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和粟裕,晚年都不愿提及淮海战役?

2023-09-08     文史风云

原标题:刘伯承和粟裕,晚年都不愿提及淮海战役?

阅读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众所周知,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至关重要的一场战役。

此战中我军以60万的劣势兵力,吞下敌军80万的重兵集团,是世界历史上少有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而这场战役之所以能成功,粟裕将军居功至伟。

事后就连毛主席都说:粟裕是淮海战役第一功臣。

粟裕

可以说,淮海战役是粟裕一生中最得意的作品,是他的巅峰之作、封神之作。

可奇怪的是,粟裕将军在晚年却对这场战役三缄其口,在他本人的战争回忆录里,直接对这场战争一笔带过。

对于淮海战役,他一直坚持三不原则:有关淮海战役的书不写,有关淮海战役的文章不读,有关淮海战役的电影一律不看。

奇怪的是,另外一位在淮海战役中功劳仅次于粟裕的元帅刘伯承,晚年同样也坚持三不原则。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难道仅仅只是巧合吗?

刘伯承

悲天悯人只是借口

在刘伯承元帅晚年的时候,有人曾经问过他这么做的原因。

当时刘伯承的回答是:淮海战役死的人实在太多了,他不忍回顾这段历史。每次想到淮海战役,他就想到了那些战死的人们,无论是国民党的还是共产党的,每个战死的士兵身后都有一个家庭。他说每次闭上眼的时候,就会看到无数失儿子与丈夫的母亲和妻子来找自己。

笔者个人认为,这个说法只是推脱之词。

所谓慈不掌兵,这两位元帅都是在几十年革命斗争的尸山血海里爬出来的,这期间不知道有多少战友,倒在了他们的面前。

对于死亡,他们早就已经看淡了,若是心理素质真的那么脆弱,恐怕早就被淘汰了。

再者说,在革命历史上,比淮海战役还要惨烈的也不是没有。

比如湘江战役吧,八万红军被打得只剩三万,伤亡比例高达64%。

这可比淮海战役惨烈多了,而作为红军参谋长的刘伯承,他是亲身经历过这一仗的,可也没见他对湘江战役有什么避讳呀!

此外,辽沈战役敌我伤亡数量也高达54万人之多,仅比淮海战役少12万,可也没见四野的林彪、罗荣桓对此有什么避讳呀!

最后,当时参加淮海战役的还有邓小平和陈毅,这两人在事后,也没有对淮海战役有过什么避讳呀!

由此可见,真正让两位老帅三缄其口的,是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

维护毛主席的声誉

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一下,粟裕晚年为什么不提淮海战役的原因。

毛主席去世之后,我国的文坛上一度是群魔乱舞,有一些毛主席时代吃过亏的妖魔鬼怪,开始跳出来极力丑化他老人家。

淮海战役时,毛主席跟粟裕之间,曾经有过战略上的分歧,后来历史证明粟裕技高一筹。

这件事本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在革命斗争中分歧到处都是。

可放在那个妖魔横行的时代背景下,这点分歧极有可能被人利用。

正是出于对毛主席的爱护,所以粟裕才一直对这件事避而不谈。

粟裕

事情是这样的,1948年解放战争开始进入转守为攻的阶段。

国民党的机动兵力在过去两年的大小战役中,已经被我们消灭得七七八八。

剩余的军队,只能趴在一座座城市里头被动防守。

反观我军经过两年的战争后,部队越打越多,手上的机动兵力也越来越充足。

这时候自然是应该对外扩张,夺取更多的地盘来增强实力啦!

毛主席认为,应该从华东野战军抽调出三个纵队的兵力,由粟裕带领他们渡江南下,到江西福建这些老区去开辟革命根据地。

江西和福建是当年土地革命时期中央红军的根据地,我党在那里的群众基础十分坚实,几乎称得上是一呼百应,粟裕他们到了那里之后,很容易就能站稳脚跟。

粟裕

江南是国民党统治的核心区,粟裕一旦在老区站住了脚,向南可以威胁南方经济重镇广东,向东可以威胁蒋介石的老巢浙江和南京。

为了维护统治,蒋介石将被迫从中原战场,抽调更多的兵力南下防守。

如此一来,我们解放中原地区的难度将会大大降低。

还有一点就是,当时国民党的经济已经濒临崩溃,如果再来上这么一手,可以直接把国统区的经济送上天。

毕竟战争背后较量的就是经济嘛!如果经济崩溃了,国民党的其它战线甚至会不战自溃。

到时候,解放战争也许可以少死很多人。

这个计划可以说是十拿九稳,但是它同时也有两个缺陷。

第一个缺陷是,这个计划想要生效需要时间来发酵,可毛主席说过:抗日战争急不得,解放战争拖不得。

为什么急不得呢?因为美苏两国当时对中国的影响力很大。

他们两个谁都不希望中国完成统一,所以我们必须利用当时柏林危机,美苏两国闹别扭的档口,赶紧把生米煮成熟饭。

否则等他们回过头来,将会对我国的统一战争,造成极大的阻碍。

第二个缺陷则是,这样做会让国民党团结一心对付我们。

看过解放战争电视剧的朋友们可能都知道,国民党内部那是派系林立呀!尤其是以蒋介石的黄埔系和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斗得最狠。

李宗仁和白崇禧(左)

当时桂系的地盘主要集中于两广跟两湖。

两广是他们的老根据地,两湖则是白崇禧靠着追杀大别山的刘邓大军,一点点发展起来的。

如果我军渡江南下,必将威胁到这两个地方,到时候桂系将会被迫全力对付我们。

还有一点,那就是万一蒋介石真的把中原的主力调回江南,那么国民党在江南地区就拥有百万大军,长江防线肯定比后来更难啃。

针对这几点,粟裕多次建议毛主席,请求重新考虑下江南的计划,并且给出了自己的建议,那就是在江南地区发动一场旷世大战,把国民党主力部队全歼于长江以北。

按照这个方略执行有两个好处。

第一是可以速战速决一战定乾坤。

第二是可以分化国民党的力量。在江北决战,武汉的白崇禧一定会坐山观虎斗,看蒋介石的笑话,到时候我们面对的压力就会轻松很多。

白崇禧

但是这个计划也有一个不确定性,那就是我们前面从来没有打过,这种全歼敌人数十万兵团的大会战。

过去我们最多也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吞掉敌人一个师或者一个军的兵力。

国民党吸取教训之后,就把数个军抱在一起组成大兵团来应付我们。

我们从来没有吃掉一个兵团的经验,更别说一下子吃掉国军五大主力了。

万一吃不下, 代价也是很严重。

说不定我军好不容易积攒的优势会一战败光,届时将严重拖累整个解放战争的进程。

华野司令部跟西柏坡在一番电报大战之后,谁也说服不了谁。

最后粟裕和陈毅到西柏坡面陈己见,才最终说服毛主席放弃下江南的计划,转而支持淮海战役。

但是毛主席提出了两个条件:

第一要拿开封附近的邱清泉兵团练练手,看看我们有没有一次性消灭一个大兵团的实力。

第二则是要拿下王耀武坚守的济南城,因为淮海决战不可避免地要打造徐州这座兵家重镇。

我们此前没有攻打大城市的经验,而济南是我军要攻打的第一座大城市。

如果能够成功,那也就能证明我们有攻打徐州的能力,这就是所谓的从小淮海到大淮海。

后来的历史证明,粟裕的见解确实技高一筹。

我们先后打败了邱清泉,拿下了济南城,最终在淮海战场全歼了蒋介石的五大主力。

这也毛主席自四渡赤水之后,他的军事权威唯一一次被质疑,且被质疑成功。

所以粟裕才不愿意过多地提及这件事情。

被时代浪潮波及的刘粟

要说粟裕是因为此事才对淮海战役闭口不言,那为什么刘伯承也跟着三缄其口呢?

这其实跟两人的一段共同经历有关。

开国之后,我们采取了一边倒的战略,全面倒向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因为跟苏联的深度绑定,所以我们国家也开始了全面苏化。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甚至是服装方面,都全面照搬苏联模式。

比如说军队吧,1955年我军的授衔,就是照搬苏联军衔制度的产物。

除了军衔之外,我军在正规化转型方面,也是全面照搬苏联模式。

当时负责这两项工作的,分别是时任南京军事学院院长的刘伯承和解放军总参谋长粟裕。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1958年之后,由于赫鲁晓夫想要加深对我国的控制,两国在联合舰队和长波电台两件事上不欢而散。中苏关系名存实亡,彻底决裂只是个时间问题而已!

这样一来,过去的苏化进程必须要被停止甚至要被逆转。

有关于苏联的一切元素要尽量抹除,学习苏联从时尚变成了一种罪过。

最先波及的就是军队,刘伯承和粟裕作为领头羊,自此之后开始逐渐淡出军队,提前开始了他们的退休生活。

所以,这个时候最好就是低调避嫌。此时对于他们而言,跟人生的高光之作淮海战役有过多的交集,反而会让自己暴露在聚光灯之下,引发不必要的麻烦。

虽然国家安定后,很多冤假错案都得以平反,可他们的案子始终没有被平反。

刘伯承情况好一点,由于他跟邓小平的关系比较亲近,所以在他去世后,邓小平在悼词上给他平了反。

可粟裕直到他去世10年后的1994年,中央才在文件上给予正式的平反。

所以这两位生前为了明哲保身,也不愿多提及淮海战役。

此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开国前三十年,我国发生了很多事情。

当年参与淮海战役的将领里,很多人也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栽了跟头。

其中有些人像刘伯承和粟裕一样,提起名字的时候都有所忌讳,所以在提到这些人的时候,就不得不有所回避。这样一来就无法详实地还原这场战争,与其如此,还不如不写呢。

比如说王近山吧,这个人就是电视剧《亮剑》里李云龙的原型人物。

他在淮海战役中最具决定性意义的碾庄战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后来又参加过抗美援朝的上甘岭战役,可谓是战功赫赫。

1955年授勋的时候,被授予中将军衔。

可他因为跟小姨子关系密切,导致婚姻破裂。这件家庭纠纷在当时闹得沸沸扬扬,直接惊动了党中央和毛主席。

最后毛主席给出判决,王近山被降为大校发配农场劳改。

后来王近山更是郁郁而终。

对于这些人物,刘伯承和粟裕他们该不该写,又该怎么写?

时代的一粒沙子落到个人身上,都是不可承受之重,刘伯承和粟裕都是受时代裹挟的人呐!

本文由“文史风云”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3bcdc5a208bc7c1f81fca9d2792dc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