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帝制时代,皇帝是国家最高的统治者。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盖五帝”,于是将皇帝作为自己的称号,从此天子成为皇帝,便延续上千年。在中国,自秦始皇称“皇帝”起,到末代皇帝溥仪退位为止,历经2132年,总共有494位皇帝。在近500位皇帝中,有的一生碌碌无为,有的成为仁义明君,还有的则成为祸国殃民的暴君。中国历史上的暴君不在少数,比如千古一帝秦始皇,早年间励精图治,晚年时期却是残暴不仁,甚至有许多史学家为之冠以“暴君”的头衔。隋朝时期的亡国之君隋炀帝也是如此,强大的隋朝在极短的时间内灭亡,杨广可谓是“功不可没”。
隋炀帝在位期间,频繁发动战争,滥用民力,穷奢极欲,并且隋炀帝残暴、荒淫无道让世人所痛恨,最终导致全国性的农民起义,天下大乱,隋朝快速灭亡。至此之后,隋炀帝的暴君形象便在人们心中扎根,可事实真的如此吗?隋炀帝难道真的是一个毫无作为的暴君?
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是三次征讨高句丽,导致国力损耗巨大,但话又说回来,隋朝几代皇帝不惜亡国来攻打高句丽,其实并不是空穴来风,高句丽不断挑衅中原王朝,并且在边疆为患,历代帝王不得不攻打,所以并不能说隋炀帝的做法是错误的。《隋书》评价:“内恃富强,外思广地,以骄取怨,以怒兴师,若此而不亡,自古未闻也。”可攻打高句丽也将隋朝的国力搞下降了,最终甚至导致灭亡。
隋炀帝在位仅14年,可他并不全是骄奢淫逸,在位期间也办了不少实事,并且福泽千秋。
第一件事,营建洛阳城。杨广在位期间,汉魏洛阳城已经不再适合作为都城,于是杨广选择重新营建洛阳。营建洛阳并非小事,若没有强大的国力支撑,否则很难做到,其中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是巨大的。大业二年,新都城才得以建成,杨广也为此背负暴君的称号,他滥用民力,动用上百万的劳力耗时近两年修建起新都城,对于当时的百姓而言肯定是极其困难的,普通秦始皇修建长城,引来史学界的争论,评价褒贬不一。
杨广迁都洛阳一事,并非完全出于荒淫逸乐,而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决定的,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杨广当年下令修建的都城,时至今日都有重要作用,关中、河北以及江南三大地区都因此被盘活,为国家的统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此举在当时却成为杨广的“罪状”,并且杨广也没能有多少时间享受这一切。
第二件事,首创进士科。科举制度萌发于南北朝时期,最终成型于唐朝。自魏晋以来,九品中正制是选官最重要的标准(门第),隋文帝时期废除九品中正制,改变这这一现状。隋炀帝杨广即位后,首创进士科,秀才试方略、进士试时务策、明经试经术,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国家分科选才制度。而这一制度,为后世沿用上千年。
科举制度的系统化,意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科学化,即便是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但仍然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如今的各种考试制度,也是借鉴古代时期的科举制度,本质上存在差别,但模式大致相同。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也有中国古代科举制的影子。
第三件事,修建运河。不得不说,隋炀帝的眼光放得非常长远,从营建洛阳到修建运河,说明杨广还是想要国家长期发展,只不过操之过急,可能是几代人才能够完成的工作,杨广动用上百万的民力来修建大运河,只用数年时间便完工,抛开其他不说,隋炀帝的确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
运河的开通促进了两岸城市的发展,如江都、余杭、涿郡等城市在运河开通后很快便繁荣起来。除此之外,运河的开通对中国南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且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史学家称其为古代南北交流的大动脉。如今,运河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说明方面隋炀帝的决策并没有错误,只不过操之过急,落得个暴君的头衔。
隋炀帝是一个想要作为的皇帝,他希望建功立业,为后世所铭记。可即便是隋朝国力强盛,也只撑不住短时间内的多起巨大工程,最终使得隋朝走向灭亡。但不可否认的是,杨广的功绩福泽后世,正所谓功我罪我,其惟春秋。杨广这位暴君在位仅14年,却给中国留下如此宝贵的3个遗产,我们至今仍然受其恩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