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时刻,人们格外关注房地产市场的走势。房地产能否圆满收官,关键在于前期的有利政策是否能够实质发挥作用,以及接下来会有怎样的政策出台。目前的迹象显示,房地产市场似乎出现了轻微的好转,但这是否意味着触底呢?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在12月6日的论坛上重点谈论了中国的房地产问题,引发了广泛关注。他的讨论涉及了楼市是否见底、房地产市场是否超调、人口流动与房地产投资、流动性风险以及房价泡沫化等热点议题,这些都备受关注。从遏制房地产市场过热到目前稳定房地产市场的方向性调整,显示出我们调控政策的转变。然而,在各种叠加效应下,房地产市场未能迅速复苏,是否存在超出预期的调整呢?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高善文表明,中国长期房地产投资的中枢或许会在8%左右,至少不低于7%,而当前房地产投资的绝对水平已明显偏离这一中枢,预计到2024年,中国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重将跌破6%。因此,当前的房地产市场明显低于其长期合理中枢水平,呈现出明显的“超调”状态。然而,对于房地产泡沫,他认为2016年以来房地产价格快速泡沫化主要是因为土地供应的骤然收紧,在投资、销售等层面上,并没有明显的泡沫化迹象。在我看来,过去的房地产泡沫规模也相当可观。尽管泡沫没有破裂,却是因为多方因素的支撑。然而,问题却像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在高周转、高负债、高杠杆的时代,许多问题都被掩盖和消化,但人们都清楚,在这种纵容之下,总会有不可控制的一天到来。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高善文认为近年来的房地产价格泡沫化是因为土地供应骤然收紧,但实际上,这种收紧反而促使泡沫逐步消化。然而,如今的超调现象却出乎意料,与过去三年的疫情有着密切关系。房地产自身问题的积累原本可以逐步通过政策调整来解决,但这次意外事件加速了房地产问题的爆发。高善文认为只有房价泡沫化,投资和销售不会受到影响,我认为这并不值得争论,因为这些方面都是相互关联的,不可能只影响其中一项。不可否认的是,自2020年以来,疫情对地方、企业和居民的资产负债表都造成了严重损害。这导致企业和居民的风险承担意愿和能力明显下降,购房需求急剧减少,股市也经历了大幅调整。当购房者失去购房能力和意愿时,房地产企业首当其冲受到影响。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近年来,我们目睹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房地产企业破产事件,这是以前难以想象的。当大多数房地产企业面临流动性危机时,它们就没有能力和兴趣购买土地,地方政府也受到了巨大影响。尽管疫情的影响逐渐减弱,但后遗症仍然难以消除,经济正在逐步恢复。然而,高善文认为,今年最大的经济负面因素和不确定性来自房地产市场。最新公布的房地产数据令人不太满意,这给2024年甚至更长期的房地产前景和信心带来了巨大挑战。在各种有利政策的推动下,人们不禁要问,房地产市场是否已经触底了?标普此前的报告预测房地产市场即将见底,而央行也引用了这一说法。然而,高善文认为,尽管目前房地产市场已经严重过热,但并不一定已经触底。未来需要关注两个信号或条件。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首先,必须阻止房地产行业的流动性危机,也就是说,需要停止房地产筹资性现金流的“失血”。预计明年上半年,随着政策支持力度的增加,房地产行业的流动性风险有望显著改善,相信房地产企业融资能够恢复正常。其次,需要消退疫情所带来的“疤痕效应”。高善文认为,在房地产市场改善的条件下,“疤痕效应”会逐渐消退,并最终恢复正常。实际上,可以明显看到,疫情和房地产市场的叠加伤害对相关行业造成了广泛影响。要恢复信心并继续持有风险资产,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房地产市场能够出现好转,这种影响或许会逐渐减弱。总的来说,老百姓目前的收入也出现了严重过热,信心受到了严重打击。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要想恢复信心,需要的不仅仅是口号式的增加消费,而是应该思考如何继续努力提高收入和促进经济增长,未来如何优化收入分配结构,这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总的来说,并不是住房需求减少了,而是价格让一些人望而却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