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窈窕妈妈。
开始今天的话题前,想问大家一个问题:
如果孩子因为成绩不好就想自杀,你会怎么评价Ta ?
不懂事、不理智?
还是敏感、脆弱,经不起挫折?
前段时间考研成绩公布,因为结果不理想,一名考生跳河寻死。
这个新闻很“应景”地上了热搜,评论区几万考生倾吐过去一年积攒下的压力。
太难了!
这几年考研竞争越来越激烈,尤其去年,报名人数暴涨近百万,过去5年间直接翻倍……
某些热门院校、热门专业,上千人竞争个位数名额早已不是秘密。
在这样的背景下,00后甚至10后越来越能共情这种绝望。
考研只是当下“内卷”的一方面体现。
成长在这个时代的孩子,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将面临巨大竞争。
至少未来几年,这种势头不会减弱。
所以没法苛责那些因学业不顺想到轻生的孩子,只能说:
他们来不及像我们这代人,在进入社会后慢慢健全世界观,不等走出校园就尝到成人世界的残酷规则。
正如一位教育学家所感慨:
中国家长非常需要“积极心理学”,孩子们太缺乏“乐观教育”。
01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更需要“乐观”?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
“18至34岁青年是最焦虑成人群体。”
“2020年,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为7.4%。”
为什么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孩子的心理状况却越来越糟糕?
刚工作那会儿看到一些青少年负面新闻,我也会有种优越感:
一代不如一代,现在的孩子真是经不起摔打。
有了孩子以后,我开始理解:
我们这代人的童年才是真的幸运、幸福。
十多年前,家长们聚在一块讨论的是,谁家孩子考上大学就已经了不起。
而现在,大学生不受人待见,本科要读双一流毕业找工作才稳妥,上不了重本的则要靠考研逆袭……
就连幼儿园的孩子,都个个“身怀绝技”。
说到底,从前优秀的人少,机会也少。
当一个班里只有一个人能上大学,我们不会焦虑,孩子也过得轻松。
而现在,外面的孩子优秀得千姿百态,自家孩子不跟着优秀,日后能接触到的优质资源也就越少。
孩子们看似个个养尊处优,实则从小被寄予厚望:升学、就业、婚育……
更无奈的是:
身处这样的环境,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被要求“面子上过得去”。
所以有个好的心态可能比拥有高智商更重要,因为我们的孩子要更能抗压。
这就是我们急需的“乐观教育”。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喜欢把“乐观”当作性格的一种。
实际上,后天的影响被我们忽略。
看过一个叫做“豆子练习”的小故事:
妈妈交给孩子5粒豌豆,放在左边的口袋里。
当孩子发现一件值得开心、感恩的事情时,要拿出一粒豌豆放到右边的口袋里。
果然,孩子慢慢地养成了一个好习惯:
主动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有的人能快速从悲观情绪中解脱出来,有的人则一直在死胡同的兜圈……
这种能力需要在大人的引导中逐步建立,尤其孩子8岁之前。
02
你都如何为孩子解读生活?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讲:
你对身边事物的“解释风格”,也就是你怎么看待这件事情,决定了你是一个乐观的人,还是一个悲观的人。
具体到孩子,他的观点是:
孩子的解释风格在8岁之前形成,一旦形成,想要改变会极其困难。
也就是,8年时间,大人解读生活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一生。
想起朋友儿子干过的一件让人捧腹的事:
大概2年前,朋友刚搬新家,小区里的小伙伴还没熟络。
第一次出门,小家伙带着玩具主动找小伙伴联络感情,结果被拒绝,小区带头那个男孩还让他滚去一边玩。
小家伙没哭没闹,愣了半天回了一句:滚就滚。
然后他就真的趴在地上打了个滚,把一旁的家长逗笑了。
大人们也都主动过来跟朋友交流,怎么这个男孩这么特别?
要说特别,其实是我这位朋友。
她本就是一个乐观的人,遇到烦恼总有办法化解。
上学那会儿她常说的一句话就是:
解决不了的问题那就不是问题,烦心一次就够了。
她和她的儿子,让我对马丁·塞利格曼这套理论深信不疑,并在当妈以后坚持贯彻。
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解读这个世界的依据。
走向社会以后,接触的人越来越多,总结起来:
那些活得快乐的人未必就是大富大贵,或者每天都有好事发生。
快乐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能力。
相反,那些自觉不快乐的人未必生活处处不如意,也可能是不够乐观。
比如我的原生家庭,我妈就是一个非常容易悲观的传统女性,她常常把生活的不顺归咎于命运。
记得小学时候爸爸辞职做生意赔钱,妈妈的说法就一直是“认命”、“根本不是做买卖的料”、“总是那么倒霉、不顺”……
类似这样的事还有很多,这些说法共同之处在于:
给人设限,让人绝望。
当然每代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我并非在抱怨,只是说这种来自父母的影响真的深远且隐蔽。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是做事犹犹豫豫、畏首畏尾,发自内心地认为自己很难做成一件事。
现在很多家长喜欢说,我的孩子不要求有多大成就,Ta开心快乐就行。
我倒觉得,努力上进和保持乐观应当共存。
这样的状态才正向、健康。
03
最好的“乐观教育”,
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
“乐观教育”,听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很难,因为这其中蕴藏着我们的思维模式和人生态度。
说回那个自杀的女孩,忍不住想问一句:
难道考研失败,就没有其他选择了吗?
显然不是,她只是暂时失去了一种选择。
按正常逻辑去解读,不至于寻死。
但是,背后还有其他情绪在拉扯着:
比如没法跟父母交代,担心亲戚朋友的关心,害怕和同龄人比较……
再往深了想,一个20岁出头的女孩,为什么把人生道路限制得如此狭隘?
这才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或许跟一个家庭的家风有关,或许跟社会风气有关。
现在我们常说“成长型思维”,运用在家庭教育中就是: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这才是最好的乐观教育。
青年时代,一时的失败说明不了什么,一时的成功也并不意味着什么。
人的一生几十年,不长不短,但也可长可短。
有些人,凡事只盯着眼前,一次失利就迫不及待地否定人生。
如果总是这样解读生活,总是急着和别人一较长短,那真的太丧了!
我常对家人说:
我们活着就像是在长跑,先赢不算赢。
那些我们为变得优秀而做出的努力,一定不会白费。
最后,想送给家长们三点建议:
· 做不设限的父母
养育孩子需要勇气,不为孩子的人生设限则需要智慧。
我始终相信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社会日新月异,将来我们的孩子能做的事情一定是我们这代人无法想象的。
不妨在孩子畏难时多多鼓励,带领孩子去尝试新鲜事物。
· 做不断学习的父母
一个人的品格、价值观、以及人生态度等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形成于人生的头20年,而家庭教育是基础。
如果我们想成为孩子的引路人,那就得不断学习,为不断适应各个阶段的教育而做出改变。
· 做情绪稳定的父母
合格的家长,能给孩子提供衣、食、住、行;
优秀的家长,给孩子的是稳定的喜、怒、哀、乐。
用成熟的方式处理家庭关系,成为孩子的压力缓冲垫,先努力变成我们想让孩子成为的样子。
诚然,没有完美的人生,也没有人会一直乐观下去。
人生路上注定磕磕绊绊,我们也注定没法护孩子一生,所以就尽力教导孩子:
在认清生活的同时,也要热爱生活。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3dd8530a1ba51e648ca1b24da74877a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