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隆·马斯克传》:成大事者,必有病症

2023-10-12     洞见

原标题:《埃隆·马斯克传》:成大事者,必有病症

《埃隆·马斯克传》:成大事者,必有病症

最近,《埃隆·马斯克传》火了。

身为世界首富,马斯克的经历既传奇又极富争议。

他具备很多天才企业家、发明家的特质,是商业精英和投资人们坚定追随的公众领袖。

他还肉眼可见地改变了我们的世界,研发电动汽车、制造火箭、研究人脑与计算机的融合……

但在辉煌事业的背后,他也是个暴躁、古怪、苛刻,行事不循常理的怪人,很多人都无法与他长期共事。

为深度了解他,知名传记作者沃尔特·埃萨克森,贴身跟访他两年半,写下了这部50万字的《埃隆·马斯克传》。

书中,埃萨克森描绘了他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记录了他不同寻常的处事态度。

看完他一路走来的经历,我想起陶思璇博士的一句话:“能干大事的人,多少都有点病。”

正是常人无法理解的那些“病症”,让他从人群中脱颖而出,一路所向披靡。

1

偏执狂

马斯克从小就很喜欢火箭、科幻小说。

他经常思考:假如有一天,地球容纳不下这么多人,人类就只能移居到其他星球生活。

30岁那年,手握两家互联网公司的他,终于决定制造火箭。

消息一出,外界一片哗然:私人公司哪有能力完成这么大的项目?

朋友们也纷纷阻止他,收集了一系列火箭炸毁的视频给他看。

可他听不进劝告,也没有被吓倒,迅速创办了太空探险技术公司“SpaceX”。

他带着计划书,四处拜访投资人,一遍遍讲述自己的宏大设想。

但这个项目太过冒险,任凭他磨破嘴皮子,也没有人敢投资。

他却不肯放弃,一咬牙从两家公司里变现了1亿美元,全都投到了火箭事业上。

然而,火箭的研发过程状况百出,推进器和试验台接连被炸毁,进度也比他预期的时间晚了两年。

期间,合伙人萌生退意,员工也心灰意冷,马斯克却执意要坚持:“我们明天重新再来。”

好不容易将火箭研发成功后,他接连发射了三次,竟全都以失败告终。

面对外界的嘲讽和质疑,马斯克依旧信誓旦旦:“无论上天入地,不成功誓不罢休。”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他发疯似地工作,每天都在公司待十几个小时。

2008年9月,第四次发射的火箭,终于成功升上了太空。

马斯克说过:“坚持非常重要,永远不要放弃,除非迫不得已。”

他凭借近乎不可理喻的偏执,创造了所有人都不敢相信的奇迹。

这个世界上,成功只是偶然,失败才是常态。

纵使你再聪明,再优秀,也不得不承受希望落空的挫败,走过暗无天日的隧道。

不疯魔,不成活。

没有近乎偏执的执着,你很难支撑到最后,更不可能摸索到成功的入场券。

认定了就不放弃,跌倒了就再爬起。

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持,就是一个人实现目标的最有力武器。

2

强迫症

马斯克曾直言:“我对产品相关问题有强迫症,我总是看到哪里不对劲。”

这本传记中也强调,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完美主义者。

1995年,年仅24岁的马斯克,和弟弟一起创办了软件公司Zip2。

第二年,这家公司拿到了投资,也聘请了经验丰富的资深程序员。

可即便员工们编写的代码足够专业,马斯克依然在细节上精益求精。

他要求员工们将代码的运行速度不断提高,甚至忍不住自己动手修改代码。

在他的严格要求下,代码的运行速度快了5倍,效率大幅提升。

2004年,马斯克投资入股特斯拉公司,开始研发电动车。

起初,由于产品的装配质量参差不齐,引发了不少争议。

于是,每次有新产品问世之前,马斯克都会亲自去试驾新车,仔细检查一个个零件的质量。

今年,特斯拉推出一款电动皮卡时,马斯克还给全体员工写了一封邮件。

邮件中,他要求所有的零件,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供应商提供的,都必须达到“个位数微米”的精度。

他说:“如果成本非常低的乐高和汽水罐可以做到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精确性决定了完美主义。”

他如同强迫症患者一般,在每一个细微处较真的态度,令身边人叫苦不迭。

但恰恰是对细节的注重,让特斯拉产品的装配质量不断改进,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

管理学家汪中求说:“细节的不等式意味着1%的错误会导致100%的错误。”

一颗松动的螺丝,能让庞大的飞机从高空坠毁;随手扔掉的烟头,也能使一整片森林化为乌有。

任何一个微小的疏忽,都有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大祸。

所以,越是厉害的人,就越重视细节的力量。

凡事不容含糊,不辞辛苦地钻研,下足功夫去雕琢。

拥有一颗精益求精的心,人生才会无限接近所谓的完美。

3

控制狂

作者埃萨克森撰写这本书之前,以为马斯克是个只管发号施令的甩手掌柜。

可深入接触两年多,他发现,马斯克更像是凡事亲力亲为的制造工程师。

刚开始创业时,马斯克总是亲自编写代码、更新软件,几乎不离开办公室。

他还要求员工事无巨细地汇报进度,甚至参与到每个员工的任务中。

后来管理SpaceX和特斯拉时,他也经常去巡视两家公司的装配线。

有一次,他发现负责装配的机械臂,移动速度非常慢。

他当场就拆开机械臂检查,并拿出笔记本电脑,重写了机器人的代码。

甚至,为了方便随时跟进各个项目,他连个固定的办公室和办公桌都没有。

他同时在几家公司流动办公,哪里的问题最大,他就出现在哪里。

电动车投产期间,他就把办公桌搬到了生产线最末端,随时替员工解决各种麻烦。

遇到技术难题时,他更是干脆带着睡袋住进了工厂,陪着员工们一起加班加点。

由于他在公司事事都喜欢插手,与他共事过的人,都说他“控制欲很强”。

但他的控制,并非为了满足一己私欲,而是想要更全面地了解运营。

从研发、生产到销售的各个流程,他全都了如指掌。

不管遇到什么情况,他都能第一时间想出解决办法。

他的亲自掌舵,让工作效率大幅提升,也让特斯拉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汽车企业。

其实不仅仅是经商,想要在任何领域有所成,都必须于不断实践中积累真知。

正如曾国藩所说:“天下事总是在局外呐喊无益,必须躬身入局。”

凡事唯有亲自去做过,才知其中深浅;用心分析过,才得经验教训。

以旁观者的视角胡乱指点,空喊口号,到头来不过是白费力气。

真正的高手都懂得知行合一,在不断实践中触及事物的本质,才能一招一式都直击要害。

4

“妄想”症

马斯克的外祖父,是个天马行空的探险家,驾驶私人飞机游遍大半个地球。

外祖父说:“只要你想做某件事情,你就一定能做成。”

马斯克牢牢记住了这句话,并展现出了超乎同龄人的胆魄。

在美国求学时,他接触了经济学、新能源和太空等领域。

随着研究的深入,他萌生了一个宏伟的想法:建立了不起的科技“帝国”。

他要重新定义汽车、研究人脑芯片,还要带着人们飞向太空,移居火星。

这个想法听起来非常不可思议,身边的人都以为他疯了。

他却立即放弃读博,从斯坦福大学退了学,怀揣3000美元去硅谷创业。

5年间,他接连创办3家互联网公司,完成了财富和经验的原始积累。

这也给了他足够的底气,去追求自己那些疯狂却又精彩的梦想。

他投资了特斯拉,将新能源技术运用到汽车上,并研发了全自动驾驶系统。

他研发了脑机接口技术,尝试在人脑中植入芯片,治疗瘫痪、失明等重疾。

他创立的SpaceX公司,不仅能制造火箭、将宇航员送入空间站,还顺利发射了11颗卫星。

当初那个看似遥不可及的妄想,如今已被他实现了一大半。

在网上看过一句话:“很多成功的人都有一种妄想症,相信有些事情和已经发生的不一样。”

许多人之所以平庸,就是因为他们的思维太过僵化,行事也过于死板。

他们想象不到更多可能性,也没勇气去冒险,一辈子都把自己圈定在条条框框中。

做所有人都能做的事,是本分;做别人不敢想、不敢做的事,才是本事。

只要你不给自己设限,眼下那些不可思议的“妄想”,终究有一天会变成现实。

5

“自大”狂

书中提到,马斯克有一个工作习惯:

每定下一个目标,他就会列出非常紧迫的时间表,然后再鞭策大家去实行。

为此,员工频频抱怨他太过自大、不切实际,总是做超出大家能力范围的安排。

面对这样的质疑,他不会愤怒反驳,而是亲自接替那个人的工作。

他用实际行动证明:无论是什么项目,只要足够卖力都能完成。

在他看来,一个人只有先认定自己无所不能,才能激发出无限的潜力。

2012年,特斯拉的电动跑车刚一上市,便遭到了竞争对手的恶意攻击。

他们利用舆论,抹黑特斯拉的质量,导致很多客户取消了订单。

当时,特斯拉尚未盈利,资金短缺,连建造充电站的钱都不够。

马斯克却高调放出大话:“特斯拉会成为比宝马更畅销、拥有更大盈利空间的汽车制造商。”

可外界深知特斯拉正处于水深火热,纷纷等着看他被狠狠打脸。

危急关头,马斯克将压力转化为动力,要求全体员工疯狂打电话推销这款车。

仅用两周时间,他们就完成了销售任务,让特斯拉扭亏为盈。

一路走来,马斯克总是对自己无条件的自信。

他说:“唯一要遵守的规则就是物理学定律推导出来的规则,其他一切都只是建议。”

而这种自大的态度,也成了他倒逼自己突破极限的捷径。

一次次抬高外界预期,将自己逼到绝境,从而激发出自己更大的潜能。

但所谓的“自大”,不是狂妄无知,而是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

看过一个比喻:人的潜力就像一根弹簧,被压缩的程度越严重,反弹力越强大。

适当地放出大话、摆高姿态,就是借助外力来施压,狠狠逼自己一把。

面对期望与现实的差距,你或许会一边拼命追赶,一边抓狂、焦虑。

但等你咬牙赶上来,会发现自己早已在成长的阵痛中破茧成蝶。

很多人评价马斯克:一半是天才,一半是疯子。

对此,他回应道:“我重新发明了电动汽车,我要用火箭飞船把人送上火星。

可我要是个随和、放松的普通人,你觉得我还能做到这些吗?”

庸者习惯躲避锋芒,绕开麻烦,或许平淡安稳,但也注定碌碌无为。

强者却一心聚焦于目标,不费心讨好任何人,在争议声中成就不凡。

要记住,行走世间,就是一场极其残酷的突围。

没有近乎病态的执着、严谨、勇敢与自信,我们永远也无法穿越命运的风暴。

点个赞吧,不必在意别人的眼光,只管把真正要紧的事做到极致。

或许你会背负压力,会遭人误解,但你也能收获别人不敢想象的精彩。

埃隆·马斯克传 ¥79 购买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3f285d10c51e4cd860e9ec093976b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