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文博】于栽兰捐赠抗美援朝老战士张守慧与中央领导合影电子版

2024-06-29     中部城市生活指南

2024年6月25日,抗美援朝老战士张守慧遗孀于栽兰女士向昌邑市博物馆捐赠张守慧1984年与中央领导合影电子版。

该照片拍摄于1984年10月,是张守慧被济南军区授予“雷锋式的干部”后代表军区参加建国三十五周年国庆观礼,受到邓小平、胡耀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时的留影。

附:一片“兵心”为祖国

——记昌邑市老党员、抗美援朝老战士张守慧

无论身在军营还是回归地方

无论决战沙场还是建设祖国

他始终冲锋在前

革命战争年代

他舍生忘死,保家卫国

和平建设时期

他不忘初心,永葆本色

“我是一个兵”兵心,从未改变!

2022年7月9日上午,昌邑市义工联合会“听老革命讲那过去的事情”摄制组一行五人来到张守慧老人的家中,张守慧老人和老伴非常客气地招呼大家入座。如今,张守慧老人89岁,曾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88年被授予大校军衔;老伴于栽兰85岁,曾参与修建峡山水库。两人虽已高龄,但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让我们都倍感欣慰。在一张张老照片、一枚枚勋章中,随着老人的讲述,那段烽火岁月中的红色故事也随之徐徐展开。

童年记忆

张守慧,原名张守孝,1934年10月出生于昌邑县六区石埠镇石埠村(今昌邑市石埠经济发展区张家村)。受孙中山先生“教育救国”思想影响,为响应国民政府“兴学堂、废私塾”的倡议,父亲张作东与大伯张耀东、二伯张福东兄弟三人为了办学,在潍县创业经营一家店铺,由于经营得当,生意格外兴隆。资金解决后,在老家石埠村以西(今张家村)创办了“育德小学”,以“利民制、起民生、敦民德”为办学宗旨,由张福东任校长,教师为3人,学生90余人,校舍9间,在校期间一切费用由校方承担。“为阻挠大伯、二伯和父亲开办学校,父亲先后两次被‘四纵队’绑票扣押,第一次是大伯(张耀东)卖掉房产用重金把父亲赎了出来,第二次是被武工队在营救被押八路军干部时把父亲也救了出来,这才幸免于难。”张守慧回忆起老辈人告诉他的那段往事。

1938年3月,侵华日军包围了石埠村,疯狂向村内射击,打死无辜村民53人,伤者无数。“那时候日本鬼子在西埠顶有据点,进村扫荡以后,全村老少都向村东南门外洼地跑去,姐姐背起我跑在前边避险。鬼子在后边穷追不舍,开枪射击打死不少老百姓,从那时起我就对日本鬼子深恶痛绝。”幼时的悲惨经历,让张守慧记忆犹新。

1941年,张守慧随家人迁往济南县后街16号定居,后来在济南中心国民学校(后改为济南县西巷小学)就读至五年级。1948年济南解放后,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简称“省一中”)开始招生,张守慧以第十三名的成绩成功考入该校。“在省一中,我整个人生观转变了,满怀着爱国心加入了共青团,我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到后来抗美援朝一开始我就马上报名参军,这与在省一中参加社会活动有直接关系”。张守慧在省一中学习期间,通过聆听社会活动宣讲,了解了当时的形势,第一次接触到了共产主义思想,自此以后,便深深地烙印在了他的心头。

1949年10月,当从广播中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张守慧和同学们顿时激动万分,含着幸福的泪花,共同为新中国的建立而欢喜雀跃,大家走上街头,加入到盛大的庆祝游行队伍,人们唱啊跳啊,尽情地庆祝新生的人民共和国。

战火岁月

美帝侵朝鲜,邻里起狼烟。

门前燃战火,唇亡齿自寒。

全国总动员,抗美援朝鲜。

学子热血涌,从戎赴前线。

——张守慧·《从戎》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战火燃至鸭绿江畔,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成为那个时代的号角。全国各地纷纷响应,热血青年投身报国,在省一中上学的张守慧率先报名参军,根据组织安排,张守慧调入机要学校进行训练学习,从沈阳塔湾转到吉林长春,成为东北机要学校的一员。按照当时规定,机要专业需要学习一年,炮兵只需集训三个月。经过层层筛选,从400人挑选100人从事机要学习,而后精选小部分人入朝参战,作为尖子生的张守慧,毫无悬念的被选中,军校中队长孙曰圣将派克钢笔送给了他作为纪念。在这一年的学习中,锻造了张守慧“守口如瓶”的政治素养和“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被评为“模范学员”。

1952年7月,张守慧随军进入朝鲜,被分配在炮兵第八师司令部机要科,任译电员。机要科的职责就是上情下达,人员从最初六名(后三名女同志回国)调整到三名,张守慧负责译电和送达。当时,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由野战防御转为坚守防御,战场上出现了相持局面。张守慧先后参加了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战、1953年春反登陆备战和夏季进攻战在各战役、战斗中完成译电任务。

朝鲜战争,是一场现代化的立体战争,只要在朝鲜境内,就没有什么前方和后方之分,都时刻处于战争状态。因此,危险无处不在,有两次空袭让张守慧至今难以忘怀,“我们译电以后,要送到三里外师部的三个电台,每次去都要躲避空袭。有一次,我将一个紧急译电送出,在路上被一架F86敌机发现了,对我实施扫射,看到敌机俯冲向我袭来,我往旁边一闪身,子弹从我身旁横扫而过。”面对危险,张守慧从无畏惧。“1953年春节一个夜里,我带着译电从山脚一路向前奔,不料被敌机跟踪,也是一通扫射,子弹把树枝上悬挂的水壶打得水流四溅,而山下的警卫班都牺牲了……”

暗夜掩护偷袭、突袭敌人,这是我军夜战战术的制胜法宝。“抗美援朝的时候,我们的武器和美军相比很落后。现在的武器先进了,那时候跟现在真的没法比。在朝鲜,我们往往是白天隐蔽休息,晚上才出来和美军较量。这是我们扬长避短的战术,前五次战役都是在夜间发起的。所以,美军后来说‘月亮是中国人的’。”张守慧回忆起在朝鲜战场的峥嵘岁月。

1953年,张守慧用那支派克钢笔写下了入党志愿书。1955年3月,在机要科科长王恒岳和组长胡汉才的介绍下,张守慧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被授予少尉军衔。

“干机要,纪律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入朝五年,我没有给父母写过一封信,母亲为此经常以泪洗面,以为我牺牲在了朝鲜。回国后,我父母只知道我在部队当兵,不知道我具体干什么,直到二老去世我也没告诉他们,我没有暴露,也不能暴露。严守秘密并不是为自己保密,而是为国家保密,那颗‘兵心’就是我的初心。直到现在,我的孩子也不清楚我之前具体做什么。”由于长期从事保密工作,张守慧对那段历史只字不提,为党严守秘密到现在。

伉俪情深

1957年,张守慧随部队回国,分配在潍坊市以西黑山营房驻地。“我从部队回家探亲,母亲见到我感动地直流泪,以为这辈子再也不到我了,我觉得亏欠父母太多了。我当时肚子疼,母亲就给我按摩肚子……”讲到此处,老人百感交集,眼里泛着泪花。

“我常年在外一直没有照顾父母,在济南有不少女军医追求我,我说不行啊,家里还有父母需要照顾,那时我就下定决心回家找个能和我一起照顾父母的结婚。”对于自己的婚姻,张守慧有着自己的想法。

1958年农历三月二十,张守慧经别人介绍,认识了比自己小四岁的于栽兰,初次见面印象最深的就是于栽兰直爽的性格和那对细长及腰的大辫子。“我俩第一次见面后,就相中了他,我的那些伙伴都不看好他,说他又黑又瘦。但我就是第一眼相中了他,他孝顺又当过兵,我觉得很帅气,就订了亲。那年他24岁,我20岁。”于栽兰回忆起最初的相见,仿佛回到了青葱岁月。由于部队有规定,必须年满28岁才能结婚,就这样于栽兰一等就是三年半。

张守慧返回部队不久后,于栽兰就听到了修建峡山水库的号召,一向不服输的她积极报名,开始了长达一年多的“出伕”劳作。于栽兰从小身体素质好,很少生病,还经常和男孩比赛跑,很少有人能胜过她。即使长时间干重活,稍作休息就能继续干。“我是第一批修峡山水库的,那时水库底部到顶部高度有25米。我每天拉着滑车(倒拉滑车,由卜庄营发明)往上运东西,再就是推车子,衣服即便破得露出了棉花,还是继续干。不管干什么活,我都找重活干。每天早上五点就起床上工地,那时候工地没什么吃的,就吃地瓜干、熬白菜,因为年轻,我不觉得累。”说起当年修建峡山水库,老人神采奕奕,情绪高昂。

“当时有不少人劝我,你这样等他得到什么时候?到那时候就是大闺女了,我说等到三十(岁)也要等。”于栽兰坚信自己的眼光不会错,相信一见钟情,就在遇到他的那一刻。

1961年农历八月二十四,28岁的张守慧和24岁的于栽兰如愿的举行了婚礼,正式成为了夫妻。新婚后不久,张守慧就返回了部队,而于栽兰则留在老家边干农活边照顾公婆,再后来还得照看三个孩子,勤勤恳恳,任劳任怨。

为了集中全部精力多为国家做贡献,张守慧让家属在农村比规定多等了七年才随军。于栽兰带着公婆和孩子迁到部队后,锅台还没垒起来,张守慧就跟着山东省赴新疆畜牧考察组,踏上了万里征程,一去就是八个月。于栽兰体谅丈夫的不易,把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条,让他没有了后顾之忧。此后,张守慧能专心在事业上干出一番作为,与背后妻子的付出是分不开的。

勇立潮头

在部队里,张守慧是驰骋球场的一员骁将,激烈的争夺,顽强的拼搏,锻造了他“主动进攻”的可贵品格。多次代表师部在军区比赛中赢得荣誉,一跃成为国家一级手球运动员。之后,与英、法等国家运动员在赛场上较量,给国家赢得了不少荣誉。

1965年,张守慧跟随师长史炳连(音同)在济南柳埠区炮兵司令部参加山东省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简称“社教”),负责保卫师长安全,既是警卫员,也是秘书。

1966年,根据军区组织安排,机要人员脱密阶段从事创业工作,张守慧被调到潍北海滩(今央子、泊子一带)兴办军马场,当时师里拨给他一万五千元作为筹建资金。“潍北海滩一望无际,多达五万多亩草地。当时我先在海滩上做了试验,把军马放出去还能回来,我一下子放心了。我带着一封介绍信,到内蒙古草原精心选购了三十五匹种马回来,然后不分昼夜精心饲养。几年后,发展成三百多匹马的马场。”办马场期间,他和战士们在荒滩上以天为房、以地为床,腰里揣着干粮,过着游牧生活,但从未说过“苦”字。办马场那几年,为部队、为国家创造了不少的财富。

受海潮袭击和降水洪涝等影响,潍北马场受到毁坏。1974年,在师部的指示下将马卖掉后,张守慧发现潍北海滩土质逐渐碱化,草场不断缩小。“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跑了三个县的七个盐场做了调研,走访了一百多人,纠正了过去沙土地不能建盐滩的错误结论。于是,我向师部领导提出了建盐场的建议。”张守慧建盐场的建议得到师部批准,并委任他担任盐场股长。张守慧敢于大胆实践,高速度建成了盐滩,打出很多水旺、卤度高、质量好的井,他自学气象知识并系统调查了周围三县十七年的天气变化资料,通过分析研究掌握了预报天气的主动权。为了多出盐,即使发烧到40℃依旧坚守岗位,胃疼的时候在腰上绑上热水袋,同志们称他是盐滩上的“铁人”。就这样,在他的努力带动下,创造了当年建滩,当年投产,当年受益的范例,亩产量高出地方盐场的二分之一,七年间为国家产盐十二万六千多吨,价值二百多万元,济南军区授予他二等功,以兹奖励。

1981年初,张守慧由盐场调到农场(今寒亭泊子一带)当场长。上任的那天,副师长对他说:“师党委把你当作一把‘开山斧’,让你去农场摘掉亏损的帽子,你可别辜负党的信任!”张守慧记住了他的话。

到农场后,张守慧起早贪黑地干,可到年底还是亏损了五万元。张守慧抱定决心要彻底扭转农场的亏损局面,详细调查了农场的土质、水源和作物生长情况,针对这里干旱缺水和土地多碱等情况,建议由种粮食作物改种棉花,但农场党委没有通过,又以个人名义向师党委作了陈述汇报。在他的坚持下,师党委同意了他的试种建议。第一年试种棉花八百亩,取得了亩产皮棉一百五十斤,农场盈利九万多元的初步成果,一下子甩掉了农场戴了多年的亏损“帽子”。

在农场场部,挂着张守慧亲手绘制的六张“潍坊地区棉花生长管理示意图”,从3月20日育苗到11月26日收完,每五天中的主攻目标、天气地温、长势指标、作业项目、管理要求,都写得清楚明了,而且图文并茂。这些图凝聚了张守慧的心血和智慧,也成为远近数百里的干部社员的种棉指导“宝图”,不少庄户人靠它发了家。经过一番努力,种植面积扩大到一千八百亩,创造了亩产皮棉一百九十六斤的好成绩,农场盈利四十五万元。所在农场被评为“先进农场”,他被济南军区政治部评为“农副业生产先进个人”,授予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

1984年,张守慧被济南军区授予“雷锋式的干部”,跟随军区传经送宝报告团宣讲先进经验。10月,代表军区参加建国三十五周年国庆观礼,并受到邓小平、胡耀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张守慧在经过白、黄、红三道卡后,进入天安门来到东看台。当看到新式尖端武器亮相的时候,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大了。当看到群众游行中亮出“小平您好”横幅,张守慧心中激情澎湃,感叹祖国天翻地覆的变化。

1988年9月,中央军委恢复军衔制,张守慧被授予大校军衔。1994年,在部队退休,转昌邑市军休所。

后 记

在老人的家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满屋的炮弹壳模型,这些都是老人最爱的珍藏,基本囊括了在朝鲜几个炮兵团使用过的炮弹型号。还有一枚“和平万岁”纪念章被焊接在了灭火机上,这是在朝鲜缴获的美国吉普车灭火机,最初是在战场上用来灌热水暖被窝的,回国后找人焊接起来留作了纪念,寓意“和平至上”。老人手里那本《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参战实录·中华好儿女》,收录了老人抗美援朝组诗十七首,真实展现了在朝五年的炮火岁月,这都成为抗美援朝那段历史最好的见证。

张守慧告诉我们,“现在在世界上,我们中国强大了,要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道路,这才是正道。我们不欺负别人,但别人也休想欺负我们。现在世界很不安宁,美国挑拨离间,而中国的路子很正确,我们要和平,更要保卫和平。”

在他的日记里,有这样一段话,“领导干部要肩负起时代的重托,就要锐意进取,勇于开拓,决不能安于现状”。张守慧用他的人生经历履行了曾经的诺言,也为后来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学习中,他勤奋刻苦、刷新思想;在战场上,他毫无畏惧、勇往直前;在赛场上,他甘洒热血、挥斥方遒;在建设上,他勇担使命、大胆改革。张守慧老人始终坚守那颗从未改变的“兵心”,不为功名与利禄,只为祖国和人民。

采访要结束时,老人换上当年的绿军装,胸前别上数枚闪亮的勋章与我们合影。老人挺直背脊,抚平绶带,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镜头之中,仍是坚毅英勇的战士之容。我们忽然感到,他是多么怀念当年与战友们一起并肩战斗、艰苦创业的日子。虽然他已退休多年,现在衣食无忧,但他心里总是难以忘怀的是那段永不磨灭的记忆。

英雄的故事,人民的历史,值得被记录下来,能够采访到这些老战士、老英雄,是我们的荣幸,应该倍加珍惜。生在这个和平时代,能够亲身感受老兵们的爱国情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们深受鼓舞和感动。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作为新时代青年,应如何去传承这份珍贵的红色情怀?怎么才能把为国家为人民服务和自己的工作、生活有效结合起来,这应是老兵们的英雄事迹给我们留下的最大启示,也应该是我们以后前进的方向,也只有真正把实际行动落到实处,化为精神自觉和思想自觉,方能不辜负革命先辈为我们换来今日和平、安全、幸福的生活。

联合单位

中共昌邑市委组织部

中共昌邑市委党史研究中心

共青团昌邑市委

昌邑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潍坊市红色文化研究会昌邑办事处

昌邑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

昌邑市义工联合会

撰稿:林鹏飞

摄影摄像:徐小童

志愿者:郝昊、毕环新、付凯、郭志强(爱心物资)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 文旅昌邑

既然看到这里了,请再动动手指点亮右下角的在看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3fd06063341319221d53778d1b14fa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