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养分。而民族文化的发展既离不开对其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理解,也离不开对民族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作为主流叙事媒介的人文历史纪录片近年来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从历史当中汲取创作灵感,深情讴歌灿烂的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提振民族自信,显现出可观的传播效果。
在著名修辞学代表人物沃尔特·费舍尔提出的“叙事范式”经典理论中强调,价值、情感和美学是信仰构成的三要素,人们更容易被故事而不是说理所打动。在人文历史纪录片的创作当中,叙事即根基,如何找寻新颖的叙事角度?如何通过叙事稳抓人心?如何有效放大历史故事的魅力?这些都是从业群体在创作过程当中持续探讨的议题。
向美而行:巧妙注入中式美学的独特魅力
近年来,对中式美学的极致化发挥,成为了人文历史纪录片叙事范式的创新锚点之一。中式美学讲求美在意境,蕴含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作为“非虚构”的影视创作,人文历史纪录片随着受众需求的演变不断创新,以创造性的艺术处理带来丰富的审美体验。
2023年春节期间,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推出的10集大型纪录片《共和国符号》,为阖家欢乐的节庆氛围增添了浓浓的温情。该片以“国家形象符号”为载体,生动、立体展现众多中国美术工作者把新中国成立的伟业凝聚于壮阔恢宏、震撼心灵的国家形象设计之中,完美呈现国家意志的视觉化表达,提振了一代代中国人的精气神,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描绘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共和国符号》以简洁明快的叙事风格,让国旗、国印、国徽、国歌等国家形象符号成为构建中国形象、呈现中式美学的引线。片中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结合手稿原件、设计图纸、档案文献、历史影像等珍贵资料,将红色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
如在《国旗》分集当中,国旗的设计简洁美观、色彩搭配和谐,却寓意多元,将政权特征、民族特征和“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等红色元素均纳入到了五星红旗的设计当中。
寥寥几笔,勾勒出无限意象,这是中式美学的魅力所在。人民大会堂中心的天花板的设计,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启发。在设计之初,周总理提议在顶棚中央设计一枚巨大的红色五角星,周围环绕500盏满天星灯相映生辉。中间的五角星寓意党的领导,500盏灯寓意全国人民,三层水波式的灯槽一环大于一环,开灯时即如满天星斗般放出璀璨的光芒。
以史为鉴:巧妙构建过去与现在的“时空对话”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出自《旧唐书·魏徵传》:“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中华民族历来就有重史的传统,注重将悠久的历史传统内化成深沉含蓄、厚积薄发的力量,以强烈的文化自觉推动前行。
在湖南卫视、芒果TV播出的人文历史纪录片《中国》,便是通过挖掘古代中华文明中对今日中国社会最具深远影响的人与故事,回溯中华文化渊源。该片的叙事范式不同于人文历史纪录片通常将视角聚焦于某个时间段的线性思路,而是精心遴选了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选择去剧情化、纯纪实的表现形式,采用从中间打开和人像展览式的戏剧结构。
《中国》第二季是从大唐皇帝对李白的一纸诏书讲起,唐代诗歌的鼎盛时期由此启幕。解说词仅用一句话就完成解读,尽显留白之美:“在洛阳,杜甫终于见到了偶像李白。”烟花下心照神交的李白与杜甫于盛世相遇,写就了一篇篇传奇的诗篇,也成为了盛唐的文坛传奇。他们的跌宕人生牵动着整个历史的脉络和思想进程,给后人留下了无穷的感慨和遐想。
值得一提的是,纪录片《中国》在将历史“翻译”给今人看时,遵照了清末新兴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原则,在忠于历史的基础上,简明晓畅,文采斐然。“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片中以诗歌般充满想象力的语言,盛赞诗的黄金时代:“唐朝诗人群星闪耀。那些被后世不断提及与怀念的名字,正流传在帝国的大街小巷。诗人们以诗相交,扬名立万。诗人之间的吟诵、欢饮,常常通宵达旦。有人醉卧,有人醒来,梦中的佳句就这样飘然降落到人间。”
人文历史类纪录片虽是取材自真实发生的历史故事,却相当讲求内在逻辑的深度串联。在由北京广播电视台与故宫博物院共同出品的大型系列纪录片《紫禁城》当中,巍峨庄严的紫禁城,不仅是封建王朝兴衰交替的发生地,更是历史变局的见证者。正如《紫禁城》总导演吴志勇所言:“这部纪录片不仅仅是一部故宫的纪录片,而且是一部关于中国的纪录片。”
紫禁城历经六百余年的岁月洗礼,依然展现着其独特的神韵。创作团队赋予紫禁城“以城看史,以城讲国”的使命,在叙事思路上实现了“主线逻辑”与“分支逻辑”的汇合,放眼“紫禁城”瞭望中国,围绕宫殿内的人与事开展主线叙述,一条条分支瞄准夺取政权、皇家族谱、百姓安危等内容,不仅有效补充了主线的内容,也增强了故事的厚重历史感。
与时共进:巧妙融合“互联网+”时代表达风格
当前,我国的各行各业都在迎接“互联网+”浪潮。这一大环境下,人文历史纪录片的制作也紧跟新理念,适时转型,创新制作模式。在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张同道看来,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看电视的方式,网络视频改变了电视的传播模式和纪录片的评价模式。“这些改变直接对当下纪录片的生产和传播产生了深刻影响。”
收视一路走高、各界好评如潮的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是巧妙融合“互联网+”时代表达特色的典型范例。该片根据每件文物的特点,创新传播方式,将珍贵文物呈现在观众面前,将千年的文物故事向观众娓娓道来,多维度地展示了文物所属时代的技艺、审美、文化和生活方式。到了第三季,更是推出了融媒体传播“组合拳”,通过唐诗Rap先导片、趣味海报、音乐投放等多种方式有效触达受众,在多个领域跨界破圈。
《如果国宝会说话》的高明之处在于,它从结构到解说都适应了网络传播的特点。影片采用1集5分钟的时长设置,这是主流电视对新媒体传播规律的一次主动性适应。柔性化的叙述方式充满童趣,更加贴近受众心理,易于接受和二次传播。如运用角色扮演式的互动对话搭建叙事情境,进而强化广大受众与纪录片之间的交流感和参与感,“你”“我们”“大家”这样的称谓,使得观众不由自主地穿越到片中的历史环境当中。
“互联网+”式的叙事风格决定了《如果国宝会说话》系列纪录片看待历史的视角,它不像常规的人文历史纪录片,试图从现有史实资料当中总结经验、寻求启迪,而是赋予观众自由遐想的广阔空间,随创作者一道自由穿行于历史与现实、真实与虚拟之间,尽享读史、学史的欢愉,搭建起了古人与今人、创作者与观众等多维对话的通道。正如主创所说,“作为一部讲述文物的纪录片,我们的指向并未停留在物,而是也指向时代、指向人。”
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作为表现中国历史与当下的重要载体,人文历史类纪录片是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力量,期待更多优秀的作品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