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只要身处网络,就不可能安全丨纸糊的青少年模式,一捅就破

2022-07-22   文豪野魅

原标题:孩子只要身处网络,就不可能安全丨纸糊的青少年模式,一捅就破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网络已经深深的嵌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很多日常工作学习如果没有网络将难以为续。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让人头疼。

网络门槛低,内容鱼龙混杂,很多不适合青少年看的信息,却完全对青少年开放。

游戏、直播、低俗内容、诱导性充值无不在残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据江苏省消保委统计,今年第一季度江苏省未成年人网游类投诉就高达425件,其中未成年充值群体中最小的才3岁,充值金额最高达7万。

很多网络平台的青少年保护模式皆流于形式,并没有起到实际性效用。

调查显示,虎牙、斗鱼、哔哩哔哩、花椒、酷狗、TT语音等直播平台的青少年保护模式,通过输入密码即可随意延长使用时限,有相当于无。

在直播利益的诱惑下,有的小孩甚至辍学当起了网红,为了博眼球将道德、危险置之度外。

少年强则国强,可我们少年为什么连变强的动力都没有?这些孩子是生下来就这样吗?

不是,成人的不作为,才导致他们走上萎靡的道路。这不是某一个家庭的悲哀,这是整个社会的悲哀。

都不知道用户是否为未成年人,谈何保护,谈何青少年模式。

网络针对未成年人保护的第一个关卡就是甄别,只有甄别出对象是否为青少年,才能提供相应的模式,让孩子们吸取他们年龄段应该吸收的知识。

根据国家新闻署发布的《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游戏的通知》规定,要求企业落实实名认证,所有网络游戏用户均须使用有效身份信息方可进行游戏账号注册。

但实际情况是很多企业都会通过第三方账号实名认证,简化认证过程。大部分小孩在家长不注意的时,偷偷用成年人的认证账号注册后玩游戏。

企业其实都知道这个问题,但他们为什么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呢?

所谓天下攘攘皆为利来,青少年的消费处于冲动无意识状态动辄上万,对于企业来说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如果企业自己将这个关卡关了,青少年也会流到其他开放的平台,反正大家都着这样做,不如自己吃下这份利益。

而这些盲目充值在家长发现以后,平台也不会退还。甚至不少企业在充值打赏方面,还在注册时的协议里明确表示“对于未成年人用户使用本服务(充值)过程中造成的一切后果不承担责任。”

可是我们不能因小失大,企业应该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的确在互联网用户年龄甄别的问题上,如果要投入技术,会是一笔耗时耗力的投资,且回报的过程漫长又微小。

但这些付出是为了我们的下一代,如果下一代消亡了,即便现在赚取再多的利益,有什么意义,最终谁都从这个世界上带不走任何东西。

相关国家部门也不该坐以待毙,应严格规范市场。

我们之前这一方面的漏洞,和互联网在教育过程中的占比份额有一定的关系,但是随着发展,尤其通过这次疫情,互联网已经成为教育必不可少的工具。

家长和学校不可能通过一刀切,完全杜绝孩子接触网络,来预防问题的发生,我们迟早要面对、解决这个问题。

当然就算对孩子要了解的内容进行了严格的把控,孩子就一定会乖乖听话,只看能看他们看的那一部分吗?当然不会了。

只要你的孩子进入网络他就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安全,有的东西他难免,迟早都要接触到。

那么作为教育者和引导者,对一切敏感的问题,切勿遮遮掩掩。就像大禹治水,重点疏,不再堵。

青少年正处于对什么都好奇的年龄段,14岁往上的孩子有了初步的性意识,有窥探欲是很正常的,就把它摆在台面上,大大方方给孩子介绍清楚。

对其进行正确的性教育,明白了怎么一回事,他就不会对网络里的那些污秽东西有太过强烈的向往。

而作为企业大可不必担忧,青少年在游戏、直播等方面的流失。何不将眼光放在青少年教育周边的产业链上。我们的网络能够提供给青少年的内容,其实是很少的。

如果通过丰富网络青少年内容池,打造健康绿色的教育IP,出售正当的教育课程、教育物材,由此产生的利益也不容小觑,且正当、合法,又能细水长流,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