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争议的河流:宽290公里像河又像海,只能留待后人再定

2019-07-12   行走在陌路

正常来说,一条河流必须具备一定的长度和淡水、水源等条件,比如源自冰川雪水的挪威科瓦塞尔瓦河,刚满足河流形态就汇入另一条河,以22米的长度被誉为全球最短的河。然而,世界上还有一条无法定义的河,因入海处长宽都是290公里,像河还是像海?

290公里有多长?从福建到台湾岛最短距离也就130公里,往返两趟都绰绰有余,世界上根本不可能存在这么宽的河。但世事无绝对,地处阿根廷和乌拉圭交界处的拉普拉塔河-巴拉那河就很特殊,如果以淡水为分水岭的话,那它的宽度确实达到颠覆认知的290公里。

事情要从1516年说起:西班牙国王派人寻找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最近的航线,在两国之间的海域发现异常浑浊区,且最大长宽都达290公里,以水质命名为“淡水海”并上报国王引起关注,麦哲伦听闻后也特地赶来一睹究竟,以介乎二者之间的“河海”记录在册。

探险家赛巴斯为此花了3年时间专程寻找源头,结果找到巴拉那河中游段的亚松森市时巧遇百年大旱几近断流,误将伊泰普山的瀑布当成源头,因此以“拉普拉塔(西语译:银河)”来命名,在此后的殖民时代中,“银河”之称足足被使用了两百多年,直至二战结束。

曾经深入南美的葡萄牙战地记者加西亚偶然间得知,瀑布连带下游的水量根本不足以支撑水流湍急的“银河”运转。在经过飞机高空和实地勘测后,加西亚得出最接近事实的地理测绘:源头是一千多公里外的巴西巴拉那河,全长达4100公里。

期间反复流经巴西、玻利维亚、巴拉圭、乌拉圭和阿根廷,共汇聚千余条大小河流后于阿根廷和乌拉圭交界处入海,其中不乏大名鼎鼎的河流,既有巴西圣保罗和里约两大城市主水源的格兰德河、诞生伊瓜苏瀑布的伊瓜苏河,也有修座桥都差点引发战争的乌拉圭河等等。

在不计算小支流的前提下,总流域面积就超过了400万平方公里,加上所过之处多为热带雨林,也被誉为“南美生命线”。从古至今为这条河流引发的战争数不胜数,如今更是密密麻麻布满一千多座水电站,全球发电量最大的伊泰普水电站也诞生于此。

在现代技术的确认下, 河流的长度、流量和流域等数据都已确认,再称其为“银河”明显不合适,更何况入海口还有那么一段290公里宽的争议段,就算以纯淡水测量也有220公里宽度。各国专家为此展开研讨,毕竟世界上还没有确切定义来认证这么宽的河流。


理论上,290公里的长度和淡水、深度等条件足以构成河流的标准,但专家们犯愁的不仅仅是这些,更多争议来自它刚好处在入海口,称它为海湾或入海湾也可以。比如钱塘江入海口也叫杭州湾,但95公里宽度的湾口却以咸淡水为主,而拉普拉塔河的220公里宽河段则全是淡水。

不仅各路专家在吵,连定义无数地标的NASA和欧空局都为此产生争议,NASA以密西西比河入海的墨西哥湾为例,倾向于将其定义为“拉普拉塔海湾”;但欧空局则坚持以“淡水”为由,将其定义为河流末端而命名“拉普拉塔河末段”。

两个全球最大的航天组织都互不相让、各持己见,苦的是各国教科书和地理书籍的编写者,因为这条河流的长度(全球第13)、流量(南美第2)、流域(全球第3)在世界领域都相当靠前,其名称使用频率相当的高,无法定义也无法命名,导致各种不便频发。

争吵好几年后,南美地质协会以“东道主”的身份宣布这个特殊河段需单独命名,暂时取源头和末端河名合并为拉普拉塔河-巴拉那河。就这样,世界上唯一河段以两条河名合称命名的事儿出现了。当然,南美地质协会也说了:“最终名称由后代决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