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一直在探究真相,却也一直在制造谜团,真真假假,只能是“信则有,不信则无”了。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实验手段的不断提高,真相距离我们也越来越近。
越王勾践剑,素有“天下第一剑”之称
这把举世名剑,1965年12月,在湖北江陵望山1号楚墓中出土,相传为铸剑大师欧冶子所铸。
当时,湖北江陵地区连续两年遭遇大旱,当地政府决定修建一条从荆门漳河引水的灌溉渠。正是在灌溉渠施工过程中,发现了50多座楚国墓,即望山楚墓。
工作人员从望山一号楚墓中,共发掘出了近400件随葬器物。其中,越王勾践剑当时就安静的躺在墓主人内棺骨架的左侧。
当工作人员将宝剑从剑鞘中小心翼翼抽出的时候,在场的人都震惊了。当时,剑身上几乎看不见锈迹,历经千年,仍然完好如新。
越王勾践剑,剑柄长8.4厘米,剑身长55.7厘米,宽4.6厘米。整个剑面铸有黑色菱形暗纹,剑护手部分,正面镶有很薄的蓝色琉璃作装饰,背面镶有
绿松石做装饰,而在剑柄的底端有11道同心圆。制作工艺绝对可以用精湛绝伦来形容。
当然,越王勾践剑之所以被称为“天下第一剑”,最主要的是因为剑身上所刻的八枚“鸟篆”文字“越王勾践,自作用剑”。鸟篆即俗称的“鸟虫文”。
越王勾践剑,刚出土时,光洁如新,这一点是绝对可信的
但剑的光洁如新,并非使用了什么高超的防腐技术,而是埋葬墓穴的环境导致的。这一点,已经被现代的工作人员确定了。
越王勾践剑出土时,光洁如新,主要有三个主要原因造成。
其一、越王勾践剑表面有一层硫化铜防腐层,但这层硫化铜是在墓葬中逐渐形成的。因为硫化铜并不致密,极其容易被触碰磨损掉,用来做实用性的防腐效果很差。所以,不存在铸剑时加了一层防腐涂层之说。但是,在墓葬中,硫化铜的形成,的确起到了防腐的作用,并非人为的。
其二、望山一号墓造成了一个密闭,隔绝氧气的环境。青铜剑埋在地下数米深处,使用了一椁两棺,外加白膏泥密封,形成了一个几乎密闭的空间,隔绝了空气中更多的氧气进入墓穴。
其三、考古界向来有“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就一年”的说法。望山一号楚墓正好被地下水长期浸泡,而且水的酸碱度很小,基本上为中性。
缺氧、中性水泡,仅有的氧气,在腐烂掉的尸体、衣物、食物等的共同作用下,又在剑的表面形成了氧化铜和硫化铜保护层,这才让越王勾践剑出土时,几乎是光洁如新。
这就跟千年不腐的尸体、出土时彩色的兵马俑、颜色鲜艳如初的丝织物是一样的,因为一些机缘巧合,造就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所以得以完整如初的保存了下来。
防腐蚀技术,脱离了特定和稳定的环境,即使在现代,也很难保证千年不变,必须定期维护。
越王勾践剑在出土数十年后,已经不是那么光亮如初了。
越王勾践剑锋锐无比,这一点也可信
据说,当剑被拔出剑鞘后,有人伸手去拿剑,手碰到了剑刃上,立刻被划出了一道口子,鲜血直流。应该可信,当时的青铜剑,做到这个锋利程度并不是什么难事。
在当时的考古记录中,数把青铜剑都有“刃薄而锋利”的记录。
是不是拿原剑实验的切纸,无法证实,有说是原剑,有说是仿制剑。但是,这个传闻有个特有意思的规律,最初一剑切开了26张(出自《国宝档案》),然后又变为了20张(同样出自《国宝档案》),后来又成了18张,现在一查,只切开16张都有了。
这个呢,其实也没什么好奇怪的,只要够锋利,切开纸的张数,完全跟用力方式和程度有关。如果虚着力气切,完全可以一张纸都不切开,但也不能说剑就不锋利。
感觉这个东西,意义也不大。应该拿一件完全的仿制品,直接砍草席才更有实战意义。但很少有人这么做,反而只是用一些分析的数据,所谓的硬度、工艺来说话,为什么?因为实战性能,相比铁剑,明显青铜剑很一般。剑的锋利只是一方面,砍了东西不卷刃,可以持续使用,才更有意义。
史上最著名的名剑实战记录,专诸刺王僚中,专诸用鱼肠剑刺穿了王僚所穿的三层铠甲。而在央视纪录片《古兵器大揭秘》中,尝试还原当时的现场,但是用青铜剑,根本达不到刺穿三层铠甲的效果,只有用铁剑才可以。所以,实验人员推测鱼肠剑其实就是一把短铁剑。
越王勾践剑,能成为天下第一剑,是因为上面的八枚文字。而青铜剑的性能,明显具有局限性,所以,后来才被铁剑所取代。但是,当时的古人,能在有限的条件下,拥有如此高超的铸剑技艺,已经非常厉害了,值得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