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新编——基于原住民的共享住区设计
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建筑设计类) - 金奖
亚洲设计学年奖(居住建筑类) - 金奖
设计简介
以“部落新编”这个历史感和新鲜感并存的主题开启的设计通过不同尺度的组团及串联各个组团的立体步道,突破“部落”之壁垒,人的活动与空间相互适应,满足不同的空间弹性,定义新的多义空间,实现不同人群间共享居住模式之“新编”。
高嘉婧(左)、王迟(右)
重庆大学 本科
人居环境学年奖展板
设计过程
一草阶段
调研情况
我们的场地位于重庆市渝北区大竹林街道的凤栖沱社区。场地未来规划主要为居住用地,该地区交通较为方便,离最近的交通地铁站只有5min的步行距离,作为重庆未来发展的重点地带,该地区拥有良好的交通资源,适合引入外来的年轻人群。现有周边设施还算较为齐全,有一些菜市场、早餐铺、中医诊所、棋牌活动室、社区服务站、公交车站等公共活动空间,场地原有的原住民,更多是一些老人,经常在这些空间中进行一些棋牌、聊天等休闲活动,但是空间较为狭小逼仄,设施也较为老旧,在我们调研的过程中,老人也表达了他们对现有空间的不满与需求,在后续的设计中,这也是我们解决的重点问题。
场地建筑特色
建筑特色上,该场地内部的旧有建筑保留着原有场地旧砖厂的时代风采,一些厂房高架遗址、砖拱券、桁架遗存和砖砌栏杆是该社区的一种文化符号。总的来说,该场地存在着新与旧的关系,如何合理地调解新旧带来的矛盾,在保留旧有记忆的基础上,引入新的活力,赋予空间应变时代变化的弹性是我们设计的主要方向。
场地建筑特色
人群活动
我们在调研之后总结了该场地现有原住民的人群活动,希望通过保留这些活动来延续砖厂的记忆,根据不同活动不同的参与度、围合度与安静性,我们提取概括了不同的行为符号,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我们的空间策略。比如,根据原住民晒太阳,织毛衣和一些自发性行为,我们置入了共享露台与风车合院的空间,根据下棋打牌和聊天的活动植入了棋牌树院和水边茶馆,根据老年人爱休闲散步的特点植入了记忆广场与时光步道,根据买菜卖菜,种植瓜果的一些功能性行为将小卖部、水果摊与社区市集设计在社区内部可达性较高的场所。
人群调研
接着,我们在基于原有人群调研的基础上引入新的外来人群,因此设计了四种家庭结构,分别为独居原住老人,原住老人夫妇,长短期租住的独居青年人以及三代人同居的三代居,他们分别需要不同的空间以满足不同的居住需求。特别的是在两种人群的空间交会中,我们希望两类人群能够互帮互助,和谐共通,比如,独居老人生病时可能更需要一些照料,遇到突发情况时也需要年轻人的帮助,而年轻人晚上的餐食问题即可以向老年邻居付费来解决。
一草-在iPad进行户型推敲
概念来源
我们的人群设定为两类,即原住民和外来人口,原住民包括有空巢老人、空巢老人和孩子、以及白天青年子女在外工作的老人家庭,外来人口包括有一些有距离市中心较近的住房需求的工作青年。我们的“部落”概念体现为每个家庭的独立个体,象征着一种居住模式,在此处也承载了一种旧有砖厂原住民的记忆之感,而我们的“新编”概念,则为重新编译的共享模式,在这里,通过空间的交织,原有的住民和新来的年轻人可以实现活动的交流与共享,作为设计者而言,我们也希望通过一种叙述故事的方式来设计建筑,来将砖厂的大院故事娓娓道来。
概念生成
一草-多种总平面排布
一草-总平面图
一草-用木块搭起来的草模
二草阶段
二草-设计迭代
正草阶段
总平面设计
我们的场地设计中,我们分为了六个层级进行设计,分别为大组团、小组团、道路系统、生态系统、共享平台、公共空间以及与社区文化相关的公共空间。风车合院围合而成的大组团主要位于场地的北侧,临街面向城市开放,建筑底层有一定架空,集中安放了菜市场、社区市集等功能,在场地的西南侧与东南侧景观资源较好,我们布置了较矮楼层的较小组团,为整个社区留出良好的景观视野面。我们的道路系统主要将场地划分为三个部分,并由立体步道进行串联。在生态系统层面,我们将景观留给绿地,并设计了大量的休闲花园,同时以社区中央水池调节气候。
部落新编-总平面图
公共空间设计
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上,我们在组团内部以及组团与组团之间都设计有半围合的开放空间,并连接交通体,形成公共空间的立体系统。而在社区的中心,我们布置为象征砖厂记忆与老重庆印象的记忆广场、临水茶馆与棋牌书院,为社区留下老砖厂的文化情怀。
部落新编-人视点效果图
架空层设计
对于架空层的设计,我们有三点考虑:一是希望底层架空集市打破单一的营业模式,集菜场、餐饮、文创、休闲、日常采买等功能于一体,二是各组团单元功能设置洄游流线,以共享庭院为核心空间,加强采买动线,三是将底层商铺与内部庭院相互隔离,并设置有一定的高差与门禁,对城市外来人群与社区人去进行分流,保障社区安全。
架空层平面与部分二层的入户平面
茶馆与部分二层的入户平面、三四层平面
组团与单体设计
因为建筑设置有层层退台,增强了社区的邻里感,在原有住民回家的路上可以从层层退台拾级而上,在连廊与露台之间与邻居打个招呼再回家,或者晚上吃完饭,在露台上即可加入邻居的对话。
部落新编-单元体轴测分解与平面图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一个大组团设计来表达部落中的人间故事,从立面形象上也可看到这样高高低低的层级关系,设想在晚上烟火炊烟燃起之时便是立面上展现的纷繁图景。
部落新编-剖面
生活场景与分镜展示
户型设计
我们建筑的单层平面由场地内聚性展开,再分别根据边缘开放性、空间可塑性与场地适应性生成。每层平面的功能包括有居住、交通与露台功能,奇数层与偶数层户型相对不同,在奇数层包括有户型A与户型B,偶数层包括有户型F、G和H。
户型设计
最终成图
设计说明
设计选取大竹林地区的原住民和外来人口作为目标人群,对应找到老年人对“邻里”和青年人对“无界”的两种需求,从而以“部落新编”这个历史感和新鲜感并存的主题开启本次的设计尝试。场地以中央茶馆为精神场所的起点,联结记忆广场与露天剧场等,延续砖厂家属院的历史基因。不同户型交叉组合成不同景观开阔、含中空院落的风车平面,进而构成小和中尺度的组团,再通过空中连廊等形式组合成大尺度的组团,使立体步道串联各个组团,人的活动与空间相互适应,满足不同的空间弹性,定义新的多义空间,最终突破“部落”之壁垒,实现共享居住模式之“新编”。
图一: 鸟瞰图 设计说明
图二: 用地规划及场地现状 人群调研
图三: 场景效果图 概念生成
图四: 总平面图 场地设计
图五: 接地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图六: 茶馆平面图 三号院地下平面图 3F平面图 4F平面图
图七: 各层平面图
图八: 生活场景图 南立面图
图九: 场景效果图 户型体块分析图 剖面图a-a
图十: 轴侧分解 大组团一号7.2m标高/二、三号10.2m标高平面图 套型1-A至1-D平面及户型示意图
图十一: 大组团一号4.2m标高/二、三号7.2m标高平面图 套型1-E至1-H、2-A平面及户型示意图
图十二: 剖面图b-b 东立面图 模型照片
回顾总结
写在最后
设计作品一路以来从一草、二草、正草、正图,又经过了我们的深化进入了学年奖,整个ddl的历程也是我们对作品一再完善的过程,我们想再次感谢田琦老师对我们的指导,以及课题组中其他同学对我们的帮助,最后希望大家在设计的过程中能更加关注场地原有的场所记忆,将人文关怀融入到设计中区,将每一个旧有的部落保留性地新编成具有新旧特色的设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