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东县概况

2019-04-19     旭东读史

克东县,隶属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位于黑龙江省北部,界于东经126 °01′ ~ 126 °41′ ,北纬 47 °43′ ~ 48 °18′ 之间。东与北安市交界,西与克山县毗邻,南与拜泉县接壤,北与五大连池市相连,属中温带典型大陆性季风气候。 全县总面积2083平方公里,辖5镇2乡10个农林牧场,总人口29.9万(2014年)[1]

金代中国北方重要的镇——蒲峪路故址在金城古城村。民国十八年,由克山县东境划出设置党东没治局,直隶黑龙江省。建国后,隶属于黑龙江省。1955年,隶属嫩江专员公署。1960年,为齐齐哈尔市辖县。1961年,重属嫩江地区所辖。1985年,复为齐齐哈尔市辖县。

境内著名景点有:爱华林场、东兴林场、薄峪路古城、二克山、钟灵禅寺等。

克东县历史悠久。县城东北1.5公里处有约1万年前第四世纪晚期爆发的休眠火山——二克山, 近年,考古工作者在对二克山进行考察时,在山马鞍形谷地上发现了一新石器时代遗址,并采集了许多石器。在火山口厅侧的断崖地层发现了一件几乎完整的陶鬲,这个陶鬲是青铜器时代的文物,距今至少三、四千年之久了。山内有楞严寺;还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文物——金代北方重镇蒲裕路遗址;位于昌盛乡的钟灵观,是方圆几百里的一座著名庙宇,已有60年历史。庙宇内的钟灵观大钟是东北三省现存最为完好的铸铁大钟。克东之称,是因县治在克山之东,故取名克东县。金代 我国北方重镇——蒲峪路故址在金城古城村。 民国十八年(1929年)由克山县东境划出设置党东没治局。直隶黑龙江省。伪满大同二年(1933年)七月实行县治改组,成立克东县公署。康德元年 (1934年)十二月伪满洲国改行帝制,将东北划分为十四省, 克东县划属新设的龙江省管辖,康德六年(1939年)六月省 制改革。增设北安、东安两省,克东县由龙江省划归北安省管辖。东北光复后,民国三十六年(1947)六月五日公布北新省区方案,将伪省合并为九省,克东县划属黑龙江省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克东隶属于黑龙江省,1955年嫩江专员公署成立,克东则隶属嫩江专员公署。1960年4月,嫩江专员公署与齐齐哈尔市合并,克东为齐齐哈尔市辖县。1961年10月,嫩江地区与齐齐哈尔市分设,克东又重属嫩江地区所辖,1985年1月嫩江地区与齐齐哈尔市再度合并,克东复为齐齐哈尔市辖县。

克东县地处低纬度,属中温带典型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风调雨顺,年平均气温 1.2℃,极温在+37至-37℃之间,平均积温2100至2300℃之间,年日照2720小时,年降水量500-600毫米,无霜期131天。全县耕地面积9.4万公顷,水域面积0.9万公顷,乌裕尔河、润津河横穿县境,26条沟系纵横交错。

矿产

克东县地下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蕴藏玄武岩、玄武熔岩、灰绿色粘土、绿色陶土、陶粒页岩、天然酸性漂白土、含高岭土长石(石英砂)、泥炭、鹅卵石、河砂、红粘砂、黄砂、砖瓦粘土等二十种,具有重要的开采和利用价值。驰名中外的陶粒页岩、玄武岩、火山灰、红粘土在轻工、化工、建材等方面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玄武熔岩是克东特有的天然矿产资源,埋藏量为7750万立方米,年采掘量8万立方米。

森林

克东县地处我国重点林区小兴安岭向松嫩平原的过渡带,沃野平畴,物阜粮丰,地下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境内耕地 164万亩,林地77.6万亩,生有红松、樟子松、落叶松、云松等20多种林木品种,还有可供食用的蕨菜、松茸、黄花菜、蘑菇、榛子、草莓等,以及车前子、党参、百合、桔梗、元胡等名贵中草药。野生动物主要有鹿、狐、貉、猞猁等。草原25万亩,两河(润津河、乌裕尔河)一南一北横贯东西,润泽万亩良田,水草丰美,林木茂盛;盛产大豆、玉米、马铃薯、水稻、甜菜。

黑土

克东土壤为黑土,是世界著名三大黑土带之一。土质肥沃,有机质含量 5-6%,水源充足洁净,空气清新,没有污染。耕地面积164万亩,农业资源丰富。适合大豆、马铃薯、甜玉米、玉米、亚麻、水稻、甜菜等农作物种植,是黑龙江省豆麦主产区,是全国的大豆生产基地县之一。

牧场

克东县水草资源丰富,自然草原 25万亩,地表水资源5.1亿立方米,可利用3.58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108.3亿立方米,可开采1.8亿立方米,水质良好,洁净,没有污染,适合农业灌溉及人畜用水,适合发展畜牧业。

交通

克东县交通便利,公路、铁路四通八达,黑大公路(202国道)和省级碾(碾子山)北(北安市)公路交叉穿越县城及四镇三乡,齐北铁路横贯全境。

通信

克东县的通信方便,中国电信网、中国移动通信网、中国联通移动通信网覆盖整个克东县,程控交换机容 1万门;有线电视入户4镇、3乡、10个农林牧场。

克东县政府网和克东县网民之家论坛是大家交流的好地方

教育科技

五年来,共投资527万元,新建和改造校舍1.3万平方米,新增了教学设备、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全年,完成科技攻关项目12项,推广新技术211项,在经济增长中的科技含量由21%提高到34%。文化事业进入国家先进县行列。

医疗卫生

卫生事业面貌大为改观,投资711万元改进医疗条件。全县计划生育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文化事业进入国家先进县行列。有线电视入户1万户。

闹元宵

克东是个小县城,五十多年前,全县城乡不过五万多人。城内人口也不过三、五千人罢了。穷人家生计艰难,平时没有什么乐趣,除了正月初六商店新春开市放些爆竹,给我们这群孩子增添点欢快外,只有等到元宵节了。一到正月十三、四,各店铺都张灯结彩。灯的样式着实不少,有冰灯、玻璃灯、纱灯、转灯,西瓜灯和六幂灯。从十四到十六夜晚都有几伙秧歌出现在街头,秧歌也有几种,有高跷,地八寸(比高跷矮一些),也有地出溜(脚土:不借助器具)。哪个商店放鞭炮迎接,他们就打个场多扭一会儿,其中最有趣的要算是“灯官”和“官娘子”了,他们是由乐于取乐的男人扮演的,灯官身着似官非官的奇服,官娘子也身着不男不女的怪装,两耳各戴一个红辣椒,表示戴两只耳坠。灯官每到一处大商店都煞有介事地大显“官威”,高声喊:“本官到此,为何不摆烟茶侍候,罚元宵xx个!”。到另一处商店则大喊:“灯光不亮,慢怠本官,罚蜡烛xx包!”。我们这群不懂事的孩子,只是紧随其后,可是,从没见到店主人送上一个元宵或一包蜡,我们情不自禁的为灯官和官娘子惋惜。原来是元宵节过后,灯官“夫妻”要衣着整齐地到商店扣节,店主人免不了给几个赏钱,讨个吉利。

逛庙会

克东县城东西,南北各三里三,地盘虽然不大,可是庙宇却不少。西南街有火神庙,东南街有老爷庙,北门外有鬼王庙,山脚下有娘娘庙,山坳里有山神庙。每逢阴历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都要办庙会,其中四月十八的老爷庙和山神庙的庙会最为热闹,而其它的庙会则冷清多了。

老爷庙会

四月十八的一大早,乡下逛庙会的大车小辆挤在老爷庙前广场上。耍猴、卖艺、拉洋片的,卖糖果,糕点的应有尽有。逛庙会的人们也都着意打扮一番,红男绿女,人山人海。

善男信女们都带着干鲜供品、香烛向泥菩萨祈求安康,讨子、祛病、顶礼膜拜、以表虔诚。患腿疼病的要在用砖砌成的香炉里焚烧用纸糊的拐棍,患咳嗽病的,要送上一串咸菜疙瘩,挂在大殿一角的“十不全”塑象的脖子上,也有烧替身的。有的小孩还跳了一次墙(旧时,幼儿六、七岁要举行出家仪式,求神保佑长命百岁,叫做跳墙和尚),孩子站在大殿上,面向南方,道士在跳墙幼儿的后脑勺上剃下一刀头发,然后用敲打木鱼的小锤,在跳墙幼儿后脑勺轻轻击三下,口中念道:“快跑,快跑,白头到老。”然后,到庙外找个剃头挑子,把下边的一圈头发剃掉,头顶上像扣了个黑帽盔,全部出家仪式算完了,这个帽盔保存一个月。不过,庙会里也有乐趣,猪栏里圈着一只肥胖肥胖的猪,简直象一头小牛,后胯着地稳稳地坐着,前肢自然悬举,不时发出哼哼的声音,见了逛庙会的人,一点儿也不惊慌,人们都叫它“猪老道”。听老人们说,它也有法号,现在记不起来了,也查不清了,它怎么出家当了“老道”的呢?据说民国十七年年关,它的主人要杀它过年,没有逮住,它却跑到了老爷庙,老道出于慈悲为怀,便把它买下养了起来。猪舍干干净净,它的皮毛油光锃亮,吃的多是精饲料。有时也吃的和道士一样,享受着人的生活待遇。对于这样一个在屠刀下逃命,获得重生的猪,当然免不了有一些神奇的传说了,它在老爷庙生活了六七年,后来老死了,道士把它埋葬在树林子里了。

山神庙会

坐落在二克山南麓的娘娘庙,比较简陋,娘娘的塑像确是和善可亲,双手似托似抱一个裸体男孩,男孩也着实可爱,不过殿里没有几尊塑像,娘娘有点孤单。

从东山坡往山坳里走,刚进密林带,浓郁的油香随风飘来。沿着山道的北侧布满了长长一排炸油条、油炸糕、烙锅盔的炉灶。再往上便是卖汽水、糖果、饼干的摊床,响亮的叫卖声吸引着游客。离摊床不远便是“渡仙桥”了,长长的拱桥象一条彩虹横卧在山脚下,桥下是水打沟,并无积水,它连接着去山神庙的路。庙右前方有一孔高约一人的长仙洞,洞上是厚厚的玄武岩,杂草丛生,也长着高大的山榆和山杨,从洞口溢出阵阵凉气,人们刚靠近洞口便感到凉爽宜人。向长仙讨药的人从洞口进进出出,讨药的碗用红布遮盖,药不能即刻讨到,须耐心等待一阵子。碗里只要有一点东西,不管是几滴水,一粒土珠,一只昆虫都会被看做是长仙赏赐的仙丹妙药。和长仙洞斜对过的便是钟楼了,整个钟楼用方木镶嵌而成,楼顶呈六幂形,很象塔尖。楼并不太高,生铁铸的大钟悬挂在中央。顺着钟楼往南走,不出百十步远便是匾楼了。里面悬挂着刻有“普渡众生”、“恩同再造”、“心诚则灵”、“有求必应”等厚厚的木匾,字迹苍劲有力,雕刻后的字迹,有的凸起,有的凹陷,黑地金字的居多,也有少数是黑地红字的。匾额之多,真是里三层、外三层。

钟、匾二楼里悬吊着很多蝙蝠,飞起来很象紫燕,所以人们也叫它“燕蝙蝠”。蝙蝠是哺乳动物,脑袋和身子象老鼠,黑褐色的毛,夜间飞翔,吃蚊、蛾等昆虫,休息时用爪倒挂在屋檐下或树上。在钟、匾楼里就用利爪勾住横梁,也有人说它是由老鼠吃了盐变成的,更增加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有胆大的孩子就上楼去捕捉。因为听说是老鼠变的,既希罕它又怕它,一时下不得手,蝙蝠受惊后在空中乱飞,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一会儿东,一会儿西,又象小燕,又象大风蝶、虽然不是翩翩起舞,却也美丽壮观,赏心悦目。但是,好容易上了二楼,没逮住一个,实在是感到美中不足!

和匾楼相对的西侧便是方丈居宅(寺庙中主持人居住的房间,也做会客房)。山上没有井泉,游人喝的水是从几里外的屯子拉来的。水缸并排摆在堂屋地上,这水虽说是来之不易,但也敞开供应。不过,道士看到谁把水泼掉了,便说:“罪过呀,暴殄天物!”

年景好的时候也唱野台子戏,戏台就搭在方丈室南面平坦的广场上。游人看戏不花钱,观众或坐或站在山坡上,居高临下,倒也看得清清楚楚。一些孩子只是看看武打。对于戏词、唱腔是一窍不通,当然也就不产生什么兴趣,于是就绕着大半圆形的山坡东转转西遛遛,草丛生长着百合、马莲、芍药等山花。最惹孩子们喜欢的要数草莓了,它的浆果芳香扑鼻,于是就在草丛里寻找,可是季节尚早,成熟的不多,只是采摘几束未成熟的,便也感到极大的乐趣。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4-TTCmwBmyVoG_1Zzyl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