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安娜得奖了,但娱乐圈并没有名校神话

2022-10-04   打游戏的老梁

原标题:姚安娜得奖了,但娱乐圈并没有名校神话

图 | 海边升起一座悬崖

文 | miki粥

全文2510字,阅读时长大约6分钟。

姚安娜,短片得奖了。

消息迅速刷遍了全网。

很多人这时候才注意到,她拍了一部电影。想去找来看,发现并没有地方可以看到,因为她拍的是文艺片。

小众、内秀、有思想,独自芬芳。

大家都是知道的,文艺片总有一种神秘的调性,用有限的播放渠道隔离观众,在一个很小众的圈子里秘密传播。然后用各种传说,影影绰绰地告诉大家,这个东西很文艺很不错。

哦,你看了影评知道了这个不错,可实际上,自始至终都没有看到原片,直到某度的网盘顺利上架…

这让我有一个比较突兀的感受:

姚安娜混娱乐圈的方式,都带着满满“资优生考名校”的范儿。

01

一个资优生想要考名校,通常会怎么做?

肯定要先规划。做学术规划,更要做背提策划。

成绩是入场券,但已经遍地天花板。美本卷到了各种标化满分,任你庭资源再丰厚,找到的辅导老师再强力,也不可能突破宇宙的极限吧。

所以,“故事”就变成了资优生的核心竞争力。

想读顶尖学校,要讲给招生官的故事,既要匹配学校风格,又要有情怀有思想,还要能通过各种细节,让对方瞬间GET到你的背景真的很不一样。

不然,报名表都在同一个麻袋,人家的业余生活是“研究古波斯楔形文字”,考古队寻找海底古国;三年级就开始爬珠峰、发表诗集;12岁在劳伦斯艺术中心开画展,应邀而来的都是社会名流;

而你的业余爱好纯素,休闲娱乐一样弹琴踢球,做不了郎朗,距离世界杯太远…怎么比?只能被无情碾压。

这也不能怪招生官势利,每个名校都渴望那种能抖出不一样包袱的小孩。只是很凑巧,大部分这样的小孩都是钱、资源、人脉堆起来的人造山脉。

他们从来不用刷题苦读,世界真奇妙走上一圈,做成一份漂亮的履历,就能够去敲名校的大门了。

也不是哈耶普斯敲一遍,还要认准对方的喜好。比如,哈佛只要“领域最牛的人”,耶鲁钟爱“领导力”,普林斯顿喜欢“文书朴素”的低调拔尖,斯坦福就比较任性,就看你脑洞是不是够FIT…

找准了方向,用一个小角度敲门,然后,开了。

结果是拿到了闪闪发光的名校履历,被认证为一枚妥妥的学霸。整个过程都是封装好的盲盒,我们只配看到开头和结果。

02

像不像姚安娜的娱乐圈故事?

娱乐圈的每一步都精心规划,吃了高调被放大镜点评的亏,拍电影选了小众的文艺片路线。当然这也未必就是她自愿的,可能摆在她面前的选择也并不多。

文艺片有什么好处呢?一是对观众有门槛,二是容易拿奖。

这两个好处对于一个初出茅庐怕摔倒的资优生来说,很重要。

筛选观众就少了口舌是非,拿奖就能在娱乐圈的履历上填充漂亮的一笔。

而且选的电影节也是精心,戛纳一贯爱文艺片爱得要死。

有时会文艺到…我都有点怀疑评委没看懂,他们可能就是觉得,自己看不懂的东西才是超级牛逼,所以双手奉上大奖?

不懂,我再努力去理解一下。

文艺片一直排片量很少。

没看过的人没资格评价,看过的人说敢说不好?这戛纳拿奖了,应该就可以证明观众做得不够专业。你又没有学过导演和演戏,有什么资格说三道四?

姚安娜当然努力,就像她读书一样,付出辛苦,成绩在线。但在杀出名气的路上,她玩的还是有钱人家小孩的那套游戏——

做了定制化方案,找了一个优秀的Consultant。然后经过小心翼翼地设计和打磨,选择了一个小众赛道,然后找准了地方,作品拿到了奖。

在娱乐圈这个热火烹油的地方,封闭式地完成了一个小白的进阶,然后掏出了一份学霸级的成绩单。

没有摸爬滚打多年奋斗,没有嬉笑怒骂被人点评,没有经历过“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然后就呼啦…上了岸。

03

如果不是资优生,纯智商的PK在娱乐圈可就不太灵了。

前一段时间,有个北大姑娘逐梦演艺圈的事儿也沸沸扬扬,她叫彭高唱。

作为保送北大的毕业生,在高考的时候就证明了一下自己过人的学习能力,然后进知名公司、成为职场精英,稳稳地迈向财富自由之路。

但是她要当演员,于是放弃高薪白领,转行娱乐圈。当时她肯定没想过,凭自己的学习能力,在娱乐圈苦熬多年依然寂寂无名,只是个台词稀少的配角。

这就是娱乐圈。一靠命,二靠运,三才是努力。

因为想入圈的人太多了。

没有强力的资源和金钱的支撑;没有智囊团替你出谋划策抄近路;没有一张4000年才出一张的绝世美颜;还没有奇葩的故事、没有观众缘,凭什么能红能当主角呢?

之前我一直不喜欢杨超越,觉得躺赢是对努力的很不尊重。

但真架不住这姑娘天生喜感就是带观众缘。而且因为自己起点低,姿态也放得低,但情商又不低,几年功夫居然靠着颜值和努力,也一点一点走出来了。

但北大毕业就做不到。从小读书顺风顺水,一路都是过人的优等生——我学东西就是比别人快。但问题是,这不是一个比快的行业,你就算拿着北大博士的毕业证入行,在娱乐圈也只能裸奔。

这很不一样,学历没有特权。

名校的履历只能放在众目睽睽下暴晒,甚至被人吐槽北大跑龙套,人生“高开低走”。在经过毫不留情的反复拷打之后,观众会用关注告诉你,你适不适合吃娱乐圈这碗饭。

这是普通人的娱乐圈奋斗。熬出来的,是赵丽颖,是黄渤…

04

姚安娜一张漂亮的成绩单,少了当演员的烟火气。

当明星?有因为天生资优,注定要比别人走更远的路。

因为资优,所以很多人会以更高的标准衡量成绩。就像对一个要考哈佛学生来说,托福、SAT就算接近满分,也会被人轻描淡写地忽略,说一句“哦”。

没人在意这背后也有年复一年的努力。不重要,谁让你资优。

所以有时候,感觉失意的彭高唱比得意的姚安娜还要幸福一些。

前者所在的娱乐圈,是真实的;她所经历的,也是真的。后者经历了什么?封装好你看不到,苦或者累也没人知道,那么远离人间烟火。

要说,红或者不红,本就是个玄学;优秀或者不优秀,本来也没有绝对标准。但

人生在世,“经历过”不是应该比为了刷简历而“去经历”有趣得多吗?

只是这个姑娘太要强了,要强到会抛弃一切只求结果,要强到会为了做简历而丢掉那些本该有的经历:

可能恐惧、可能勇敢,可能难过、可能开心,可能尴尬、可能自洽…每个演员都是这样磨出来。

但她不要。真不懂,对投胎已经赢了的人而言,做一个“完美的成功者”就那么重要吗?

思前想后,我觉得她之所以这样做,还是因为有偶像包袱,这个包袱比彭高唱的北大学历还重。那就是——

即使在娱乐圈,优秀父亲的女儿,也不能混得不好。

之前有个朋友跟我说,在美国的藤校里,想这样家境好又优秀的中国小孩,是非常焦虑的。

虽然读的名校,但周围学神林立,而自己只是个学霸,怎么可能没压力?

虽然家里不缺钱,但爹妈都是牛人,自己毕业只能回家当继承者,怎么会不烦?

年轻人都想用能力证明自己,但一路都被爹妈保送。所以他们焦虑:焦虑读书、焦虑毕业、焦虑工作。

他们从来不缺物质。

但对充满物质的真实世界早已丧失了兴趣(藤校也空心)。他们需要各种成绩单来证明自己的优秀,以及没有辜负成功爹妈抛金撒银地持续栽培…

无论做什么事儿,也无论这件事适不适合自己,都要“做出”一份漂亮的成绩单,不管对自己的人生有没有意义,一定要对爹妈有意义。

这大概是在精英家庭里长大的小孩,命中注定,不可避免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