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成都论坛一名网友发表题为《锦里,一个来了就不想再来的网红景点》的贴文,吐槽了自己在锦里旅游时的所见所闻。
以下为网友原帖:
五年前,我刚来成都。由于课业任务到锦里做了一期美食专题采访,那会儿锦里确实巴适,东西也物美价廉,给我留下了非常不错的印象。于是,上个月我又去了趟锦里。第一感受:人山人海,摩肩接踵。除了人几乎看不到啥东西。
进去后,依旧是水泄不通,只能跟着人流慢慢挪动,周边的景色全被挡完。
锦里本来就不大,最多的是特色饰品和特色小吃。和五年前比起来,多数小吃都打上了某音网红的标签,价格也翻了近一倍。比如:
鹌鹑:12元(外面卖8元):味道可以,比较焦酥
旋风土豆 10元(以前卖5元):好看不好吃,嘴巴里面全是面粉味
烤面筋5元(外面买基本就是3、4元):味道不错,价格也将就,就是“个头”小了不少
烤豆腐 10元:又贵又难吃,除了辣没啥其他感觉
最让人无语的是,一杯兑了水的椰奶花了我15块钱,还排了好几分钟队。除此之外,景区饰品也是贵得令人咋舌,基本都是10元起步,能坑就坑。
当然,晚上的锦里还是比较OK的,彩灯和灯笼点亮的瞬间,锦里似乎换了种面貌。(人还是依旧这么多……)里面稍微值得一观的是用彩布和锁搭起来的“鹊桥”,桥上系着大家对家人、朋友、恋人的美好祝愿,此处也成为为数不多值得拍照的小小景点。
最后,再对锦里后门一排排殷勤揽客的黑车表示震惊,我算是第一次看到多到排到街边边儿的黑车了。当然,他们也没有拉人上车,愿打愿挨的生意我没意见,不过……这些黑车堵到出来很远的路边上,还是有点影响游客出行。
至此。锦里一游结束。它给我的印象除了网红店儿、贵、人多,没有其他感受了。锦里,似乎成了一个来了就不想再来的网红景点。
贴文发布后,有网友回帖反驳楼主,“锦里游客多,价格贵,这是天经地义的、合情合理的,如果打个颠倒,锦里游客少,价格低,那它的定位——旅游景点还存在吗?做个横向比较,全国各大都市的类似锦里的旅游景点,哪个不是游客多,价格贵?相比之下,更多的是贵得离谱的天价。你去锦里是为了游?还是为了吃?如果是为了游,说明你对锦里感兴趣,欣赏它的古典和人文氛围;如果是为了吃,说明你对成都特色小吃感兴趣,但是你确实走错了地方,价格低于锦里的成都特色小吃,大街小巷都有,只不过比锦里难找,分散些。既然你非去不可,就别计较人多和价高。成都本地人有几个会去那里挤热闹?”
发帖楼主回应,“我通篇都在说5年前后锦里的对比,5年前我去锦里吃的比现在便宜一半,我只是吐槽一下现在锦里和五年前完全不一样了,太商业化了有问题吗?另外5年前也没有黑车。”
网友再度反驳“你的第一点,五年前后对比,拿五年的时间跨度纵向比价格,你的观点能站得住脚吗?我请你横向做比较,把全国各大都市与锦里同类的景点做对比,这没错嘛?你的第二点,商业化,锦里在成都的定位是什么?锦里不是商业区域是什么?好比重庆的洪崖洞,各地游客都趋之若鹜,如果没有商业化,它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吗?你的第三点,黑车:支持你举报,管制整治黑车载客是政府相关机构的份内事,群众都可以积极举报,但是你得拿出实例呀,你的文中没见到黑车实例。你的第四点,古典和人文氛围,锦里对游客的吸引之处就在于它的古典和人文,你没有这方面的文化修养,所以你感觉不到,这种修养要靠自己去积累,靠别人灌输很难收效。
有网友则认为锦里小吃价格高和租金有关,“重金打造,且门洞敞开的锦里,不曾收过游客一分钱的票,仍然遭此奚落,人心的那点善恶就不太坦荡了。地摊小吃就便宜,一不租店,二不纳税,三不请零工,10元一份的凉粉,无论价格、分量,都经济实惠,确实划算。而租个锦里门面有多难,有多贵,稍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是要摊入经营成本的,干吗要挑这点事来黑人家。”
8月23日, 成都市武侯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就此贴进行了回应,“2019年8月22日,浆洗街市场监督管理所执法人员对锦里商家进行了现场检查,锦里商家均为明码标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六条 商品价格和服务价格,除依照本法第十八条规定适用政府指导价或者政府定价外,实行市场调节价,由经营者依照本法自主制定。您反映的小吃类商品属于市场自主定价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