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将建100余处儿童口袋公园!从一米儿童视角出发 青岛推进各类服务设施和场地适儿化改造
位于深圳路东侧的一处口袋公园,为满足儿童活动需求,专门设有儿童游乐区域。(资料图片)
本报12月7日讯(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王好) 儿童是国家的希望,城市的未来,儿童的茁壮成长,需要更加健康包容的公共空间、高效完善的公共服务、乐学益智的公共场景。《青岛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提出,推进各类服务设施和场地适儿化改造。记者从12月7日举行的青岛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获悉,青岛市明年将围绕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任务,加快招引推进一批包括托育服务、通学步道、口袋公园、儿童医院、城市书房等儿童友好项目。
近年来,青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儿童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积极落实儿童优先原则,突出“一米高度看城市、看世界、看未来”,高规格策划、高标准建设、清单化推进、场景化示范、沉浸式融入,努力把城市最大美好赋予儿童。
今年青岛市成功入选第二批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后,青岛市结合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等工作,积极谋划、高标准建设了一批适儿化改造项目,全面打造儿童健康成长环境。已建设完成浮山童趣园、同安路儿童友好口袋公园、齐鲁康体公园适儿化改造等80多处儿童活动场地;投资7.5亿元建设完成青岛科技馆等文化活动场所;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完成青岛儿童福利院,提升特殊儿童的生活学习环境。
据介绍,根据国家2022年出台的《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试行)》,青岛将坚持从一米儿童视角出发,以儿童更好成长为目标,以公益普惠为原则,优先在各类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项目中,嵌入儿童元素,从城市、街区、社区多层级系统推进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合理配置服务设施,打造健康快乐的活动场景。
城市层级重点在托育教育、医疗卫生、儿童福利、儿童剧场等公共服务设施、道路交通和安全防护上下功夫,满足儿童融入社会、平等使用城市空间和服务的需求。
街区层级主要结合儿童日常活动、上下学出行范围,聚焦儿童学习、交往、游憩等成长需要,建设完善儿童服务设施、活动场地、慢行系统和学径网络。
社区层级要与儿童5~10分钟生活圈相衔接,优先配置满足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日常需求的儿童“微空间”,配置口袋公园、儿童之家、多功能运动场地等,建设安全便利、特色趣味的儿童活动设施。
2024年,青岛市将围绕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任务,加快招引推进一批包括托育服务、通学步道、口袋公园、儿童医院、城市书房等儿童友好项目,主要推进象耳山儿童友好公园、张村河台柳路儿童运动公园、闫家山儿童科普游乐公园等100余处儿童口袋公园建设;筛选15个城市社区,进行儿童友好社区适儿化改造;建设儿童友好口腔医院、图书馆新馆等一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由细微到整体,由身边向周边,充分考虑儿童成长实际需要,嵌入更多儿童元素,逐步提升全市儿童友好项目的覆盖率,让每一个孩子都沐浴在阳光下,成长在幸福里。
让更多儿童元素充满城市空间
岛城到2035年建成国内领先特色鲜明的儿童友好典范城市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王好
“全社会都要了解少年儿童、尊重少年儿童、关心少年儿童、服务少年儿童,为少年儿童提供良好社会环境”。一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质量高不高,“儿童友好”可谓一个重要的观察指标。
12月7日,记者从青岛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获悉,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儿童工作的总体部署,加快青岛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促进全市广大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推动儿童事业高质量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近日,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青岛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市儿童友好政策体系更加健全,儿童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儿童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基本建成具有青岛特色的“儿童友好之城 幸福美好家园”;到2035年儿童友好理念深入人心、儿童权益得到全面保障,儿童享有更加美好的生活,建设成为国内领先、特色鲜明的儿童友好典范城市。
34项重点任务
打造儿童友好城市
据悉,方案围绕推动青岛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方面“六大友好”,提出了34项重点任务,包括构建儿童友好长效机制,实现社会政策友好;优化儿童友好资源配置,实现公共服务友好;完善儿童普惠福利体系,实现权利保障友好;提升城市品质和服务效能,实现成长空间友好;打造儿童健康成长环境,实现发展环境友好;丰富儿童文体服务供给,实现精神文化友好等内容。
推出“青童六个一”举措,从落实一个实施方案、明确一系列标准指引、推进一批重点项目、绘制一张设施布局图、出台一揽子支持政策、创新一套宣传方案入手,全面推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让少年儿童健康快乐地茁壮成长。
建立全省首个
儿童友好社区联盟
值得一提的是,青岛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与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深度融合,让更多儿童元素充满城市空间。联合城市更新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先后选树城市更新建设儿童友好项目89个,总投资89.1亿元,包括33个口袋公园、28个山头公园,以及社区、学校、医院、书店、健身广场、研学基地等十余个儿童友好项目,逐步构建起“郊野(山头)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口袋)公园”三级体系,实现儿童友好公园区(市)全覆盖。同时,积极争取各方资源和力量,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征集创建22个儿童友好创新案例,涵盖海洋、财商、安全、交通等领域,选树10个儿童友好图书馆,打造青岛市公益绘本馆,面向全市儿童免费开放,让阅读惠及更多儿童。在市南区湛山社区建立全省首个儿童友好社区联盟,儿童出门步行6分钟,便可以享受教育、医疗、生活、娱乐等全方位服务,打造家门口的儿童友好生态生活圈。
预防学生欺凌
创新“青岛经验”
织密服务保障网络,让更多民生实事惠及广大儿童。作为中国儿基会“生命关爱——向学生欺凌说‘不’”公益项目首个试点城市,确定百所项目学校、开展百场公益讲座、制作12期视频课程,开通咨询热线、进行心理帮扶等,创新打造了“职能部门协作、权威专家护航、家校携手共育、媒体多维覆盖”预防学生欺凌“青岛经验”,项目惠及岛城38万家长和师生。落实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在全国率先开通“110涉未成年人强制报告”专线,确保发现侵害线索及时报告。推动将适龄女生免费接种HPV疫苗列入市办实事并得以实施,4万名儿童受益。规范预防接种和防治龋齿,近100万人次儿童受益于口腔涂氟防龋公益项目。积极推行婚孕检及遗传病筛查一体化服务模式,在全市开展新婚女性SMA免费筛查,从源头上促进优生优育。对四年级以上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筛查,开展在校生视觉、脊柱健康筛查、专家讲座等1675场次,全面提高儿童身心健康水平。在全国打造首批120辆儿童友好校车,出台全国首个《校车运营服务管理》团体标准,为450所学校开通校车线路3500余条,惠及全市12.5万名中小学生。
下一步,市发展改革委和市妇儿工委办将联合各有关部门,以成功获得“儿童友好建设试点城市”为契机,严格落实国家、省市要求,努力在“六个友好”方面精心谋划、高标准建设。同时,压紧压实部门责任,健全完善多部门工作协作机制,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合力,确保各项任务推进实施,为儿童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