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相关平台数据显示,虎年春节档初一、初二的观影人次相较牛年同期分别减少了856万和1174万,合计超过了2000万人次。
从票房大盘来看,今年初一、初二、初三的全国票房总计为14.52亿元、10.48亿元和10亿元,相较去年的16.92亿元、13.79亿元和14.72亿元,减少了将近10亿元。
一边是一些片方和院线抱怨大盘下降,行业还没有恢复景气,另一边是观众抱怨片方和院线趁火打劫,涨价无底线。在这个供需关系当中,到底谁赚了便宜,谁吃了亏?
01 单场票价179元,《水门桥》靠爱国宰客?
根据网友爆料,北京影院卢米埃影城大年初一播放的《长津湖之水门桥》IMAX电影票价达到了惊人的179元/张,比日常票价涨幅超过60%。
有网友表示,《长津湖之水门桥》是借爱国东风,联合影院在春节档绑架观众消费,实属不该。
但实际上,《水门桥》只是被当了出头鸟。因为一来靠主旋律打票房的电影鲜有成功的,《水门桥》在宣发上并没有强调这一点。另一部张艺谋、张末执导的电影《狙击手》更是票房惨淡。二来其它非爱国主旋律类电影的票价也依然暴涨,魏翔、马丽主演的小成本喜剧《这个杀手不太冷静》的票价在一些影院也达到了150元/张。
有网友更是吐槽,过年带一家人看了四部电影,电影票花费达到了惊人的1180元,要看不起电影了。
所以说,春节档电影票价的暴涨和所谓爱国无关,和主旋律也无关,纯粹是片方和院线借机涨价而已。
02 过年看电影成刚需,涨价是供需市场的正常表现
2000年左右,一部电影票房破亿就已经算热卖的电影了。但到了现在,一部电影票房没超过10亿,都不好意思说自己票房火爆。
这其中有大银幕数量激增的原因,更大的原因则是随着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能力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此外,为了培养电影市场与人民的观影习惯,在过去近十年的时间里,片方都进行了高额的票补。在消费者观影习惯形成和票补政策全面取消之后,票价也因此出现了自然的增长。
电影票价主要最低发行价、电商平台服务费、电影院服务费以及票价溢价四个部分组成。片方会根据区域设定最低发行价,而院线方则根据最低发行价和对市场需求的判断选择溢价或不溢价。
由于疫情因素的影响,2020年和2021年,中国的院线市场遭受到了严重冲击,普遍亏损严重。作为消费者,也被压抑了旺盛的观影需求。目前的市场上自然而然产生了供远小于求的状态,具备了进行溢价的基础。在这样的情况下,片方和院线借供方优势提价,也是商业上的正常选择。
加上相比较于出门旅行或其它消费,看电影已经算是相对便宜又有效的过节消费方式,消费者的接受度也更高,进一步推动了这种高票价现象的出现。
03 院线和消费者的双重理性,会让票价回归平衡
从票房数据来看,消费者在大年初一和大年初二减少了2000万人次,票房减少比例将近20%。但假设电影票价的涨幅从50%以上调整到30%以下,将这2000万人次重新吸引进电影院,大盘总量仍然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此外,减少的2000万人次中,还有大量的观众因为疫情无法进入影院,以及即便涨价30%仍然有消费力不够的观众。
从这个角度而言,在大盘总量不会发生太大变化的情况下,通过涨价的方式让消费者形成更具有购买力的消费习惯显然更加划算。从商业角度而言,这样的决策显然更加理性。
当然,对于消费者来说,也有用脚投票的权利。面对电影票的涨价,大家完全可以选择不看。但这又回到了之前的逻辑,在供小于求和其它消费形式更贵的情况下,进电影院仍然是一个更加理性的选择。
对于另一群因为高昂票价而止步的消费者而言,当高价票已经成为习惯或传统,他们也没有更好的消费方式可以替代的时候,尽管可能会降低频次,但最终还是会因为理性走进电影院。
此外,相对于去年,无论是《长津湖之水门桥》《这个杀手不太冷静》,还是《狙击手》和《奇迹·笨小孩》,今年春节档的电影质量明显高过前两年,这也是对高票价的支撑。
要想遏制 院线的恶意涨价,从市场角度有3种可能:一是消费者消费热情因涨价锐减,逼迫电影票定价更加保守;二是银幕数量的暴增,使得供小于求,使得院线在竞争的压力下寻找单价和数量的平衡;三是影片质量无法支撑高票价,用低票价加强市场支撑。
所谓的高票价问题,本质上还是一个市场供需问题。在这个并没有也不太可能产生垄断的行业,片方、院线与消费者必然将长期处于博弈状态,主管部门也很难介入。而对于显然更加分散的消费者来说,面对资本的合力,想要取得博弈的成功并不太容易。