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文字对于一个国家有着非常重要的基础意义。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都以保住自己本国语言为第一要务,而在我国历史上曾经被视为国语的满语,为何在清朝还没灭亡前,就已经消散,被汉文取代了呢?
满文的历史其实非常悠远,语言学家认为满语虽然和蒙古语同属为一个系列的语言,但是因为彼此发音有很多出入,所以满语和蒙古语并不能直接对话。满文也是在努尔哈赤统一金汉国以后,在原有蒙古文的基础上创建了满文。清兵入关,问鼎中原,清朝统治者就将满语和满文定为了国语。可惜的是,满文自创建以后的时间不长,由于汉族人口的基数尤其庞大,再加上统治者亲汉政策,导致满族的语言一到了中原就开始受到了汉语的强烈冲击。清朝刚刚建立之初,皇太极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鼓励满族与汉族接触和合作。 很多满人在和汉族人沟通时,开始说起了汉语,尤其是那些和汉人交流比较多的官员更是说的一口“京腔”,这就让皇太极非常担忧,因为他知道,以前很多王朝在历史兴替中,都主动或者被动跳入了汉化的“坑”而导致了亡国。虽然皇太极已经意识到了满语衰退的严峻,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诸如在京城内划定出专门的“满城”,居住的全是满族人,也全部使用满文满语。也规定了在科考中必须要掌握满族语言才可以通关。但是因为满汉交融的非常厉害,即使居住到了“满城”,也免不了要与汉人进行生活和工作上的往来。而真正导致满文废除,还主要靠一人,那就是慈禧太后。因为她自己虽然是满族人,但她实实在读不懂那些晦涩难懂的满文,就下了一道懿旨,废除满文制度。这一命令看上去颇有革新的勇气,但这也是一种顺应时代的做法罢了。直到现在,懂满文会满语的人越来越少,这一文字也成了需要被国家刻意保护起来的语言。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3f798fefb985ef6f74c85d271c4426a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