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蒙联姻一直是清皇室为维系与蒙古部落关系稳定而实行的一项具有极强政治指向的结亲模式,对于清皇室而言尤为重要,所以其在处理相关事宜时也极为小心谨慎,不过好在自满蒙联姻伊始没出过什么大岔子。
可一七七零年冬的一封家书却打破了这份平静。年关将至,諴亲王收到的这封书信却引起了乾隆的高度重视,不仅连发八道谕旨,而且事无巨细,亲力亲为:这就是发生在乾隆三十五年那场著名的额驸谋害格格案。
此案涉及的人物皆是当朝权贵,案件内容又曲折离奇,断案者更是当朝天子,案件重要程度可见一斑。
一、案情扑朔迷离,涉案双方各执一词,何为真何为假?
1.寒冬凛冽,疑团拉开序幕
乾隆三十五冬,年关将至。在这个张灯结彩欢天喜地的日子里,諴亲王收到一封来自已嫁嫡幼女的家书,在看完信件后諴亲王勃然大怒,随即进宫面圣,向乾隆告状:原来,这并不是什么问候父母安康的书信,而是一封告发信。
在信里,自己的嫡幼女声称遭到亲夫下毒谋害,自己命大才躲过一劫。蒙古额驸下毒谋害大清贵女,真是闻所未闻,此刻乾隆敏锐地意识到,这件事情不能单单当做家事来处理了,因为涉及人物皆是满蒙权贵,如果处理不好,将会极大地影响满蒙之间的关系。
于是乾隆命敖汉部蒙古镇国公固山额驸罗布藏锡喇布、户部侍郎索林、属刑部侍郎博清额于年后前往土默特右旗进行调查。但此事并未引起三人的重视,在简单的询问之后便草草结案,将下毒之人赛哈赖交由嫌疑犯纳逊特古斯看押。
乾隆得知后勃然大怒,随即下了第一道谕旨,这也是额驸谋害格格案的开端:自此,八道谕旨接连下放,引出了一场错综复杂、盘根错节的案件。
2.权贵之间的拉扯,双方皆不能得罪,该从各处入手?
事件的主人公,也是七格格(和硕格格)和丈夫纳逊特古斯,皆是满蒙上层权贵。七格格是諴亲王的嫡幼女,其母亲是雍乾两朝的重臣乌雅·海望之女,也是雍正帝生母孝恭仁皇后的族侄孙女,身份尊贵;而父亲諴亲王允袐则是乾隆的二十四叔,雍正的幼第,从小与乾隆一起长大,感情甚笃。
夫妻两人的感情也不错,一共生育了七个孩子,加上妾室所生的三子一女,七格格算是里面最小的孩子。父母尊荣,自己又受尽荣宠,可以说七格格的童年过得很是幸福。
而纳逊特古斯则是土默特右旗五世札萨克贝子哈穆噶巴亚斯瑚朗的儿子,土默特部属漠南蒙古部,其首领固穆属于博尔济吉特氏,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二十二世孙。而此次联姻也是土默特右旗自入关后与满清的首次联姻,重要程度可见一斑。
但就是两者如此尊贵的身份,也无法作主自己的婚姻大事。乾隆二十四年三月,14岁的七格格奉旨与土默特部右翼旗的纳逊特古斯成亲,以延续自后金以来的传统——满蒙联姻。
满蒙联姻最早始于后金,也就是明万历四十年,努尔哈赤与蒙古国科尔沁贝勒明安之女博尔济锦氏的姻亲活动。待清入关以后,将满蒙之间的姻亲制度化,仅太宗一朝与蒙古部联姻次数就达四十一次之多。
待康乾时期,满蒙联姻更成为所谓“北不断亲”的国策,此时满洲贵女多下嫁外藩蒙古王公,所以七格格下嫁纳逊特古斯也不足为奇。
但两人的婚姻生活却并不幸福。据清高宗实录记载,纳逊特古斯与格格素来不和,本人“平日别有暧昧私情,格格嫉妒不容”,夫妻感情不睦连带着格格与婆婆的关系也很是紧张。而在他们成婚的第十二年,格格寄给家父的一封书信算是再次将两人的关系推至悬崖之上。
二、连下八道谕旨,看乾隆爷如何步步为营
1.乳母下毒引出惊天大案,是亲夫谋杀还是另有疑云?
根据格格所传家书可大致知道,事件的起因,是格格丈夫庶子的乳母赛哈赖某天给格格送食,但当天格格没有胃口,便将赛哈赖送的食物赏给了自己的四个侍女,但没想到侍女吃下后便中了毒,于是格格立即找了喇嘛巴尔丹格隆诊治,但其中之一的侍女赛罕赛不幸去世。
待乾隆所派三人赶到后,他们三人竟将与此案有关的头号嫌疑犯纳逊特古斯交由其父哈穆噶巴亚斯瑚朗审理,并将罪犯乳母赛哈赖交给纳逊特古斯看守。
如此潦草的审案过程引得乾隆大为不满,于是发第一道谕旨要求三人护送和硕格格回京的同时将嫌犯纳逊特古斯也押送回京,交由军机大臣会同刑部进行审讯。
在初步将涉嫌人员控制之后,乾隆又发了第二道谕旨,命令大学士刘统勋和尹继善留在京师,一同办理此案。
通过刘统勋和尹继善的审问,案件终于有了新的进展。原来下毒的乳母赛哈赖所用的毒药疑似来自于格格派来给侍女诊治的喇嘛巴尔丹格隆。而巴尔丹格隆和赛哈赖之间有私情,从这点来看,似乎巴尔丹格隆给赛哈赖毒药也有了依据。
不过得到结果的乾隆对此仍不满意,于是下发了第三道谕旨。乾隆认为此事的疑点是在过多:
第一点,就算确定喇嘛巴尔丹格隆和赛哈赖之间有私情,也不能断定毒药就是喇嘛给的,万一喇嘛关心则乱呢?
第二点,一个庶子的乳母,素日与格格都不太来往,到底是什么深仇大恨能使其下毒,谋害嫡妻?
第三点,格格陪嫁时是有六位陪嫁侍女的,但为何几经退换,留下的却是最粗笨的侍女?而且为什么格格明明与丈夫纳逊特古斯不和,却还要使唤丈夫手下的蒙古侍女?
第四点,按理说已经婚配的侍女是不能再服侍格格的,为什么纳逊特古斯还要让这些人服侍格格?
第五点,当时中毒未死的侍女是蒙古人还是满人?第六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算此事是纳逊特古斯的指示,那么动机呢?仅仅只是夫妻生活不和睦吗?
要知道和硕格格是皇室贵女,仅因为这个原因就杀了她,是会影响到满蒙之间的政治关系的,这么大的代价,纳逊特古斯本人付得起吗?
带着这些疑点,案件继续审理,但就在这时,一个不好的事情发生了。
2.小事变大事,事情的发展总是出乎意料
哈穆噶巴亚斯瑚朗死了。
哈穆噶巴亚斯瑚朗是此次案件头号嫌犯纳逊特古斯的父亲。据说,哈穆噶巴亚斯瑚朗的身体一向不好,如今又出现了儿子谋害儿媳这样的大事,原本就病榻缠绵的老父亲听闻这个消息惊惧身亡,但要命的是自己的亲儿子非但无法服丧,而且还因疑似谋害格格被扣押在京城。涉及生死,又牵扯出下毒谋害满州格格之事,这件事自然就引起了周围蒙古王公的注意。
这个时候乾隆意识到,就算查明的真相如格格所说一字不差,但毕竟涉及满蒙联姻,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偏袒。
如果处理不当,不仅引起其他蒙古王公不满,更是会伤了满洲贵胄的心,那么到时候这桩家事将成为破坏满蒙政治关系的基石,甚至引起朝局动荡。这个事件似乎陷入了僵局,变得越来越麻烦了。
三、惊天大反转,满蒙关系究竟何去何从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乾隆对此事极为重视,为了进一步了解土默特部的情况,召见了科左中旗的和硕亲王、固伦额驸色布腾巴勒珠尔和喀喇沁左翼旗固山贝子、多罗额驸扎拉丰阿,这次召见乾隆从两位王公的嘴里问出了另一条重要线索,这也将案件推入了新的局面。
原来,在乾隆三十四年,也就是案发的前一年,纳逊特古斯曾经下毒谋害自己的亲兄弟垂扎布,后来虽然捡回一条命,但身体却是大不如前。
得知这条消息的乾隆深知此事将成为案件的一个转折点,便于次年二月下颁布了第四道谕旨,这道谕旨首先肯定了纳逊特古斯父子对清廷的忠心,并趁机派了一下其他蒙古王公的马屁,说他们怀德畏威,正直忠诚,怎么能容忍这样的行为发生呢?
其次又提出了纳逊特古斯谋害妻子的疑点:他们夫妻不和是諴亲王早就知道的事,周围人也明白他们夫妻俩想来不对付,是双方的头号敌人,如果格格出事,纳逊特古斯就是第一个被怀疑的人,他就算蠢也不至于蠢到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再者,乾隆还质疑了一下索林和尹继善到底有没有秉公办案,并强调他们千万不可因袒护格格而妄加定论;另外乾隆还提出,就算毒是喇嘛下的,那他为啥不逃,还要去给中毒侍女去诊治?
这不缺心眼嘛,而且喇嘛带的毒药是否留有备份,以便审查该药是否真的是毒药。乾隆在批示完之后,还着重强调办事的官员,说你们的肩上责任重大,如果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额驸就是下毒之人而妄下定论,非但会导致冤案不说,更会影响满蒙联姻,所以你们一定要慎重。
虽然话是这么说,但乾隆心里早就有了决断。如果额驸因谋害格格被处死,那就是满蒙之间的大事,蒙古必定会对满清皇室不满;
但如果额驸因为谋害自己的亲兄而被处死的话,那就是蒙古内部的家事,与清皇室可无关,所以如果可以以杀兄的罪名将纳逊特古斯处死的话机能保全满清联姻的颜面,又能将满清置身事外,还能给格格报仇,可谓是一箭双雕。
于是在之后的第五道谕旨里,乾隆将案件审查的重点放在纳逊特古斯谋害兄长上,认为纳逊特古斯连自己的血亲胞兄都能谋害,实在是阴险残忍,人神共愤。与此同时,乾隆还召集当时在蒙古部和朝廷有影响的蒙古官员,在表明自己会秉公处理案件的同时又询问他们对纳逊特古斯杀兄的看法。
在得到令乾隆满意的答复之后,乾隆下了第六道谕旨,下令将纳逊特古斯谋害兄长垂扎布的嫌犯吉特多尔济捉拿归案,并同时召见苦主垂扎布和给他治病的人,以此来将纳逊特古斯谋害兄长一事板上钉钉。
2.定罪,结案!
此时,经过军机大臣的审问,纳逊特特古斯也承认了自己谋害兄长之事,这样一来,清廷便完全可以以杀兄之名给纳逊特古斯定罪。
乾隆也就此颁布了第七道谕旨,声明之所以给纳逊特古斯定罪是因为他谋害兄长,造成的结果非常严重,他兄长到现在虚弱地连床都下不来,而且这事是他自己承认的,不存在什么严刑逼供;至于谋害格格,都是小罪,毕竟格格现在毫发无伤,我们大度,也不计较什么。
谕旨一出,满蒙双方也是没再说什么,乾隆便在尹继善汇报完案件情况后给出了第八道谕旨,给出了最终的处理结果:“查审土默特额驸纳逊特古斯素与兄长垂扎布不睦,且图承袭夫爵,乘伊父衰病之际,制药毒兄,至今救治未愈。
除谋毒格格请罪不议外,应依谋杀期亲尊长律问拟,其听从用药谋毒格格之济兰泰、赛哈赖、巴勒丹格隆,俱应照律凌迟处死。”
最终,这桩发生在乾隆三十五年的额驸谋害格格案终于结束,乾隆以不得罪蒙古王公的方式替自己的亲人了解了一桩麻烦事。
四、结语
从乾隆三十五年十二月至乾隆三十六年三月,在长达三个月的审理过程中,乾隆步步为营,见招拆招,终于在危害满蒙联姻案件中迎来了反转,将整个事件框在了蒙古内部家事上,兵不血刃地为满蒙皇室报了仇。
而这桩额驸谋害格格案件也并没有成为满蒙联姻的桎梏,直至清末,土默特右部仍与满清皇室维持着良好的姻亲关系,可以说乾隆皇帝这招,实在是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