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钓鱼台,
很多人会想到钓鱼台国宾馆,
它堪比美国戴维营度假村,
英国唐宁街10号,
是中国“最神秘”的顶级宾馆。
钓鱼台国宾馆
钓鱼台的经典Logo图案
国宾馆专用车
钓鱼台“绿色用车”
钓鱼台国宾馆坐落于中国 北京海淀区玉渊潭(39°55'N 16°19'E)东侧的一处古代皇家园林及现代国宾馆建筑群。于1959年国庆前夕建成,是我国国家领导人进行外事活动的重要场所,更是国家 接待各国元首和重要客人的超星级宾馆。
在成为国宾馆之前,钓鱼台也是个有故事的地方。为何叫钓鱼台,是不是真有人在此钓过鱼呢?这还得从根儿上说起。
地处三里河路西侧、阜成路南侧的钓鱼台,一开始叫“鱼藻池”,早在800年前的金代就是“垂柳满堤山气暗,桃花流水夕阳低”的游乐胜地。
景 观
北京的“钓鱼台”到底得名于谁,如今仍说法不一,但这地儿无疑是风景秀丽的好地方。
《帝京景物略》如此描绘钓鱼台的景观:
“堤柳四垂,水四面,一渚中央,渚置一榭,水置一舟,沙汀鸟闲,曲房入邃,藤花一架,水紫一方。”
可见,这里垂柳拂水,芳草萋萋,简直就是现实版的桃花源。
演 变
明万历年以后,钓鱼台备受皇亲国戚的青睐,在此建了很多京郊别墅,成了“五星级的高端度假村”。
1774年,最爱游山玩水且永不疲倦的乾隆皇帝在钓鱼台大兴土木,建造了养源斋、同乐宫、望海楼等楼阁。 他亲自为每座亭、台、楼、阁亲笔题写了匾额。如今西侧翁门上壁,仍嵌着乾隆御书的“钓鱼台”三个字。
乾隆以后的两代帝王,每逢从圆明园出发到天坛祭祀,或者出紫禁城去西陵祭奠,都要在这里“打尖”用膳。
道光以后,国事衰微,皇帝连祭奠都顾不上了,钓鱼台也渐渐荒废。末代皇帝溥仪把这座园子稍作修补,当礼物送给了自己的老师陈宝琛。
昔日的皇家园林,随着历代帝王的兴衰胜败,也历尽人间沧桑,时荒时葺。
到了近现代,新中国成立以后,钓鱼台的历史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就是作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十大建筑”之一而存在。
选 址
1958年夏,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庆典的事情,考虑到届时将邀请各国首脑政要来华,周恩来总理就提出要建一个有特色的高级国宾馆。
中心湖
拱桥
当时在东郊、西郊各有一选址,有人提议:“建在西郊,客人们下了飞机必经长安街天安门,可以看到古典也可以看到现代,会对中国留下很直观的印象。”
御苑
望海楼
于是,在一番商议后,国宾馆的位置就选在了西郊钓鱼台的遗迹上。
设计
金阁
新中国成立初,中国还没有星级饭店的概念,而且钓鱼台本身就是风景别致的古典园林,设计师就参照了江南园林风格的花园别墅。
主持设计钓鱼台国宾馆的张开济说:“作为中国接待各国政要之处,这种别墅要秀美但不能婉约,在赏心悦目的同时又要非常大气。”
兴 建
和其他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十大建筑”一样,由于时间紧迫,且北京当时的物力有限,需要调动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 国宾馆的家具从上海定制,地毯从天津定制,丝绸料从苏州运来,餐具、工艺瓷器是景德镇定制……汇聚了全国的资源。
御苑-白玉兰
十六号楼-白玉兰
为了营造风格独特的园林建筑,钓鱼台国宾馆种植栽培了4万株花木,300棵油松,数百株樱桃、白玉兰、牡丹、紫罗兰等。设计师还把玉渊潭的湖水引入,形成四处人工湖,处处鸟语花香。
五号楼郁金香
五号楼-二乔玉兰
一年的时间,钓鱼台国宾馆兴建了15幢浅灰色、米黄色和乳清色风格各异的别墅楼,集皇家行宫的大气与江南园林的秀气于一身。
十五号楼-西府海棠
八方苑-亚当
建成之际,周恩来总理视察时说:“人家搞的是大建筑,你们搞的是优美怡静的大环境。里里外外精雕细刻,整体上是一座大的森林公园,这么短的时间,不容易呀!”
梅香园-粉玉宫粉梅
养源斋-西府海棠
各楼从中心湖南侧起始,沿逆时针方向,由“一号楼”编号至“十八号楼”。1959年国庆庆典前夕,钓鱼台国宾馆启用。
居 住
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彭真等领袖,有时也到钓鱼台国宾馆召集会议或临时小住。毛主席每次来钓鱼台国宾馆开会或小住,都是在12号楼。但是他在12号楼留宿时,从来都不住二层的最高级的贵宾大卧室,而总是住在一层的贵宾随员住的套间。这种套间只有一个很小的厅,一个浴室,一个卧室。
周总理习惯住5号楼,他不仅在此休息、小住、办公,还在此接见外宾,处理许多涉外事宜。刘少奇到钓鱼台国宾馆,一般住在11号楼。彭真来此则住14号楼。
芳菲苑
历史见证
钓鱼台国宾馆隶属中国外交部,院内绿草如茵,湖水清清,散落着接待楼和古建筑群,客房有四百多套,有“东方第一馆”美誉。发生在此的一些“经典”事件,广为流传:
1958年赫鲁晓夫访华期间,在签署了有关协议后与毛泽东主席握手致意。
1959年“十一”前夕,应邀参加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大庆的各国政要们,陆续住进了钓鱼台国宾馆。12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表团,每个代表团入住一栋楼。率领苏联代表团的是赫鲁晓夫。在18号楼的大门前,栽下了象征和平友好的纪念树,那是一棵白皮松树。
率领朝鲜代表团的是金日成,住进了钓鱼台国宾馆的12号楼。金日成和中方的接待人员,在楼前栽种了象征中朝永远友好的常青松树。
1971年7月,周恩来在钓鱼台国宾馆与秘密来访的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会谈。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来华进行历史性的“破冰之旅”,他同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进行了会谈,下榻之处便是钓鱼台18号楼。宴会之上,尼克松展示了他练习半年多的“筷子功”。 此前,基辛格秘密访华为其“铺路”时,住在不远处的6号楼。
1972年2月21日,毛泽东与尼克松历史性地握手,开辟了中美关系的新时代。
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入住钓鱼台12号楼。她从这里去人民大会堂会见邓小平,并在大会堂前的台阶上跌了一跤。
上世纪80年代,中英、中葡关于香港、澳门前途问题谈判,以及中苏关系正常化的谈判也是在钓鱼台进行的。
18号楼
众多的宾馆楼中,以12号、18号楼最突出,因为这是专门接待外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领袖的。因此,这幢楼被人们戏称为“元首楼”。
从金代的郊游胜地、清代的皇家行宫,到新中国外事活动的重要场所,钓鱼台已在历史变迁中,走过八百年的岁月峥嵘。
它就像北京的一种特殊符号,庄严又神秘。即使从来没有进去过,也成为记忆里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