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有朋友问我,“结婚一定要门当户对吗?为什么女孩子就不能找比自己差一点的男生?”
我的答案很明确,“不是不能找,而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男人还是有一点大男子主义的。在他们潜意识里,还是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模式。
如果你跟他说,生了孩子后,你想做全职妈妈,这是没问题的。但是你跟他说,有了孩子后,他能不能牺牲一下事业,多照顾一下家庭?那么他多半是不乐意的。”
这就是传统观念、以及社会公工,在潜意识中对他们的思维、行为,产生的影响。
比如,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言论:
“男人就应该赚钱养家。”
“男人就应该以事业为重。”
“男人就应该……”
在这种“应该思维”的熏陶下,男人们很难不受影响。一旦当他们的生活偏离了“应该”的范畴时,他们就会很容易变得失控,甚至做出一些过分的举动。
亦舒曾说: “两个人在一起,进步快的那个人总是会甩掉原地踏步的那个人。”
所以在婚姻中,不管女强男弱,还是男强女弱,都很难长久。因为过强的对手让人疲惫,太弱的对手令人厌倦。所以,长久的感情,一定是势均力敌的,让人越变越好的。
1、
微博上有一个#另一半不停逼着你进步#的话题,其中一个人的观点是这样的:
“那是因为怕路上跑着跑着发现爱人掉队了,想坚持跑下去却发现身边是其他人。毕竟没人敢说永远不会对马拉松途中给你递水的人动情。”
深以为然。
最近热播的《隐秘的角落》,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张东升为了爱情,背井离乡来到了女朋友徐静的城市,做了上门女婿。结婚八年,徐静喜欢上了别人,并向张东升提出了离婚。
可是,时隔8年,那个受导师欣赏与厚爱的张东升不见了。有的只是在少年宫代课,对徐静、以及岳父、岳母唯唯诺诺,没有自己主张的男人。
而徐静这边呢?家境好,工作体面,上升空间大,妥妥的人生赢家。
就外部条件来说,他们之间的差距太大了。原本,他是有机会追上的。可惜,他放弃了直博机会,做了一名少年宫的代课老师。原本,这也算不得上不了台面,女主外,男主内的婚姻也是有机会幸福的。奈何,他们一个心有不甘,一个生了厌烦。
所以,当张东升问徐静“我还有没有机会”,得到了她的否定回答时,他生了歹念。至此,这对曾经宣誓要“互谅互让,相濡以沫,钟爱一生”的夫妻,走到了尽头。
2、
《简爱》中有句话,说得特别好。她说,“爱是一场博弈,必须保持永远与对方不分伯仲、势均力敌,才能长此以往地相依相息。因为过强的对手让人疲惫,太弱的对手令人厌倦。”
罗切斯特与简爱恰好就是这样的状态。虽然简爱只是他们家的一个家庭教师,但是她自尊、自爱,追求平等的样子,吸引了他。而简爱正如罗切斯特所评价的那般,“三千家庭教师估计像简爱这样优秀而有深度的出产不出其三。”
只是罗切斯特已婚的事实,将简爱推向了远方。
这让我想起了电影《无问西东》里的徐伯常与刘淑芬。
曾经,他们是青梅竹马。她一直以为自己会嫁给他的,所以她也甘心工作,供他读书。可是,徐伯常大学毕业后,便再也看不上她了。
虽然,最后他们俩也结了婚,但是婚后的生活却是各过各的。就连生活用品也是你用你的,我用我的。
因为他,她觉得自己成了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刘淑芳:“当初是你说,会跟我好一辈子的。”
许伯常:“人就不能变吗?人为什么不可以变?为什么其他的事情都可以变,而这件事情就不能变?”
毕业后,他成了大学老师;而她只是工厂女工。身份、学历这些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已然成为横亘在他们眼前的一座大山。
无话可说,便成为了他们生活的常态。而他对她的态度,有如凌迟。她从来不曾想,结婚会是她一生痛苦的开始。
势均力敌有多重要?她用一辈子才想明白,曾经他们也是两小无猜的一对呀,曾经他们也曾是门当户对的呀。只是,她在跳井时才想明白。生活的悲凉,让她再没办法撑下去。曾经说好的一辈子,对她就像一个笑话。
好的爱情,便是这样:你事业有成,我也不甘人后。在一起时是我们是登对的爱人;分开时,我们彼此不会因为对方不在身边而茫然无措,仍能独自努力奋斗。
一起努力,一起进步。我想,长久的爱情便是这样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