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为什么连嗑瓜子都不会啊!!!!
每到春节,作为年货零食界扛把子——瓜子,一直在国民心中,有着无以伦比的地位。
热热闹闹的春节,如果不围着火炉,嗑点瓜子,简直毫无“年味”。
但你知道吗,
同样身处东亚,而且瓜类作物引进时间也非常早的日本,
竟然人人不会嗑瓜子!
1、日本人不会嗑瓜子
网上之前一直流传一个辨别中国人和日本人的方法,即使能说出一口流利的汉语,但只要扔一把瓜子,看嗑瓜子的熟练程度就能分辨出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
丰子恺曾在1934年4月20日创作的《吃瓜子》中详细地描述了在赴横滨的轮船中与日本人嗑瓜子的场景:
旅途寂寥,我就打开来和日本人共吃。这是他平生没有吃过的东西,他觉得非常珍奇。在这时候,我便老实不客气地装出内行的模样,把吃法教导他,并且示范地吃给他看。托祖国的福,这示范没有失败。但看那日本人的练习,真是可怜得很!他如法将瓜子塞进口中,“格”地一咬,然而咬时不得其法,将唾液把瓜子的外部完全浸湿,拿在手里剥的时候,滑来滑去,无从下手,终于滑落在地上,无处寻找了。他空咽一口唾液,再选一粒来咬。这回他剥时非常小心,把咬碎了的瓜子陈列在舱中的食桌上,俯伏了头,细细地剥,好像修理钟表的样子。约莫一二分钟之后,好容易剥得了些瓜仁的碎片,郑重地塞进口里去吃。我问他滋味如何,他点点头连称umai,umai!(好吃,好吃!)我不禁笑了出来。我看他那阔大的嘴里放进一些瓜仁的碎屑,犹如沧海中投以一粟,亏他辨出umai的滋味来。
节选自丰子恺《吃瓜子》
在网上也有很多日本人尝试嗑瓜子的视频,但面对我们的国民级食物,日本人完全就是无从下嘴的状态。
比如,看着瓜子完全不知该如何下口
吃完了甚至也不理解为什么要这么辛苦地吃瓜子……
但其实,瓜类作物传入日本的时间并不晚。
比如西瓜,早在1579年就由西班牙人带入了日本,南瓜则在1541年传入日本,但脑洞清奇的日本人,并没有get到瓜子带来的美味。
反而转向研究培育各种奇奇怪怪的瓜果。
日本培育的奇形怪状西瓜
关于日本人不嗑瓜子的原因,一直有着一种说法:
说什么因为日本人注重礼仪,不喜欢在吃东西时发出响声,更无法接受把食物放进嘴里再吐出来,所以他们无法接受瓜子。
但,实际上这点完全就是误解,空妮和七哇接触到的很多日本朋友,完全没有这种情况。
比如关于“吃东西不能发出声响这点”,仅从日本人吃面的声音,全世界知名这一点上,就能看出并不存在所谓的吃东西发出声音不礼貌的问题。
我们认为,日本人不吃瓜子,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日本天气的原因。
日本太潮湿了。
这点对于瓜子类的炒货而言,简直就是一个“致命“的弱点。
2、世界吃瓜子简史
瓜子作为一种食物,因为其炒制的加工方法,导致其对存储环境必须有严格的要求。
空妮酱和七哇桑作为南方人,对开封后的瓜子,一天就潮了的情况,深有体会。
每到过年的时候,买回来的瓜子年货,打开袋子抓一把出来之后,必须紧紧的拧住。
否则潮湿的空气进去了,原本干脆的瓜子,就会变得腻腻歪歪。
不仅丢失了脆爽的口感,还会失去瓜子炒货独有的香味。
要是吃到一个变质的,那滋味可真的是谁吃谁知道!
这也是为什么在我国,北方人比南方人更爱吃瓜子的原因。
所以,我们拉开空间地域来看的话,就会发现,世界吃瓜子的国家,基本都需要满足2个条件。
1、能够种植瓜子类作物
2、空气环境较为干燥,便于瓜子的储存
我们再来看一下世界上的瓜子消费大国,除了中国之外,还有土耳其、西班牙和俄罗斯。
这几个国家都满足了上面两个显著的特点,
种了瓜子类作物,同时空气干燥。
拿西班牙来说,除了北部和西部沿海一带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其他大多数地区气候干燥,严重缺水。
这种环境给了瓜子存储最好的条件,所以西班牙也成为了世界上唯一一个比我们还喜欢嗑瓜子的国家,想必不少朋友在西甲联赛的观众席上,看到过观众抱着瓜子嗑的场景。
有调查显示,64%的西班牙人都嗑瓜子,其中,约有45%的人在看电影时嗑,24%的人会在看比赛时嗑瓜子。
在西甲联赛期间,瓜子是和啤酒一样属于高消耗品,一年就能消耗两千多吨瓜子。
西甲球迷看台吃瓜子
在西班牙,瓜子除了可以磕着吃,更是可以在庆祝或者表达不满的时候抓起一把随意挥洒。在一场比赛结束后中,胜利的一方队员为了庆祝,撕开一大包瓜子疯狂倒在队友头上。
庆祝胜利撒瓜子
而在土耳其和俄罗斯,瓜子也是普通人日常聊天社交的重要手段。
有网友在土耳其旅游的时候,就遇到了抓一把瓜子给自己的土耳其大爷,十足我们过年回村的情形,有没有!
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瓜子,太传神了
《幸福的生活》吃瓜子情景
再聊回我国,关于吃瓜子的习惯。
虽然全民都爱吃,但整体而言,北方比南方吃瓜子更甚。
北方冬季寒冷干燥漫长,更适合瓜子的储存,同时也有大量的瓜子类作物。
农闲时大家整天呆在家中避寒,消磨时间的主要方式就是嗑瓜子聊天,于是嗑瓜子的习俗就这样蔓延开来。
比如满大街的山东炒货,却从没见过福建炒货、广东炒货,原因与上面类似。
所以,并不存在着什么日本人不吃瓜子是有文化有教养的表现,吃瓜子吐皮是不礼貌不文雅的行为。
日本人不吃瓜子,更多原因仅仅只是因为日本的气候,不适于这种食物,仅此而已。
上升到文化和素质层面,多少有点瞎吹的意思。
3、吃瓜子不是不注重礼仪
我国“嗑瓜子”的习俗早在明代就已经开始流行起来。
无论是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还是平民百姓,大家都爱上了嗑瓜子。
你说普通人如果不懂礼仪的话吃瓜子,还说的过去。
文人墨客和帝王将相都爱吃瓜子,你说吃瓜子不注重礼仪,那就根本说不通了。
拿明朝皇帝
明神宗来说,就有书籍记载,“其好用鲜西瓜种微加盐焙用之”。
明神宗“好用鲜西瓜种微加盐焙用之”。
而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向日葵从俄罗斯传入我国,瓜子更是成了风靡全民的食物。
红楼梦里,就有大量关于吃瓜子的描写。
第十九回说,“丫鬟们嗑了一地的瓜子皮”。
第六十六回有:“三姐见有信儿,不便说话,只低了头嗑瓜子”。
最让人记忆深刻的是《红楼梦》第八回中,有这样的描写“
黛玉嗑着瓜子儿
,
只管抿着嘴儿笑
”。
相比扁平的西瓜子,葵花籽更容易嗑开,而因其油脂含量更高,味道也更吸引人,大受欢迎。
所以,葵花籽有个别名叫“毛嗑”,原因就是因为从俄罗斯引进来的。
如今在我国,瓜子依旧作为必不可少的零食伴随重大节日出没。
逢年过节,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嗑着瓜子聊天也成为了很惬意的事。
大家围在炉子旁边,吃着瓜子聊着日常,才是年的味道。
我们喜欢吃瓜子,不是说我们不注重礼仪,我们吃东西邋遢,我们不讲卫生,仅仅是地大物博的神州大地,孕育出了瓜子的文化。
而日本人不吃瓜子,也不是因为什么他们注重礼仪、无法接受把食物放进嘴里再吐出来、吃瓜子不礼貌的原因,更多的是日本的气候不适合瓜子,没有形成这种饮食习惯而已。
“瓜子”二字,调个顺序,就是“孤独”的“孤”字。
想必,古人也想到了,一个人(子)吃瓜子,才是孤独吧。
今年春节,你嗑瓜子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