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看过这样一幅漫画,如下图。
有人把手机,比喻成精神鸦片。太多的精神内耗,也就在于此处。
当网络带来海量信息的时候,也带来了负面情绪,还有各种上瘾的陋习。
我们可以放下工作,放下聚餐,放下书本,就是不能放下手机。换一个角度看,就是我们不能放过内耗自己的东西。
01
手机,正在向你输送“内耗”。
最开始,我们有了手机,是为了方便和外界联系,也强化亲戚朋友的关系。
聊一聊当下的生活,发朋友圈,让大家知道自己的近况。尤其是子女,发了什么动态,父母都看到了,就放心了。
随着手机变得高大上,什么功能都有了,世界各地的事情,可以一网打尽。
我们可以选择信息越多,反而被困的可能性更大。难以理解的,奇葩的,毁三观的,都一拥而来。
大数据,可能是信息茧房。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大卫·布鲁克斯说:“科技公司的产品采用了‘劫持技巧’,把我们引诱进来,形成‘强迫循环’。”
如果你认真观察,就会发现,很多平台,会根据你的点击习惯,一直推送类似的消息。比方说,你喜欢生活短剧,那么类似的东西,源源不断地冒出来。
平台还有记忆,会在你下一次打开的时候,推出上一次习惯打开的东西。
一整天都看同类的信息,其他的信息就少了,从而不能全面掌握外界的信息。手机,无形之中就让你越活越“狭隘”。
负面信息,总会让人焦虑。
作家李雅在文章中写了一次经历。
忙碌的工作中,他的嘴巴有几次溃疡。于是上网搜索,看是什么情况。
网络里出现一系列的答案。有答案显示,这可能是口腔癌,并且是晚期。
这一夜,他是睡不好了,想到了要照顾的妈妈,自己的孩子,多年的房贷......第二天一大早,他去看医生。
医生说:“啥呀,你晚来几天,这口腔自己就好了。”
看吧,白白地内耗了一整夜。
也有一些博主,唯恐天下不乱。把小事放大,使劲说,让人耳目一新,也胆战心惊。捕风捉影的事情,硬是有鼻子有眼。
各种焦虑,从手里里冒出来,你看了,就是“接招”了。
02
手机,正在毁掉家里的“老小”。
曾经我们以为,很多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导致什么都干不了。
后来,老人也进步了。老年网友的占比,也节节升高。
第三届中国人口与发展论坛上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一半以上的65岁至69岁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一家人聚会,老人、大人、孩子都是玩手机,就是在厨房忙碌的人,也会带着手机,忙里偷闲看一看。
孩子玩游戏,老人看无聊的小视频,中年人在瞎聊或者看小视频。家庭的氛围,变得糟糕,但是没有人发现。
看过一个笑话:一对夫妻出门吃饭,男人一直低头看手机,引发了妻子的不满。
妻子说:“请把手机放在我的头顶,你起码看手机的同时,会看到我的脸。”
很多人分析,一直看手机,会激发人体的多巴胺,会带来垃圾快乐。
音乐人高晓松说过:“很多人分不清理想和欲望。理想就是当你想它时,你是快乐的;欲望就是当你想它时,你是痛苦的。这个欲望,就是多巴胺的分泌。”
一家人都盯着手机,那么谁干活,如何分工协作。人情淡薄了,关系也内耗了。
03
正确使用手机,是一个人最大的自律。
稻盛和夫在书中写道:“一个人,最可怕的就是内耗,别人的一句话,会拿出来反复咀嚼;过度地分析、思考以及自我否定。这种精神上的消耗,往往比肉体消耗更煎熬。”
我们真的不必去咀嚼乱七八糟的信息,这是共同的认知。
可是,不去咀嚼信息的根本,是要杜绝信息的根源。双管齐下,信息少了,精神就轻松多了。
正确使用手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其一,别咀嚼“多余的信息”。
看到海量的信息,看过就忘了,就当付之一笑。别对号入座,别挂在心头。
边走边扔,这是必须学会的生活方式。记性好,在看手机的时候,是坏事。
其二,别选择“负能量的频道”。
一开始就要看正能量的东西,不要去盲从别人。
事实证明,负面的内容,最吸引人,也最带来生活的戾气。
保持头脑清醒,把负面的平台,都删除。但凡别人抱怨、指责、杞人忧天的,你看到了,也要拉黑。
其三,别过分随从“信息推送”。
一直按照大数据去看东西,这是不对的。你应该学会搜一搜,就看看自己真实需要的,也可以随意改变自己的喜好。
学会全面客观看问题,不要走一条线,看一方面。
当然,最重要的,是学会独处和休息,不要一直抱着手机。尤其是外出的时候,注意脚下,多看风景,学会聊天。
04
在商汤时期,人们以打猎为生。
有一天,商汤外出,看到猎人展开四面网,把野兽团团围住。
商汤说:“太残忍了,这样一座山的野兽一次性就抓光了。以后,还能去哪里打猎呢?”
说完,让猎人撤掉一面网,让一些野兽跑出去。
古人因为网开一面,让世界可持续发展,也让猎人一直富有。
现在,拿起手机的你,也要网开一面,让多余的东西溜出去,也让生活有独处的时光。
不要因为一直关注网络里的生活,而忘了享受自己的生活。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