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窈窕妈妈。
有读者妈妈告诉我,孩子最近考试退步了,她教育几句,没想到孩子大声跟她顶嘴,然后关上门拒绝沟通。
不止是她,越来越多家长表示,搞不懂孩子了:
以前孩子很听话,如今心事重重,沉默寡言。
每天就知道玩手机,不让玩就哭闹。
想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太难了。
……
其实,孩子的大部分问题,都能通过了解他们内心,找到症结所在。
最近很火的“烦恼盒子”你听说过吗?
为了解孩子,很多老师在班级里准备一个纸盒子。
孩子们把烦恼写下来,匿名放进盒子里。
有老师一个个打开来读,看着看着就哭了。
当我们总是对孩子的行为不满、苦恼于他们突然的转变、为他们“不听话、不够好”而烦恼抱怨的时候,你知道,孩子心里在想什么吗?
父母的关系 藏着孩子的状态
心理学家诺费奥说,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针。
很多父母整天吵架闹离婚,转头又在孩子面前装恩爱,以为孩子小什么也不懂。
孩子虽然稚嫩,但其实他们心里都明白。
他们把秘密放进“烦恼盒子”,诉说沉甸甸的心事。
“爸爸和妈妈经常动手打架,我很害怕。”
“为什幺爸爸妈妈生了我就离婚了?”
“我想让爸爸妈妈不吵架,给我一个快乐的家。”
“爸爸喝醉了之后,总和妈妈吵架,有时还打我妈妈。”
教育家杜威曾说“好的家教就是夫妻恩爱”。
其实孩子想要的,不过是来自父母稳定的情感和陪伴。
“我想和妈妈玩的时候,她总是在玩手机。”
“父母每天一直在看手机,从来没有真正陪过我,我们的感情变淡了,要是他们能真正陪陪我就好了。”
“父母经常不在家,我好想他们,希望他们可以在家附近工作。”
“爸爸和妈妈要离婚,他们一直抢弟弟,爸爸把弟弟抢走了,妈妈因为这个事每天都在哭,我想让爸爸和弟弟回来。”
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 如果一个孩子总是担忧父母关系、被动地卷入父母之间的矛盾中,就无法把全部的精力和能量用来自我成长。
倘若孩子从小在充满爱的环境长大,那他自然内心稳定而充实,放心去探索外界。
孩子的压力,比你想象的要大
我们常常专注于成人世界的压力,而忽略了孩子也有压力。
校园,不是伊甸园,而是背负着父母期望的“竞技场”。
如果家长不理解鼓励孩子,而是一味批评和指责,会让孩子更加无所适从。
“我不喜欢写作业,因为一写作业就要挨骂。”
“写完老师的作业,妈妈还要我写她布置的作业,好烦。”
“我没有玩耍的时间,我想痛痛快快出去玩。”
“每次被老师表扬都很开心,但是爸爸妈妈从来不认可我的进步。”
“我明明写字很好看,可妈妈总拿我和别人比,说我写得不够好看。”
“经常会有人给我起难听的外号,学校里没有人愿意和我一起玩,我很孤单。”
“爸爸妈妈每天辛苦上班,我要是考不好可怎么办呀?”
看着这些皱巴巴的小纸条,我一阵心疼。这巨大的压力背后,是爱与教育的匮乏。
我们总以为小孩子都是无忧无虑的,但事实上,他们所承受的比我们想象的更严重。
当孩子承担了超额“重量”时,希望爸爸妈妈能发现,给予他足够的温暖和理解。
你是否偏心,孩子感受得到
你觉得自己偏心吗?
这个问题有点残酷。
多胎家庭里,很多父母觉得自己做到了一碗水端平。
可实际上,做到完全公平真的太难。
孩子间的关系比我们理解的要复杂,你每一个下意识的举动都可能触及他敏感的内心。
“弟弟总是把他的错误怪到我身上,妈妈总是偏心护着他。”
“我讨厌我的哥哥,我不明白他为什么要说谎污蔑我。”
“爸爸妈妈关心弟弟妹妹,不关心我,还总是说不要我了。”
“妈妈要生二胎,我担心有了弟弟妹妹后,父母就不爱我了,因为我不是爸的亲孩子。”
“我妹想要的,爸妈会马上买;而我想要的,他们会说家里那么多,还买?”
“为什幺弟弟妹妹做错了事,都怪我没管好?”
就像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对每个孩子的爱无法做到绝对统一。
即使有所偏爱也是人之常情,如果做不到一视同仁,记得多抱抱那个受伤的孩子说“宝贝,妈妈爱你”。
不要让下意识的偏心,变成伤害孩子的利器。
比打骂更伤孩子,是父母的不理解
很多父母不知道,大人看来不值一提的小事,却能让孩子耿耿于怀。
如果你的孩子,叛逆、发脾气。
有可能,他只是受委屈了。
“我想买一个玩具,妈妈说考一百分就给我买。等我考一百分的时候妈妈却说“我没说过呀。”
“爸爸一回家就对我不闻不问,但只要看到我玩手机就骂我,其实我是写完作业刚开始玩。”
“考不好就是我没认真听,考好了就是抄别人的;作业写完了,说我瞎写的,我说什么你们永远觉得是谎话。”
“和大人想法不一样,怕被否认,想说却不敢说出口。”
“奶奶没有和我商量,就把我的小狗朋友送人了。”
“我的生活就像闹钟,什么时间做什么都给我安排好了,没有一点自己的空间。”
“虽然我表面上阳光,但我每天晚上都在被子里失声痛哭,我知道自己得抑郁症了。”
对孩子的不理解,是最深的伤害。
不要总想着让孩子认同我们,我们也应该站在孩子的立场去理解他们。
说过的话要做到、给出的承诺要守信,习惯倾听孩子的想法……
被父母接纳的孩子才会感受到满满的安全感,获得力量和勇气。
写在最后:
看完这些话心里酸酸的。
如果不是有老师引导,他们或许会永远藏在心里。
不难发现,他们的大部分烦恼都来自家庭。
大人的烦恼,小孩子解决不了。
但,孩子的烦恼,大人基本上都可以解决。
解决的前提,是“看见”。
希望家长能多听孩子的心声,而不是说“天天给你吃饱穿暖,你有什么好烦恼的”。
不要用自己的经验,粗暴定义孩子。
倘若无法感同身受,也请试着理解。
当妈这几年,我愈发觉得,上面这两句话能解决大部分育儿难题。
以前,我也经常和孩子发脾气,嫌他不懂事,嫌他闹脾气……可我忘记了他只是几岁孩子。
当我蹲下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我才意识到很多时候,不懂事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
养育之路像一场马拉松,保持节奏感很重要。
其实,看到老师设置的这个烦恼盒子,我觉得对家庭来说,也是适用的。
我们 可以试着在家里设置一个“真心话”小角落,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可以写下自己不好开口却希望对方了解的心理话,帮助彼此更好地理解对方。
欢迎大家多 转发,希望更多父母明白:
当孩子出现问题,父母慢下来,先学会尊重和理解,才能让未来之路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