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袭了上千年的中国传统婚嫁习俗-彩礼,在建国初期曾一度禁止,却在改革开放之后,出现了大的变化,“彩礼”由礼尚往来的礼仪制度,演变成了有如市场买卖行为,出现了女孩越年轻,颜值越高,彩礼越贵的现象。在传统观念看来,婚姻不能被金钱、年龄、外貌等这些表面特征所主导,但是在广大农村,彩礼越来越盛行,而且价格越来越高。存在即合理,高彩礼背后肯定有其生存的土壤,但是不可否认,这些现象的背后,也会带来一些隐患。
彩礼在中国农村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已经作为一项古老的习俗被沿袭下来,源于“六礼”的彩礼最早是以礼的形式出现,到了唐宋后期彩礼已上升到法的高度并对婚姻进行约束。新中国成立后,婚姻法明确要求取消彩礼对婚姻的约束,且不得借婚姻索要钱财和买卖婚姻,但是时至今日在广大农村,彩礼还仍然盛行,这必有其合理性、传承性和必要性。
在六七十年代,实际上到处还在流行实物彩礼,比如床上用品、家具、还有所谓的“四大件”,也就是自行车、收音机、手表、缝纫机。等到80年代,这份礼单又增加了电视机、洗衣机等,其实这个时候,很多“彩礼”已经超出了这些新婚夫妇实际所需要的范畴了。到了90年代,很多实物的礼品已经直接用现金来替代。
而且这些礼金也不断地水涨船高,拿山东农村为例,从1991年~2001年,彩礼从800元增长到2000元~3300元不等,礼金增长了大约4倍左右,而同时期农民的收入则是从644元增长到1346元,仅增长了2.1倍。而我们从2011年~2015年这5年数据来看,彩礼的礼金已经从10001元涨到88000元,增长了8倍,而同时期农民的年收入仅从7119元增长到10436元,只增长了1.5倍。而且为了给儿子准备婚房、汽车等必备品,总计花销在70万元左右,是之前的几十倍。
彩礼高居不下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有很多家庭,新娘的父母会把收到的彩礼留下来一部分给儿子操办婚礼,可能只拿出其中的一部分当作女儿的嫁妆。这种形式实际上是彩礼的转移,可是到了六七十年代,嫁妆占彩礼的比例越来越高,有些父母甚至把全部的彩礼都当作嫁妆。到了八九十年代,很多富裕些的家庭,甚至在彩礼之外,会额外送给女儿一些嫁妆等。
彩礼作为财力的象征,逐渐成为“明码标价”的炫富行为,彩礼的多少象征着女孩的价值和男孩的家庭条件。人们普遍的心理是:人家都出了那么多礼金,我们家闺女又不比他们家丑,凭什么不值这个钱,要不会被看不起。而男方则认为:婚姻又不是菜市场买菜,如果讨价还价会显示自己的家底不殷实,条件不好。因此很多男方即使打肿脸充胖子,也要把礼金给抬上去。
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中国个别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重男轻女现象一直存在,导致实行计划生育后,男女比例严重失调,每家每户至少有一个男孩,可是整个家庭当中没有女孩的却不在少数。这种婚姻资源结构上的失衡,让女性在婚姻当中占据了主动地位,相对应的社会地位也提高了。虽然说五四运动之后,中国社会女性地位提高了,但是在广大农村,女性地位依然受到严重的歧视,可是婚恋中的不对称,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
有利于促进本地婚姻关系。在广大农村,依然是一个熟人社会,随着彩礼的提高,更愿意找本地媳妇,以规避外地媳妇外逃的风险。当夫妻之间出现问题的时候,找寻起来也比较方便,不会出现感情破裂,孩子留给男方,增加家庭压力的情况。
相反如果都是本地人,当夫妻之间出现问题的时候,也在一定程度上容易找到解决办法,增加夫妻感情的稳定性。即使矛盾不可调和,最后需要协商解决,也可以避免巨大损失。而且外地媳妇,逢年过节需要互相探望,无形当中,增加了小家庭的路费负担。尤其在欠发达地区,走亲戚路费开支,占据家庭收入的比重还是非常大的。
高彩礼=高额保险。婚姻看似自由恋爱,但是男女双方未必知根知底,只有让对方付出了诚意以及必要的经济实力,其中彩礼的多少是直接证明,一定数量的彩礼让经济都不十分宽裕的婚姻双方彼此产生了信任感。按照民间的习俗,如果男方悔婚,那么彩礼是不予退还的,如果女方悔婚,则彩礼如数返还,因此彩礼在婚姻信用中发挥着定金的作用。因此彩礼从几百到几万甚至上百万,一直在人们难以承受的边缘,对婚姻稳定起到积极的作用。
所以在广大农村,男性也认识到娶妻子的不容易,因此女方的正当权益在男方的体贴爱护下得到保护,家庭暴力的发生也有效得到抑制。由于农村习俗的影响,女性对婚姻失败所付出的代价要高于男性,尤其是已结婚、生过孩子的女性,如果再婚想要彩礼,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女方要求男方用彩礼作为信用担保,是人之常情,尤其对弱势的女性来说,有很强的担保作用。
彩礼让子债父偿。彩礼作为资产,由父辈转向子女,在农村很多地方,年轻人的日子过好了,可是父辈的老家却穷了。尤其很多独生子女家庭,新家庭的建立,也就意味着父辈家庭资产的流失。在实际彩礼赠予的过程中,伴随着债务的转移,一方面是财务资产债务的转移,新婚子女的财务由未来的父母帮助偿还。
另外还有未来对父母赡养的债务,需要子女将来要偿还。也就是说,过高的彩礼,是为将来养老所购买的保险,只是这个保险不是纸质契约的形式,而需要社会伦理来支撑。
可是这种价值的错配,常常导致农村的很多矛盾,由于传统“乡土社会”的消失,年轻人流动性加强,当父母老了的时候,孩子如果不赡养,所付出的违约成本是很低的。在封建社会,人们祖祖辈辈都住在“乡土社会”中,宗族起到司法界定的作用,如果子女不赡养父母,会被遭到宗族的处罚,可是随着“乡土社会”的消失,宗族力量的削弱,所以就引起了赡养老人,履行责任的问题。
彩礼带来的高消费。高额的彩礼让农村青年人不顾及家庭的经济能力,产生互相攀比的情况,助长了年轻人的高消费行为。很多地方刮起了建房子、买豪车,倾全家所有财产完成子女成婚的风气,而婚后父母却则要背负高额的债务去四处打工。
现在很多农村青年,结婚都比较早,此时他们的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等都没有形成,在这种拜金主义不良风气的影响下,很多家庭在婚前就重金购买了首饰、汽车、高端家电等,无计划的开支,常常造成挥霍浪费,给整个家庭之后的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高额的礼金也让女性成为受害者。男方因为高额的彩礼而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很多家庭甚至把女性当作家庭财产,好不容易积累的财富,顷刻之间花费出去,想要在之后日子中得到补偿。因此他们会极力在媳妇身上榨取“价值”,索取应得的“回报”。男方家庭会要求女性要做好“分内”的事情:担起传宗接代的责任,最好嫁过去第一年就能怀孕生孩子;不能出去工作,否则会让乡人觉得自家养不起媳妇而颜面尽失……没有经济独立就没有人格独立,没有人格独立又何谈被夫家人尊重,过门的女性只能忍气吞声地选择顺从。
而且很多女性如果在夫家第一胎没有生男孩,家庭地位也会受到极大的歧视。不仅在家里抬不起头,在外还要忍受乡里的流言蜚语,且不谈那些经不住非议、毅然把未出生的女胎流产的女性,她们身心遭受到巨大创伤。这些女性在这种阴影下成长,更不原因让自己的女儿也来到这个世上。
为了争抢稀缺的女性资源,很多女性在非法定年龄就结婚了,由于在乡人面前他们已经是公认的夫妻了,所以他们自己也不上心。当发生财产纠纷的时候,通常婚姻法当中的合法权益,女性都得不到。
早婚剥夺女性受教育权利。在多数人眼里,女孩超过20岁未婚,就会在婚姻市场当中处于劣势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家庭当中的女儿初中还未读完,就辍学了。一般情况下,女生辍学之后会跟着亲戚朋友在外地从事简单的工作,到了年龄会回乡结婚。如果有女性上了大学,也会要求放弃学业,尽快成家。
高彩礼让媒婆主导婚姻。由于天价彩礼,如果媒婆能够从中撮合,能赚到1万到2万不等的感谢费。以前充当媒婆的都是农村当中,上了年纪的中老年妇女,对乡里的人都比较了解。可是随着利益的驱使,很多中年女性甚至打着亲朋好友的名义,强行推销未婚男孩。部分媒婆为了钱,常常混淆事实,夸大其词,甚至乱点鸳鸯,可以说败坏了社会风气。
除了高彩礼,现在农村还出现早婚,闪婚的情况。很多人利用过年这段时间,实现闪婚,因此婚姻建立在高额的彩礼之上,而不是常年的感情积累之上。而很多女性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没有闯荡社会养活自己的勇气,常常对家庭的安排,言听计从。这种扭曲的婚姻,对青年男女来说,无异于一场豪赌,完全凭借运气。
天价彩礼虽然被很多人诟病,但是在广大农村依然长盛不衰,背后肯定有其合理的一面,高额的彩礼能够提高离婚的成本,降低离婚率。而且通过高额彩礼实现资产的转移,将父辈财富转移到子女手中,同时也缔约养老的“契约”。可是这种高额的彩礼,也带很多负面的影响,高额的彩礼导致农村青年女性早婚,被迫放弃个人发展的权利,这种重稳定、轻质量的婚俗对她们的婚姻幸福感造成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