珙县麦秆画竟然走出国门,还被永久展藏!骄傲

2019-10-14     珙县兜兜

它来自珙县的田间地头

原本平平无奇

在匠人手中

它被“点草成金”

变成富贵的牡丹

傲霜的秋菊

翱翔的雄鹰

它就是麦秆



昨晚的朋友圈被珙县麦秆画刷屏了

究竟怎么回事呢?

原来!!!

珙县的麦秆作品

被选为中白友谊象征

被白俄罗斯国家图书馆永久馆藏



珙县麦秆画于2019年9月25日应邀参加在明克斯白俄罗斯国家图书馆开幕的“廊上之约:聚会传统——中白民间艺术精品展”,李德芬、秦泽容麦秆画作品“送福”“洁美”被选为中白友谊象征被白俄罗斯国家图书馆永久馆藏。白俄罗斯国家图书馆馆长“罗曼·莫图里斯基”亲自签发的馆藏证书和感谢信。



送 福



洁 美





据悉

该展会将持续到11月

展会通过民间艺术作品的展示

增进了白俄罗斯民众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巩固了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那么,对于珙县麦秆画

你又了解多少呢?

端好小板凳

小编来给你简单科普一下

......


麦秆画是中国独有的特色工艺品之一,属于中国民间剪贴画的一种。它和剪纸、布贴一样是一种剪贴艺术。麦秆要经过:"熏、蒸、漂、刮、推、烫、以及剪、刻、编、绘"等多道工序,依托麦秆本身的光泽、纹彩和质感,一般不着色,根据需要进行剪裁和粘贴而成。麦秆画具有光泽透亮、装饰效果好、艺术感染力强等优点,制作出的人物、花鸟、动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给人以古朴自然,高贵典雅之美。



珙县麦秆画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当时生活在珙县山区的僰人,利用随处可见的麦草与麦秆,编制、描绘出神鸟、鱼虫、花草,甚至图腾崇拜物的图案。最初的麦秆画被挂在厅堂辟邪,后来用做装饰。从秦汉到明清,珙县民间一直有制作麦秆画的传统。解放后这项技艺逐渐面临失传,只有少数老人掌握。



关于麦秆画的制作工序

了解一下吧


麦秆画制作的第一步是取材。其原材料就是大麦草,要求麦秆饱满。 麦秆画制作的第二步:浸泡、消毒、清洗。使麦秆杀菌、软化。接下来,将麦秆用剪刀剖开,刮去麦秆中的麦芯,选择其中韧性、光泽度较好的麦秆皮留作下一步使用。





用电熨斗等高温工具碾压麦秆皮,此步骤不仅除去麦秆皮中的水分,也使其密度更高、韧性更强。



原材料基本成形后,工人们利用无色无味的环保胶水,将麦秆皮粘贴在打底的薄纸上形成麦秆片,以备下一步裁剪。




经过专业绘画设计师在图纸上描出麦秆画图案,然后用无水笔在麦秆片上印下轮廓。




刻象:因形施艺,用剪刀或雕刻刀按照麦秆片上的图案外线,将麦秆片裁剪为山、水、树、人等不同形状的小块。这个步骤十分讲究用刀技巧。



熨烙:用电熨斗、电烙铁在裁剪好的麦秆片上烫出线条和阴影部分,使其具有色彩空间感和明暗、远近的层次感。




贴画:按照麦秆画的整体图案,以剪纸、镂空等艺术技法,分先后顺序将经过熨烙的麦秆片粘贴到无纺布上。



最后,经过上板、清洁、装裱等过程。一幅精美的麦秆画作品就呈现在了人们眼前。







整个麦秆画的制作流程,让人略有烦琐之感,但正是这份烦琐造就的麦秆画自然、典雅。从艺术表现上来看,麦秆画在保持麦秆自然光泽和纹理的基础上,大胆吸收了国画、版画、剪纸、烙画、贴画等诸多手法,使麦秆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麦杆画手工艺品用料安全环保,形象生动逼真,不但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还有较高的欣赏、收藏价值。已成为宾馆、会展、现代家庭装饰和馈赠亲朋好友,传递友情的最佳礼品。



现如今

珙县麦秆画除了获得一系列国内外荣誉以外

也远销着上海、广东、昆明等城市

还销往东南亚、美国、澳洲等地

有着2000年历史的麦秆画飞出了一片新天地

为世界人民讲述着古老东方的神秘和美丽

成就了一段麦秆传奇

动动手指

让更多人知道...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3Yvdy20BMH2_cNUgOGV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