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改嫁,6岁儿子偷偷祭拜祖先,继父感动说:这个孩子必成大器

2019-11-05   博史通今

在明朝历史上,有三位大臣,他们生于同一时代,同样历经朱棣(太宗)、朱高炽(仁宗)、朱瞻基(宣宗)、朱祁镇(英宗)四朝,他们作为内阁辅臣,为明朝做出巨大贡献,最为巧合的是,这三人都姓杨,史称“三杨”。他们就是杨士奇、杨荣、杨溥。“三杨”辅政期间,他们配合默契,内阁运转高效,明朝政通人和,直接促成了“仁宣之治”。“三杨”中,杨荣、杨溥的童年经历十分平淡,唯有杨士奇堪称传奇。

杨士奇本命杨寓,字士奇,他出生于元朝末年,当时明朝还未建立,战火连绵,他的家乡江西更是朱元璋和陈友谅火拼的主战场,百姓民不聊生。杨士奇的父亲曾是个读书人,战乱年代,无家可归,杨士奇的父母在逃难的路上生下了杨士奇。为了让一家人有饭吃,杨士奇的父亲把乞讨的食物都给妻子和儿子,自己却染下重病。在明朝建立的前一年,杨士奇刚好2岁,他的父亲病逝,从此,杨士奇和母亲相依为命。

母亲陈氏带着杨士奇四处奔走,在那种食不果腹的日子里,母亲仍然坚持教杨士奇读书,杨士奇不到五岁,就能把《大学》背诵下来。六岁时,有一位好心人收留了他们母女,这个人叫罗性,是朱元璋新任命的德安同知(朝廷从六品官员),杨士奇的母亲从此嫁给了罗性为妾,杨士奇改姓罗。

在江西,大户人家每逢年底都要祭祀祖先,罗家也不例外,祭祀仪式极为重要,罗性让他的儿子们都必须穿戴整齐,准时参加祭拜。杨士奇当时虽然只有6岁,但已经懂事。他本姓杨,让他去祭拜姓罗的祖先,他十分不情愿。但当着继父和那些异父异母的兄弟的面,他又不能反抗。当祭祀结束后,杨士奇趁着晚上没人看见,自己挖了一块泥巴,做成神像的模样,放在墙角,然后写上自己杨氏父亲和祖先的名字,一个人偷偷地祭拜。

这件事被他的一位异母哥哥发现了,向罗性告密。罗性听闻后十分生气,把杨士奇打了一顿,逼着杨士奇认错。在继父罗性看来,我收留你们母女,供你衣食无忧,你既然改姓罗了,为何还要祭拜杨氏祖先?但在杨士奇看来,他姓罗是被逼无奈,他骨子里还是姓杨,他忘不了自己亲生父亲带着他和母亲躲避战乱的情形。杨士奇把内心的想法对继父说明,继父听完后,用含着泪花的眼眸看着6岁的小杨士奇,当着杨士奇母亲的面,感动地说:“这个孩子小小年纪就知道祭拜自己的祖先,是个不忘本之人,他将来必成大器!”

接下来,继父把杨士奇请到书房,对杨士奇说:“我可以允许你改回本姓,但你要答应我一件事情,我其他几个儿子都是不争气的,我们罗家以后必有灾难,你要答应我,以后多关照罗家。”杨士奇听完,感动得一塌糊涂,跪下给继父磕头,眼泪稀里哗啦地往下流。

6年后,杨士奇的继父罗性因为犯罪被贬官,发配到边疆戍边,罗家分崩离析。杨士奇年仅12岁,就开始担任私塾先生,他一边教书,一边读书,还要侍奉母亲。建文帝时期,杨士奇被推荐到了翰林院,其才华出众,在翰林院无人不服。朱棣登基后,成立内阁,杨士奇因为博学多识、为官清正,直言敢谏等特点被朱棣重用,后来朱棣让杨士奇辅佐太子朱高炽理政,官职内阁辅臣,他和杨荣、杨溥合成“三杨”。杨士奇的结局,应了继父的话:“他长大后必成大器!”

杨士奇并没有忘记继父一家,他功劳很高,有一日,朱棣要封赏杨士奇,杨士奇一次性向朱棣提了两个请求:第一,他的母亲陈氏一生艰辛,他请求朱棣封母亲为一品诰命夫人,并且允许母亲从罗家重回杨家。

第二,他的继父罗性早年因为犯罪被流放,希望朱棣能够开恩,赦免罗性回乡。这两个要求都是臣子仁孝的表现,朱棣很爽快地答应了杨士奇。对此,《应庵随录》记载:

泰和杨文贞公父子将早逝,母陈氏改赘德安同知罗子理,生大司成之祖京。后子理谪死辽东。永乐初,文贞官内阁,陈氏累赠一品夫人,复为乞恩,除免京戍藉回泰和。

​杨士奇是明朝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三杨”首,他少年疾苦,不忘祖先,12岁开始侍奉母亲,终成一代传奇。本文没有写杨士奇对明朝的政治贡献,仅从他的经历可以看出,杨士奇不愧为一代名臣。

参考资料:张廷玉《明史》;杨士奇《慈训录》;罗鹤《应庵随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