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婧予 李正 王巧
在泛审美化、泛艺术化的当代,艺术逐渐全面融入公众日常生活,参与式艺术的概念应运而生。早在20世纪初国外部分艺术家会在社区、社群中开展艺术实践项目,上世纪90年代之后艺术的辐射范围更广,常常以“参与”“互动”的形式出现,参与式艺术概念也逐渐为大众所接受。
参与式艺术强调艺术实践与社会直接发生关系,可以看作在社群、社区展开的一种在地的、集体合作式的事件性艺术。参与式艺术通过其显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激发群众个体的创造力,并有望以此推动社会隐形变革。社区营造的概念最初源于日本,指社区居民持续以集体行动处理社区共同生活问题的行为。随着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旺盛,将参与式艺术与社区营造结合在一起,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新趋势。
1991年,美国艺术家苏珊·雷西提出“新类型公共艺术”的概念,推动参与式艺术的兴起。通过民众寻常生活的介入,艺术活动不再是艺术家的私人断言,而成为多方主体的有机互动,不仅能够丰富个体的生活经验,更能唤醒和启发民众的思考。参与式艺术在社区营造中能够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为社区激发新的活力。
平易近人,改善社区整体环境。参与式艺术具有贴近大众生活、形式丰富多样等特点,在社区营造中,能够改善社区单调乏味的视觉空间,提高社区整体环境的观赏性,为社区居民提供有利的交流、活动场所。深入社区,推动社区和谐发展。传统艺术更注重作品本身的美学价值,参与式艺术则更容易深入社区,在艺术作品中融入对社区问题的思考。这些艺术作品能够反映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与审美追求,有助于民众之间实现交流互动,使社区人际关系更具主动性与创造性。带动产业,提升社区经济活力。参与式艺术在社区营造中的建构,能够挖掘社区自身的良性文化,带动社区文创产业发展,给社区带来一定经济效益。
参与式艺术在社区营造中的建构,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将良性文化理念植入居民生活,满足居民精神文化需求。但从当前建构现状来看,并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基于此,参与式艺术的建构模式研究,应当是社区营造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建议参与式艺术在社区营造中的建构模式可以从以下五个方向入手。
强调人文关怀,进行社区改造
通过参与式艺术对社区进行人文关怀改造,就是要以具体到人的关注、关心、爱护、尊重为切入点,使社区文化逐渐与社会人文潮流同向而行。社区工作者可以将长期荒废的运动场地、无人打理的草坪等社区现有的场地,作为参与式艺术的建构场地。在艺术形式方面,社区工作者可以采用较为简单有趣的方式,如搭积木、自由绘画等方式吸引儿童和老人,通过儿童和老人的推广逐渐使其扩散到更多群体中。例如,美国怡乐村由于长期被混乱、肮脏和贫穷笼罩而成为边缘社区,缺乏起码的人文关怀。美籍华裔艺术家叶蕾蕾将参与式艺术带到怡乐村后,怡乐村逐渐充满了希望与光彩。
活泛文化积淀,实现社区更新
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日益加快,相应地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对此,参与式艺术在建构时应当注意基于社区本身的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激发与创新,实现文化复兴,从而为社区发展开辟新的道路。例如,北京大栅栏街区有600年的古老历史,曾经有过最繁华的商业活动与最丰富的艺术传统,但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逐渐成为老旧社区。对此,社区工作者创造出以文化再生为主要内容的参与式艺术更新项目,如展览《反馈——大栅栏社区行动展》、人文纪录片《片刻,流转的时刻》、涉及传统手工艺的摄影展等。
改善生态问题,实现社区自救
在众多社区类型中,还存在一种社区类型,主要是在自然地理环境方面具有独特性,但同时也存在明显的生态环境问题,导致社区呈现出衰败气象。对此,社区工作者在构建参与式艺术时,应当将重心放在生态环境拯救上,从生态环境的小点出发,将艺术的辐射力扩散到整个面。以我国台湾地区的成龙村为例,成龙村原本是气候优美的湿地环境,但由于居民过度抽水、全球变暖、海水倒灌等原因,成龙村逐渐形成沼泽湿地环境,无法耕种。对此,相关工作者在综合各方面意见的情况下,提出参与式艺术进成龙村的想法。通过举办环境艺术节提升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关注,逐步改善成龙村的原有环境。目前,成龙村的生态环境已经得到明显改善,青鳉鱼等野生物种也逐渐回归。
进行景观设计,活化乡村社区
乡村社区的发展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不同乡村社区具有不同的地理条件、经济条件,乡村社区营造一直是乡村发展的难题之一。针对乡村社区现状,可以引入参与式艺术对乡村社区进行景观设计,使人工的造物造景与当地自然环境实现高度匹配与深度和谐,实现乡村地区活化。例如,日本越后妻有地区,原本具有丰富的酒文化和优越的乡村自然景观,但在现代化浪潮下逐渐衰败。在国际知名策展人北川富朗及当地政府、社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开展了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活动。该艺术祭上的艺术作品主要立足于越后妻有社区的森林、河流、梯田等,展现出越后妻有独具特色的乡村景观。艺术祭的举办不仅增强了原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和幸福感,还吸引了大批外来人口,使得当地的经济效益得以显著提升。
聚焦创意产业,开发社区旅游
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不少社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各自的独特产业,尤其是旅游产业。对此,社区工作者在引入参与式艺术时,应当充分利用多元艺术形式,挖掘社区特有的产业资源,构建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形成与社区整体配套的产业模式。以郑州地区的社区为例,不少社区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对此,社区工作者可以推广艺术村庄项目,根据具体要求选择不同村庄,通过设计壁画等方式活化旅游产业。此外,弦纹竖韵、赤豆编钟、翻转盒子等艺术作品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社区工作者可以借此开发艺术作品展示区,并设置游客互动区,使游客能够切身参与到艺术作品的制作中。
参与式艺术在社区营造中的建构是一项复杂性工程,不仅需要根据不同的社区类型明确建构模式,更要注重社区营造不同阶段的建构方式。
参与式艺术在社区营造中建构的前期,要注重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一般而言,构建主体包括官方、艺术家、社会机构以及社区民众。其中,官方是最基本的构建力量,承担主导任务。北京大栅栏街区营造、日本越后妻有社区改造、郑州社区改建等的主要发起者都是官方。艺术家和社会机构则主要作为建构的媒介力量,通过艺术的形式吸引民众参与到营造活动中。社区居民则是建构的最根本力量,也是建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四大主体的相互协同,使得社区营造中的参与式艺术构建工作逐步向好发展,并不断向外辐射其影响力。
参与式艺术在社区营造中建构的中期,要注重保障公众的持续参与。社区营造、参与式艺术的建构并非一蹴而就。目前较为成功的利用参与式艺术促进社区营造的案例,都至少经历了10年的改建期。在构建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公众参与。2018年北京市开展的老城厕所革命,由于实施过程中遭到居民误解,工作一度暂停,最终在社区工作者的调解下得以顺利开展。因此,参与式艺术在社区营造中的建构,任何一个环节都应当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接受程度和理解程度。
参与式艺术在社区营造中建构的后期,要注重提高居民的社区认同感。社区居民是社区营造、参与式艺术构建的重要主体,也是工作开展的内在动力之一,社区居民的社区认同感与参与度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艺术家、社会组织、社区工作者在开展艺术活动时,应仔细斟酌活动设计方案与议题选择,使艺术活动既能贴近大众生活又能产生教育意义。北京史家胡同博物馆的艺术展览,在讲述居民记忆的过程中,提升了居民社区归属感。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设计美学研究”〈项目编号19ZD23〉子课题“设计美学本体论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