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姐姐怎么选都是错的,人生给她的题太难了

2021-04-09   伊姐看电影

原标题:其实姐姐怎么选都是错的,人生给她的题太难了

了解 伊姐本人最新动态、参与线下活动

加伊姐微信: eemoviekf04(不闲聊)

你如此特别,我又怎会失望

每天上午9 :30,伊姐在这等你

文 | 伊姐(周桂伊)小星

继《你好,李焕英》之后又一部国产亲情片爆了,没错,是《我的姐姐》。

累计票房超过5亿,一直处于票房榜的第一位。

它投射出来的现实议题,戳中了无数观众的内心隐痛,因而引发了热烈讨论,相关话题多次被顶上了微博热搜:“父母去世姐姐是否必须抚养幼弟”、“20岁女孩需养三个弟妹欲轻生”。

关于这部电影的故事,之前我们已经写过一篇文章进行安利( 《这对相差十几岁的姐弟,让我看到了生活真相》 )。

今天我想从《我的姐姐》两极分化的口碑,再跟大家聊一下。

喜欢它的人不少,但同时,自从它上映开始,各大平台上骂的人也很多,甚至在豆瓣上还遭遇了一大波一星差评。

究其原因跟结尾息息相关。

打差评的观众觉得影片一直在展现姐姐在重男轻女家庭中遭遇的不公,以及她在成长中遭受的伤害,可是最后却安排了一个偏向于姐姐没有割舍下弟弟的开放式结尾,这部电影的意义又是什么?!”甚至有人骂它在道德绑架,在宣扬“姐道”。

那如果说,电影结尾安排姐姐毫不犹豫送走弟弟,自己继续追求梦想,会更好吗?

2013年,天涯曾有一篇热文《父母去世后,我把两岁的弟弟抱养了出去》。

文里的姐姐,在上大学期间,父母不顾她的极力反对要了一个儿子,她当机立断与家里断开了联系,开始独立存活。期间,父母一直想让她把名下的房子转到弟弟名下,但她拒绝了。

父母意外离世后,抚养弟弟成了难题,在与亲戚们经历了无数轮踢皮球后,她最终把弟弟送给了一户农村家庭,并且把名下的两套房子卖了, 在一线城市付了首付 ,认识了现在的老公 ,后来还有了女儿。

这个故事和《我的姐姐》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现实中的姐姐,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

有人对她坚持了自己表示理解和支持,但骂的人也不在少数。

如果性别对调,是一个哥哥冷酷地把自己的妹妹送到乡下,并且抢占了父母留下的所有房产,心安理得在大城市结婚生子——舆论还会夸奖这个哥哥“敢于做自已”吗?

安然到底是该追求自我,还是该放弃自己,选择照顾弟弟?

我想说的是,这道题太难了,而且生活已经用了太多太多类似的真实案例给出了一个答案, 作为 姐姐,在极端环境下,不管怎么选都注定是错。

比起给出一个解决办法,《我的姐姐》的珍贵在于,它把中国,乃至整个东亚都在面对的性别排序、女性所遭遇的困境再次赤裸裸地抛了出来。

安然,从出生开始,就经历着一个女性在成长路上可能遇见的各种歧视与偏见——

  • 弟弟说最喜欢爸爸做的红烧肉,但她从来没吃过,唯一有的是打骂。
  • 为了要二胎,父母从小就逼她装瘸子。
  • 她想学医,父亲却悄悄把志愿改成了护士,因为这样可以早点开始赚钱成家。

电影的开头,就非常含蓄而深刻地触动着观众——

父母出车祸去世,警察问安然,你是他们的什么人?安然说,我是女儿。

警察说,真的吗?但车里的合照,只有父母和一个男孩。你的全名是什么,我核查一下。

下一个镜头是,父母在灵车里的视角,随着车启动,目送着安然慢慢变小、变小……

这种凝视像一种悲苦的规劝:“母女一场,我从没给过你爱,但我们走了,所有的责任,你还是要肩负起来啊。”

在长达127分钟的电影里,“安然”这个名字出现的次数寥寥无几,大部分时候,大家都称她为“姐姐”,仿佛作为自己,她可以被随意抹除,但“姐姐”不行。

在父母离世后,身边的亲戚们七嘴八舌,让她把名下的房产过继给弟弟,这些理所应当该是他的。

同时不断地重复着,“姐姐”要抚养弟弟。

因为是长姐,她被强行安上了更高的母职。就像姑姑说的:长如母,把弟弟好好养大才是首要任务。

安然并不是特例,被压迫着的除了她,还有同样是“长姐”的姑妈, 朱媛媛饰演的姑妈,实际是这部电影的另一个“姐姐”,上一代的姐姐。

这些苦,比她长一辈的姑妈同样经历过。

18岁那年,她是有上大学机会的,但是因为家境问题,只能有一个人上学,再加上家里对儿子的偏爱,于是,上学机会给了儿子(也就是安然的爸爸),让他去上了中专。

后来,她和朋友准备去 俄罗斯做生意,刚去没多久,就被家里叫了回来,因为需要帮忙照顾弟弟刚出生的孩子。

结婚后,她开始全身心投入照顾老公和孩子,就连 安然也几乎是她一手带大的。甚至在安然父母离世后,她也曾想过自己照顾安子恒,只可惜要忙着赚钱养家,还有生病卧床不起的丈夫要照顾,实在无力承担。

电影里,女儿曾经不耐烦地吐槽她:“怎么会有你这么无私的人。”

无私,明明是个褒义词,但在这里听到却格外的戳心—— 作为姐姐,生来是要无私到没有自我的。

记得影片里有个情节,姑妈回忆起过去的这些事,摸着曾经做生意留下的套娃,嘴里说着俄语……最是让人揪心。

她,她们,我们就像套娃,一代代被装进了这个重男轻女的男权社会套子里。

但这样的姑妈,在面对自己的一对儿女时,她本能地,依然选择了,把儿子伺候得舒舒服服,让他打游戏:打扫收拾帮忙,全部是女儿的事儿。

与姑妈的“无私”不同,安然又倔又刚硬。

在医院上班,就因为女医生一句话表示了对护士的嫌弃与不屑,她立马被点燃,硬碰硬直接杠,完全不理会对方背景有多强,并且谁来阻拦也没用。

不仅是对别人,就连面对相爱多年,算是最亲密信任的男朋友赵明,她身上的“硬”也同样明显。

赵明家庭条件优渥,是从小被宠大的独生子,甚至有点“妈宝”气质,与她从小的经历截然相反。

安然不习惯亲亲昵昵,而是克制冷静,一直保持着一种距离感。

面对家庭背景强硬的女医生,她歇斯底里,男友劝她圆融,她说:“吵不赢也要吵,这就是我的方式,你不懂。”

安然下定决心离开这里,去北京追寻梦想,开启自己的新生活,这曾是她和赵明的约定。

慢慢发现其实这并不是赵明的梦想后,她当即选择放弃这段感情。

她就像是背负着钢铁铠甲,可她真的坚强吗?

分手后,她自己一个人悄悄哭得伤心欲绝,在天台上流着泪唱歌,那一刻你会知道,她的铠甲都是冰做的,一点点温暖,就全面溃败融化。

《我的姐姐》的珍贵不在于它的解决,而在于它的展示,我们需要太多这样的展示、正视、直视,对痛苦描写,对绝望做注,那些麻木才能被唤醒,开始真的思考和作为。

作为上一代的“姐姐”,姑妈最开始也本能地站出来,强迫安然必须接下抚养弟弟的重任。

但偶尔,她也会 被安然的感受和她的言行点醒,想起自己曾经对远方和自我的期许,在人生的末尾回想,她比任何人都清楚,那对她意味着什么

如果真的爱安然,该为她做的是什么。

电影里有一段,安然冷静平淡地劝慰姑妈“好人不一定办好事”,轻描淡写地告诉她,寄养在她家的日子,“被表哥用玩具砸,被姑父偷看洗澡”,姑妈愣住了。

下一秒朱媛媛的表演封神,她痴痴地呆了好久,憋屈、痛恨、难过,转身大力抽打瘫在床上的植物人丈夫。

那是发泄对丈夫的恨,还是作为女性,在既得利益者压迫下,共同的压抑、无助、绝望,谁能说清?

我们需要《我的姐姐》,因为不粉饰痛苦,本身就是一种救赎:因为每一代人的抗争与思考,都将成为了下一代的起点。

一百年前我们还要裹小脚,不被允许工作,社会的进步,是先觉者的艰难换取的。

《我的姐姐》结局那么难写,不是编剧们太难了,是自古以来,这个社会给姐姐们的人生难题,一直一直,都太难了。

觉醒从来不是姐姐“个体”的责任,是“全社会”的责任。

愿我们早日看到光。

微信订阅号总是莫名其妙改版

为了避免我们一不小心 错过彼此

大家记得把“伊姐看电影”设置为星标 关注

只需要五秒钟哦~~

先点击任意一篇文章标题下的蓝色字“伊姐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