经常听到他们的唠叨,爸、妈,我不嫌你们烦,您给儿多唠叨几句吧。可是……很多时候,只有失去了才明白什么是真爱,真爱的分量有多重。
小时候我们总觉得父母对我们太苛刻,太严厉,不够爱我们,记得读过一篇这样的文章,说是一个女孩与母亲吵架,跑出了家门,女孩心中满是对母亲的愤怒,她不停地走,以至于迷失了方向,她又累又饿,在一个面摊上遇到一个好心的婆婆,给她煮了一碗面条,感动得她泪流满面,说老人比自己的妈妈还好,老人却摇着头说,为什么你妈妈给你煮了那么多年的面条,你却不知道感激她呢?
是啊!为什么父母给我们做了那么多细微的小事,却抵不住父亲的一句责骂,母亲的一句唠叨呢?我们记住的只有父母对我们的不好,试问一下,世上哪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呢?有的只是我们对他们不曾理解的爱,每个人对孩子的付出方式都是不一样的,有人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有人认为不打不骂才能教出好孩子,也有人认为严于律己的榜样教育更靠谱……
其实,无论是哪种教育方式,背后都少不了父母对子女深深的爱,殷切的期望,美好的祝愿,只是我们年少太轻狂,不能理解这比海深,比天高的厚重的爱,把它当成是对自己的责难。
直到有一天,我们长大成人,懂得了生活的艰辛,做了父母,了解了为人父母的不易,看到父母一天天老去,依然不忘挂念儿女,心里才涌出对父母无限的愧疚,深深的爱恋,如果一切还来得及,有多少人想紧紧地和父母相拥在一起,轻轻地抚摸他们头上稀疏的银发,捶一捶他们已经微驼的背,再听一听他们的唠叨。
然而,世间总是给我们留下这样的遗憾:子欲养而亲不待。世间最大的憾事莫过于此,如果你还有机会,就请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吧,告诉他们,“我爱你们,曾经的我错了。”
如果你没有机会亲口对父母诉说你的爱,也不要悲伤,不要遗憾,不要痛恨自己,因为那不是父母希望看到的,父母希望他的儿女一辈子平平安安、幸福快乐,为人子女没有理由不满足老人的这个无私理由。
所以,朋友,请忘掉悲伤,请原谅自己曾经的无知,请带上父母的爱前行,快快乐乐的幸福生活,这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